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关于大学生创业失败内涵的研究

创业失败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关于创业失败的概念界定,学者们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尚未达成一致观点,关于大学生创业失败内涵的研究相对缺乏。

国外学者关于创业失败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结果观。结果观强调对创业结果的考量,以企业最终的形态作为判断标准,也就是企业关闭。如Zacharakis等(1999)认为公司歇业即为创业失败,最终的结果为公司破产、倒闭或者清算 [1] 。McGrath(1999)将创业失败定义为企业破产与倒闭 [2] 。但这种观点也饱受争议,学者们认为创业者若因为自身原因,如退休或选择就业从而自发关闭企业,就不能被称为创业失败。Headd(2003)认为应区分失败与关闭,指出企业关闭可能是自愿关闭 [3] 。Liao等(2008)针对初次创业活动,认为创业失败是指初次创业者暂停其创业行为 [4]

二是原因观。原因观强调企业因为各种原因而关闭。如Bruno等(1992)提到企业可能因为合法性问题、合伙人意见分歧、业务利益转移等各种原因而中断业务 [5] 。Shepherd(2003)也持这一观点,认为企业因收益降低或开支过大而不能再运营或者管理下去就是创业失败 [6] 。Shepherd等(2009)在之后的研究中再次提出,创业失败是指企业收入无法满足经营成本需要且不能得到足够的资产融资,导致公司难以继续经营的状态 [7]

三是期望观。期望观主要指企业的发展没有达到创业者的期望或规划的蓝图。如Gimeno等(1997)认为创业者做“继续或停止”企业的决定要依据其所能承受的最低阈值,即创业者需要评估企业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 [8] 。Cannon等(2001)认为只要企业的经营偏离了原来的预期或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即视为创业失败 [9] 。Politis等(2009)将创业失败视为创业者没有取得预期结果的情形或事实 [10] 。Ucbasaran等(2013)认为创业失败意味着创业者目标感受挫,创业绩效持续走低 [11]

国内学者则从创业结果、失败原因、创业期望、创业过程等不同角度对创业失败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

从创业活动结果的角度,付朝渊(2014)将创业失败定义为大学生创业者停止创业活动,认为在经营过程中发生所有权转移或企业破产等都属于创业失败 。陈科和张军(2016)将创业失败界定为因未能实现创业目标或期望而终止创业过程的行为 。刘凤等(2018)将创业失败定义为创业未达到预期目标,创业绩效持续下降,创业项目难以盈利,甚至业务终止,最终导致团队解散 。胡婉琳和王晓媛(2019)把企业无法运营就视为创业失败,它包含业务停止

从创业失败原因的角度,赵文红等(2014)将创业失败定义为因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团队等出现一定问题,企业无法运营最终导致企业关闭的情形 。徐永波(2016)认为创业失败是指由于市场机会、创业资源、创业团队等方面出现问题,创业项目经营困难而暂停或停止的情境 。王飞绒等(2018)将创业失败定义为企业因某些客观原因无法继续生产经营下去而关闭、破产或者被出售

从创业期望实现的角度,谢雅萍等(2017)认为创业失败是在创建或管理企业过程中,创业企业未达成期望目标的阶段性情景或事实 。李慧(2020)则将创业失败定义为大学生创业者在将创业想法付诸行动的过程中,由于外部条件无法支撑或者自身能力难以充分发挥,未能达到创业预期目标,从而感到明显受挫的情形

从创业活动过程的角度,倪宁等(2009)将创业失败定义为发生在任何创业阶段中的创业活动中止现象 。宋双双等(2018)认为创业失败是指由于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创业活动在某个阶段终止的现象

(二)关于大学生创业失败原因的研究

创业失败的发生一般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根据国外学者对创业失败原因的研究,并参考其他学者的分类 ,国外学者将创业失败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机会相关的原因。Clute和Garman(1980)认为宏观经济因素没有提供相应的条件和融资方面的竞争不足,以及新生企业的可追溯记录比较少是导致企业遭受失败的主要原因 [12] 。Zacharakis等(1999)发现风险投资者把创业失败归咎于市场竞争太激烈、资金不足等外部机会条件相关因素 [13] 。Franco和Haase(2010)研究发现创业者多将创业失败归因于外因,特别是机会相关原因,如融资困难、市场状况不佳、劳动力市场疲软以及支持机构支撑制度缺乏等,其中难以融资是最为关键的原因 [14]

二是资源相关的原因。Hall(1992)指出不成熟企业的失败更多是由于资源有限 [15] 。Richardson等(1994)指出企业无法继续从客户和其他重要资源供应商那里吸引足够的资金与资源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16] 。Shepherd等(2000)指出企业遭受失败和困境主要源于资源的获取与市场竞争方面的严重不足 [17] 。Hayward等(2006)也提到,创业资源筹措渠道不畅及制度缺位是创业失败的原因 [18]

三是创业团队相关的原因。Lane和Schary(1991)提出在创业发展的中后期,有效的团队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90%的受访者认为企业中后期最多的失败原因是管理团队的无效 [19] 。Bruno等(1992)通过对硅谷250家科技企业的员工及创业者进行访问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无效的团队管理和低效的团队合作是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 [20] 。Thornhill和Amit(2003)通过对339家加拿大破产企业进行研究发现,新创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创业团队管理知识和财务管理能力的不足 [21] 。Rotefoss和Kolvereid(2005)则认为创业者的个人因素——创业经验的缺乏是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22] 。Artinger和Powell(2016)认为创业者的过分自信可能会使其低估风险市场的商机,从而导致创业失败 [23]

国内学者从内外部原因、主客观原因等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外部原因角度是研究者分析大学生创业失败原因的重要维度。如侯海霞(2013)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认为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高校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造成大学生创业技能缺失,家庭和社会的不理解和压力;自身因素主要是规划不完善、创业能力准备不足,社会阅历少,缺乏创业资源,经验不丰富,缺乏创业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对市场不敏感、无市场营销意识 。谢清(2017)认为内部原因主要是创业项目选择不科学,创业者自身创业能力不够高,对创业认识过于理想化,对创业的艰巨性和开拓性认知不足,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创业环境方面的外部影响主要是缺少正确的创业引导和创业所需资源不够全面 。李红梅(2017)认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外在因素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政策监督落实不到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不健全,社会整体对大学生创业期望度高、宽容度低;内部原因包括创业规划不完善,创业者不具备创业素质,风险规避能力弱,交际面窄,对各种信息的把握能力差 。平燕(2018)认为外部原因主要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深入,高校相关课程定位模糊,创业孵化基地“虚拟化”;内部原因主要包括自我认知不清,盲目跟风,缺乏创新,缺乏基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团队意识淡薄 。吴宇驹等(2019)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内在因素主要是社会经验和市场经验不足、对外沟通能力不足、技术障碍和创业意志不坚定等;外在因素主要是创业初期资金不足、国家政策变动、学业和创业时间协调问题和学校支持力度小等 。综上所述,研究者在分析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外部原因时主要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入手,政府方面主要涉及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学校方面主要是创业课程设置和对学生创业实践的支持;家庭和社会方面主要是情感态度的支持;内部原因主要体现在创业者自身能力素质、创业项目选择、社会实践经验和创业资源等方面。

二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客观原因角度是研究者分析大学生创业失败原因的另一重要维度。如刘波(2016)从主客观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认为主观因素主要是项目选择不当,缺乏创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急于求成,抗压能力差,不能善始善终;客观因素主要是资金短缺,高校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政府政策宣传不够、执行力不足 。宋双双等(2018)认为导致创业失败的三大客观风险分别是缺少资金、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市场推广困难,其中“缺少资金”稳居三大风险中的第一位;主观原因主要包括创业准备不充分,创业者社会经验不足,社会资源缺乏,缺乏危机处理和管理能力等 。王勇(2018)提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客观原因有文化因素,政策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缺少社会资源,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主观原因则是不具备创业能力与素质,创业项目选择不当,经验不足,对市场把握不准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体现为创业资金、创业政策落实和创业教育质量方面;主观原因主要在于创业者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创业项目选择、实践经验与社会资源等方面。

三是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也有部分研究者从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维度分析大学生创业失败原因。钱国庆(2012)认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创业政策的了解不够,利用政策扶持的力度不够;对创业的规划欠缺,创业的指向不明确;对创业项目缺乏仔细调研,项目选择不能结合专业优势;创业实践训练不足,不能有效规避风险 。何应林和陈丹(2013)基于对24个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分析发现,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创业大学生努力程度不够和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质量不高,次要原因是社会对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不够和部分创业大学生不适合创业 。陆成林等(2013)对京津冀地区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导致创业失败的主要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创业项目选择偏差,后面依次是融资难造成的困境、经营管理能力不足和市场竞争力低 。吴宇驹等(2019)认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市场经验,然后是对外沟通和谈判能力不足、创业意志不坚定、项目核心技术和专业知识不足 。学者们从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的方面探讨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时,一般认为主要原因源于创业者自身,如创业能力不强、对创业的政策环境不了解、项目选择不够准确、对创业本身意志力不坚定等;外部原因是次要原因,主要是创业资金、政府政策、学校帮助等。

四是从其他角度进行原因分析。也有个别学者从其他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如翟庆华和叶明海(2014)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在于对自身的能力、掌握的资源、将要进行的创业活动等认识不足,同时缺少与之相匹配的商业模式 。刘李(2017)依照Timmons创业模型,结合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从团队、资源和商机三个角度剖析了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 。胡婉琳和王晓媛(2019)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分别从组织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三个方面探析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研究发现组织资源不足、物质资源匮乏、财务资源稀缺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赵颖异和石乘齐(2019)根据期刊文献,提炼出大学生创业失败原因的4个高频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如个人能力与意识不足、缺乏防骗等社会经验、社会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足、个人品质与身体素质差等;团队因素,如创业团队不成熟、团队管理能力不足;项目与资金因素,如创业资本不充足、项目评估不充分、设备与场地不足、缺乏时间保障、项目策划准备不充分以及产品不符合市场需要等;其他因素,如高校的创业教育因素和政府创业扶持政策因素

(三)关于大学生创业失败效应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创业失败效应的研究相对较早,早期研究对创业失败持消极态度,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创业失败的态度也从消极转为积极,开始关注创业失败的积极影响。学者们关于创业失败效应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类:

一是创业失败的消极影响。如Singh等(2007)认为创业失败对创业者本身产生经济方面、心理方面、身体方面以及社会关系等四个方面的影响 [24] 。Weisenfeld等(2008)提出创业失败会使创业者承受流言和贬值 [25] 。Ucbasaran等(2013)提出创业失败产生的财务成本、心理成本和社会成本会影响创业者的日常生活 [26] 。Boso等(2019)认为创业失败会给创业者带来心理、身体上的伤害 [27]

二是创业失败的积极影响。如McGrath(1999)认为创业失败可能激起创业者的逆反心理,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同时拓宽了创业者的创业眼界 [28] 。Rotefoss和Kolvereid(2005)指出创业失败可能会使创业者的认知更为准确,激起创业激情 [29] 。Rerup(2005)认为创业失败提升了创业者的能力,使创业者善于从失败中进行反思,进一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与抗压能力 [30] 。Politis和Gabrielsson(2009)指出创业失败使得创业者随后对企业加强管理,激发学习行为产生 [31] 。Danneels和Vestal(2018)指出创业失败可以使创业者积累经验,更好地走向成功 [32]

三是创业失败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如Shepherd(2003)提到若创业者能从失败中学习,那么这将会有利于创业者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后续创业,但是程度越严重的失败经历可能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学习,因为这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种名誉损失,进而造成重大打击 [33] 。Singh等(2007)提到创业失败会给创业者带来负面的情绪反应以及消极的生理症状,但创业者也可以将创业失败当作一种资源,从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34] 。Cardon等(2011)指出创业失败既影响企业融资,也给创业者带来污名和财政问题,但经历过失败的人再次创业时可能会更具有激情,有更大的决心 [35] 。Simmons等(2014)提出创业失败给创业者不仅带来了负面影响,也有正面激励作用 [36]

国内学者对于创业失败效应的理解与国外学者一样,也主要有三类。一是创业失败的消极影响。如于晓宇等(2012)从对创业失败者心理影响的角度认为创业失败会造成高校学生创业者心理扭曲甚至放弃生命等问题 。于晓宇等(2013)研究认为,创业失败使创业者更加现实地面对未来,可能会降低随后创业意向 。孙珂(2015)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于创业失败具有显著的内隐污名效应,即大学生在内隐层面上对于创业失败者存在显著的负面认知,伴有明显的消极情感体验,并表现出显著的歧视行为倾向 。蒋才良(2016)认为创业失败对创业大学生产生包括财务损失、心理损失、生理损失等多重影响 。二是创业失败的积极影响。如叶丹容和谢雅萍(2016)从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效应,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失败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关键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王华峰等(2017)认为适度的失败是既有利于创业失败学习,也有利于创业者 。三是创业失败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如徐永波(2016)认为创业失败对创业者既有丧失自信、陷入经济困境、背负心理阴影,乃至一蹶不振甚至放弃生命的负面效应,也具有提高大学生管理创业失败、调整负面情绪的能力,形成接受、包容和面对创业失败的文化氛围的积极效应

(四)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

1.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概念内涵

关于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概念界定,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周楠(2015)认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是指社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各种支持和要素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包含创业资金、创业政策、创业知识以及情感和心理等方面 。王亚娟(2017)结合复杂系统理论和创业过程理论以及大学生创业特征,认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是一个带有各种反馈回路、动态的、开放的、相互依赖和支持的复杂系统 。蒋珞晨和万明国(2019)认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是指创业大学生获取创业资源的各种有效渠道及其整体运行,是创业者获得有效资源支持的实现程度 。朱丽(2019)认为大学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是由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是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智力支持、实践支持和服务支持的各要素的有机统一体 。通过梳理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定义发现,部分学者从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主体角度界定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部分学者从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内容角度界定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也有学者从系统论角度界定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2.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要素构成

从社会层面看,大学生创业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参与主体众多、需求资源广泛,关于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要素构成,学者们从支持主体和支持内容等研究视角提出各自的观点。

从社会支持主体角度,如王静(2011)认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创业者本人相互协作,共同发力 。钟云华等(2016)认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大体可以区分为正式社会支持与非正式社会支持两种,正式社会支持体系是指政府、高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主要是指家庭、朋友、同事、老师等社会关系网的支持 。曲小远(2016)认为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包括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支持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媒体以及家庭等 。朱丽(2019)认为大学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是由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等社会支持主体组成的复杂系统 。刘蕾等(2020)从创业者网络关系的维度,认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主体包括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 。刘泽昊(2020)认为大学生创业支持需要社会、高校、企业等多方共同协作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成功开展 。从社会支持主体角度,学者们基本认同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家庭等其他社会主体的支持。

从社会支持内容角度,如谢钢和周陪袁(2009)认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应包含教育支持、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服务支持等四个方面内容 。姜鹏飞和许美琳(2012)认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支持、教育支持、舆论支持和服务支持等四个方面内容 。于跃进和刘亚平(2013)认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既包括物质化或可以数量化的客观支持,也包括创业大学生体验到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方面的主观支持 。胡程(2015)认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构成因素主要由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创业教育与培训支持和孵化支持等四个部分组成 。王爱文(2017)认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由政策法规、融资平台、资源支持、评价体系、人文环境等五个方面构成 。温雷雷(2021)认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应包括教育支持、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孵化支持等几大要素 。从社会支持内容角度,学者们基本认同大学生创业需要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创业服务、创业资源以及创业文化等方面的支持。

3.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关于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学者主要有三个研究视角:一是从社会支持主体角度讨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二是从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内容角度讨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三是从复杂系统的角度讨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从社会支持主体角度,陆地(2010)提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需要从政府改善大学生创业政策、高校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企业提供多方位的资金和实践支持以及社会营造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等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崔晓莉和李明明(2015)认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社会要营造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高校要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业者自身要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杜飞(2016)认为政府应完善管理组织、搭建信息平台并完善扶持的政策,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要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并建立完善服务体系 。朱丽(2019)认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高校完善创业教育系统、企业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社会建立完整的服务支持体系 。黄亚俊和陈甜静(2020)认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构建应发挥政府支持力度、加强高校素质教育功能、加强社会支撑与引领以及重视家庭教育

从社会支持内容角度,卓高生和曾纪瑞(2013)认为应该从创业氛围、创业环境以及创业物质支持三个方面入手寻求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合理途径 。管巍(2013)认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应该从创业教育培训、创业政策扶持、创业融资以及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黄兆信等(2014)提出应从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创业教育支持、创业平台支持、创业指导支持等途径构建创业支持体系 。孙大雁(2017)认为需要从强化创业教育、建设创业孵化器、构建投融资体系等方面优化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体系 。宋挺(2019)认为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需要从完善地方创业配套政策、加强创业型师资队伍创新、开展辅助性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不断拓展创业社会支持网络等多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

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如陈微微(2010)认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主要由创业政策环境体系、创业投资与融资体系、创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创业组织与信息体系等四个方面组成,并通过这四个方面来合理构建 。姜鹏飞和许美琳(2012)认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应包含政策支持子系统、教育支持子系统、舆论支持子系统和服务支持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并通过这四个子系统来合理构建 。林业铖(2019)认为大学生创业不仅需要创业者自己努力,还需要政策、资金、资源以及环境支持,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的政策支持体系、高校主导的教育培训体系、企业主导的资源支持体系 。毋靖雨(2019)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高,但支持力度不够支持,结合现状提出要构建心理支持、制度支持、经济支持和教育支持四大体系 。庄美金(2019)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应从政策服务支持体系、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创业关怀支持体系以及创业朋辈支持体系五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

[1] Zacharakis,A.L.,Meyer,G.D.,DeCastro,J.“Differing perceptions of new venture failure:A matched exploratory study of venture capitalists and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9(3).

[2] McGrath,R.G.“Falling forward:Real options reasoning and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1).

[3] Headd,B.“Redefining business success:Distinguish between closure and failure”,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3(1).

[4] Liao,J.J.,Welsch H.,Moutray,C.“Start-up resources and entrepreneurial discontinuance:The case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Strategy ,2008(2).

[5] Bruno,A.V.,Mcquarrie,E.F.,Torgrimson,C.G.“The evolution of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over 20 years:Patterns of failure,merger,and survival”,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2(4).

[6] Shepherd,D.A.“Learning from business failure:Propositions of grief recovery for the self-employed”, 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 ,2003(2).

[7] Shepherd,D.A.,Wiklund,J.,Haynie,J.M.“Moving forward:Balancing the financial and emotional costs of business failur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9(2).

[8] Gimeno,J.,Folta,T.B.,Cooper,A.C.,et al.“Survival of the fittest? Entrepreneurial human capital and the persistence of underperforming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4).

[9] Cannon,M.D.,Edmondson,A.C.“Confronting failure: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hared beliefs about failure in organizational work groups”, Journal of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1(2).

[10] Politis,D.,Gabrielsson,J.“Entrepreneurs' attitudes towards failure:An experiential learning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 Research ,2009(4).

[11] Ucbasaran,D.,Shepherd,D.A.,Lockett,A.,et al.“Life after business failure:The process and consequences of business failure for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Management ,2013(1).

[12] Clute,R.C.,Garman,G.B.“The effect of U.S economic policies on the rate of business failure”, 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1980(1).

[13] Zacharakis,A.L.,Meyer,G.D.,DeCastro,J.“Differing perceptions of new venture failure:A matched exploratory study of venture capitalists and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9(3).

[14] Franco,M.,Haase,H.“Failure factor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Qualitative study from an attribution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 Management Journal ,2010(4).

[15] Hall,G.“Reasons for insolvency amongst small firms—A review and fresh evidence”,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992(3).

[16] Richardson,B.,Nwankwo,S.,Richardson,S.“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of business failure crises:Generic failure types:Boiled frogs,drowned frogs,bullfrogs and tadpoles”, Management Decision ,1994(4).

[17] Shepherd,D.A.,Douglas,E.J.,Shanley,M.“New venture survival:Ignorance,external shocks,and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5-6).

[18] Hayward,M.L.A.,Shepherd,D.A.,Griffin,D.“A hubris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 Science ,2006(2).

[19] Lane,S.J.,Schary,M.“Understanding the business failure rate”, Contemporary Policy Issues ,1991(4).

[20] Bruno,A.V.,Mcquarrie,E.F.,Torgrimson,C.G.“The evolution of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over 20 years:Patterns of failure,merger,and survival”,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2(4).

[21] Thornhill,S.,Amit,R.“Learning about failure:Bankruptcy,firm age,and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3(5).

[22] Rotefoss,B.,Kolvereid,L.“Aspiring,nascent and fledgling entrepreneurs:An investigation of the business start-up process”,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05(2).

[23] Artinger,S.,Powell,T.C.“Entrepreneurial failure:Statistical and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6).

[24] Singh,S.,Corner,P.,Pavlovich,K.“Coping with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2007(4).

[25] Wiesenfeld,B.M.,Wurthmann,K.A.,Hambrick,D.C.“The stigmatization and devaluation of elites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failures:A process model”, The 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 ,2008(1).

[26] Ucbasaran,D.,Shepherd,D.A.,Lockett,A.,et al.“Life after business failure:The process and consequences of business failure for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Management ,2013(1).

[27] Boso,N.,Adeleye,I.,Donbesuur,F.,Gyensare,M.“Do entrepreneurs always benefit from business failure experience?”, Journal ofBusiness Research ,2019(3).

[28] McGrath,R.G.“Falling forward:Real options reasoning and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1).

[29] Rotefoss,B.,Kolvereid,L.“Aspiring,nascent and fledgling entrepreneurs:An investigation of the business start-up process”,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05(2).

[30] Rerup,C.“Learning from past experience:Footnotes on mindfulness and habitual entrepreneurship”, Scandinavian Journal ofManagement ,2005(4).

[31] Politis,D.,Gabrielsson,J.“Entrepreneurs' attitudes towards failure”,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9(4).

[32] Danneels,E.,Vestal,A.“Normalizing vs.analyzing:Drawing the lessons from failure to enhance firm innovativenes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8(5).

[33] Shepherd,D.A.“Learning from business failure:Propositions of grief recovery for the self-employed”, 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 ,2003(2).

[34] Singh,S.,Corner,P.,Pavlovich,K.“Coping with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2007(4).

[35] Cardon,M.S.,Stevens,C.E.,Potter,D.R.“Misfortunes or mistakes?:Cultural sensemaking of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1(1).

[36] Simmons,S.A.,Wiklund,J.,Levie,J.“Stigma and business failure: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 career choice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4(3). nanqjyUOFgdOMN+5ZVlX52FcAMaBhjoJnBznEQkQa7F+yGgDx+y0/ClqFX3eKh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