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兼容并蓄,整个社会出现了重视文学艺术的风尚,加之与异域文化交流频繁,诗歌、音乐、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分支均达到一个高峰,可谓盛世华年,才人代出。虽经安史之乱,但气度不减,至代宗大历年间,文坛群星闪耀,京师长安一带,更是文化中心之一,群贤毕集,不可胜数……
赤日艳阳,暑气蒸腾,京兆华原大地被太阳晒得火热。黄土路上一个卖豆腐的老汉挑着担子慢慢走来。他口干舌燥,放下担子稍作休息,再往前走就是柳家原了。
远望原上,一抹黄土地,在天空与大地交接处,如波浪般的暑气,让景物都有些变形。此时,人们大多闭门不出,暂避暑热,整个村子除了夜里,大概就是这个时间最为安静。但村边一棵老桑树下,却传来喧闹声,仔细看去,原来是一群孩子聚在树荫下玩耍。老汉咽了口唾沫,挑起担子走到树下,既纳凉休息,也可凑个童趣。
只见斑驳树影下摆了一张小方桌,桌上放着纸笔,原来是几个孩子在比较谁写的字好看。孩子们围着桌子指指点点,说个不停。居中的是一个不足十岁的少年,眉清目秀,听众童夸赞自己的书法,面露得意。他见到老汉过来凑热闹,心想:“一群孩子夸我有什么意思,让这大人赞赏才好呢。”便将自己写的字递过来,不无得意地说:“老人家,大家都说我的字最好。依您看,我写得到底如何?”
虽说这老汉是一平头百姓,可也识文断字,他擦擦汗水,轻轻接过一看,原来纸上写着“飞凤家”三个大字。民间有俗语:“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意思是“飞凤家”这几个字笔画复杂,结构不易把握,一旦能写好,就说明书法基础很好了。细看纸上这几个字,对一个少年来说,确实不错。
老汉心中赞许:年少如此,未来可期。不由得又看了看这少年,却见他眉目间有得意骄傲之神色,老人心头一动,对一个孩子来说,心高气傲恐怕不是什么好事,于是皱着眉头低声说道:
“我看你这字啊,不怎么样。这字就像我担子里的豆腐一样,绵软无力,空有形体,没有筋骨,不值得夸赞。”说罢,侧眼看了看少年。众童子一听,哄堂大笑。
这少年满以为能得到夸赞,没想到却迎来一盆浇头冷水,瞬间面红耳赤,瞪大眼睛说:“你说我的字绵软无力,有本事你写来看看!”
老汉见少年动怒,哈哈大笑,说道:“我一个卖豆腐的,写不好字。不过比你写字好的人多了,甚至有人用脚写字都比你强。”
少年似受到极大侮辱:“胡说!哪里有人用脚写字!”
老人爽朗一笑,道:“我老汉还骗你不成?你若不信,可以到华原城里去看看嘛。”说罢,笑着挑起担子走了。
少年看着老汉离去的背影,满脸疑惑与愤怒,咬着嘴唇想:“难道真有人用脚写字?还是这老汉故意让我难堪?”这少年自幼好强,经这老汉讥讽几句,气得投纸于地,转身回家。众童子见状,也一哄而散。
少年回家之后心绪不宁,夜不能寐。心中暗忖:小时候贪玩,不好好练字,父亲曾严厉批评,自那之后,我勤学苦练,自觉大有进益,怎么今日反而受辱?可白日见老汉言行举止,又似确有其事……
一夜辗转反侧、迷迷糊糊间,天光渐亮。少年心中仍在思考着老汉的话,暗想:“华原城,我一定要去看看!”
少年打定主意,一骨碌翻身起来,悄悄留了张字条,装了几个馍馍就向华原城里走去。柳家原离华原城有四十里路,好在他曾随家人去过,倒还隐约记得道路。早起风清气爽,正宜赶路,一路无话,终于到了华原城。此时已近中午,少年头上见汗,已感疲惫,但他顾不上休息,便急着四处搜寻起来。
往日来到华原城,他总要各处看看热闹,跟家人要些好吃的好玩的,但今日他对周围店铺、路边摊贩视若无睹,一心寻找用脚写字的人。找来找去,终于看到在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一个白布幌子。轻风掀动,幌子招展。他看清上面写着三个大字——“字画汤”,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周围人影攒动,围成一个半圈,少年心下一动,急忙赶了过去。
当少年挤进人群,不由得目瞪口呆。原来人群正中,有一又黑又瘦的老者,缺失双臂,赤脚坐在地上,身前铺着一张纸,旁边摆放笔墨。只见老者以左脚压纸,右脚夹笔,轻松熟练地写着大字,虽是用脚,但运笔自如,字体龙飞凤舞,功力颇深,引得人群中发出阵阵赞叹声。旁边摆放着多幅完成的书画作品,书法隽美,画作不俗,不时有人出价购买,旁边有人代为收钱打理。
人群正中有一又黑又瘦的老者,缺失双臂,赤脚坐在地上,右脚夹笔,轻松熟练地写着大字,引得人群中发出阵阵赞叹声。
少年望着老者和地上的字,从难以置信到慢慢入神,心想:“那卖豆腐的老头确实没有说谎,天下居然真有用脚写字之人,这位‘字画汤’爷爷真是了不起。自己双手健全,尚不及人家用脚写字,真是惭愧至极。”少年一直静静地看着,直到人渐渐少了,才走上前去,双手施礼,恭恭敬敬道:“先生好!”此时字画汤才注意到这个孩子,抬头见他眉清目秀,仪表不凡,看穿着便知是大户人家的小郎君,连忙应答:“这位小郎有何贵干?”
少年再次施礼道:“方才见先生写字,让人佩服,我想拜您为师,请传授我写字的方法。”
字画汤听罢,摇头一笑:“岂敢,我只是一个苦命的老头,靠写两笔字过生活罢了,岂敢收徒传艺,误人子弟。”
少年一听,心急如焚,苦苦哀求。字画汤万般无奈,对少年说:“小郎君不必着急,我浪迹江湖,确实无法收徒传艺,但见你诚心,斗胆送你几句话吧。”说罢,用脚轻巧地铺开纸张,夹起笔杆,刷刷点点,写了几句话。少年定睛细看,只见他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字画汤一笑,解释道:“我自小用脚写字,难上加难,为了练字,我不辞辛苦,家里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最终池水都染黑了。就这样到今天我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才能写这么几个不像样的字。要说秘诀也就是这些了,可是,我的字还差得远呢!”
说罢准备起身,少年连忙扶起字画汤,帮他收拾好东西背在肩上。字画汤说:“我不敢收你为徒,你若想学书,我朝徐浩、颜真卿均为大家,要学他们的书法。你我相识一场,就把这张纸送给你吧。”言毕,转身摇摇晃晃而去。
少年望着字画汤消瘦的背影逐渐远去,深深施礼相送。随后捧起那张纸又读了几遍,小心翼翼地装起来,转身回家去。
出了华原城,少年两日来的沮丧、迷惑、愤怒之情尽消,咬了几口馍馍,不顾疲劳一路向家奔去,沿途景致与来时无二,他的心情却大为好转。
这少年是谁呢?原来他名叫柳公权,生于唐大历十三年(778),其父柳子温,官至丹州刺史,祖父柳正礼,官至邠州司户参军。柳家枝叶繁茂,人才辈出,可谓名门望族,河东先生柳宗元即是柳公权的族叔。而柳公权后来也堪称一代名臣。
不过,在这乡间土道上小跑回家的小公权根本不知道后来的事,他满脑子都是字画汤写的字、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