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2 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追赶

现有研究均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发展呈现为基于外部技术获取的由技术外部依赖向技术自立发展的动态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Lee和Bae(1988)认为单纯的技术演化轨迹是“获取—消化—改进”;产业与企业的技术演化轨迹是由以国外成熟技术引进和模仿为主的开始阶段到通过本土努力进行工艺改造设计和产品改进为主的内化阶段,再到自主研发的创造阶段。通过对韩国电子、汽车和半导体产业的研究,Kim(1997,1998,1999)提出了获取、消化吸收和改进外部技术的技术发展模式,并用技术抱负、危机机制和吸收能力阐释了韩国企业的技术学习。

Barton(1995)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发展应建立在基于知识转移的外部技术获取之上,要经历装配、零部件的调整和本地化、产品再设计和自主的产品设计。Forbes和Wield(2002)探讨了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从学习生产、学习效率化生产、学习改进生产、学习改进产品到学习开发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并指出对外部技术的渐进式改进甚至以更快的速度渐进式创新是技术追赶的关键。Jin和Zedtwitzb(2008)在我国信息产业研究中认为,技术生命周期越短,后发国家企业越应同时获取和吸收成熟技术、成长技术和新兴技术,并同时投入成熟技术、成长技术和新兴技术研发。

Hobday(1995)总结了韩国和新加坡等电子工业发展经验,将技术追赶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只具有简单的组装能力,从事基本成熟产品的制造;第二阶段,能够进行工艺技术变革以改善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第三阶段,具有完整的生产技术,并能进行工艺的创新和产品的设计;第四阶段,可以从事产品与工艺的研发,同时拥有产品创新的能力;第五阶段,研发能力具有竞争力,并能够将产品和工艺的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相连接。Cho和Kim(1998)在日本、韩国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将后进企业的后发战略划分为克服后发劣势的战略和利用后发优势的战略,其中集中、薄利和大规模生产有助于克服后发劣势,而逆规律操作、时间压缩、基于人的技术转移、标杆、技术跳跃和资源杠杆则有助于发挥后发优势。Lee和Lim(2001)在对韩国DRAM(半导体)产业、汽车产业、移动电话产业、消费电子产业、个人PC产业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路径跟随式追赶、阶段跳跃式追赶和路径创造式追赶三种模式,但有时也可以采用上述追赶模式的组合,其中阶段跳跃式追赶是关键,技术追赶和市场追赶是并行的,没有技术追赶的市场追赶最终会失败。Kim和Lee(2002)提出了韩国中小电子零部件企业演进轨迹为:OEM—OEM、OEM—生产型、OEM—创新型、OEM—市场型。魏江(2003)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追赶须经历从引进与模仿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安同良(2004)借鉴Kim的三阶段模式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发展划分为选择、获得、消化吸收、改进和创造五阶段。

虽然,上述研究均发现外部技术获取加快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追赶,并呈现从技术外部依赖向技术自主发展的转变。但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上述质变的技术追赶过程,没有从技术内容来研究技术追赶。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洪勇和苏敬勤(2008)探讨了追赶战略下的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能力提升,认为技术和产业的协同是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基础,须经历由核心元件技术和产品架构技术为基础的核心技术链体系的打造。张坚志和朱方伟(2008)所提出的核心技术链认为,较低的技术起点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企业从产业技术标准到核心元件技术再到产品架构技术的核心技术链正向构建,不同的是需经历从产品架构技术到核心元件技术再到产业基础技术标准的核心产业链逆向构建,因此可以逆向协同构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核心技术链和核心产业链。朱方伟和蒋兵(2008)认为,基于产品的核心技术链构建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和建立产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须经历由低端产品架构技术向核心元件技术再向高端主导设计(技术标准)发展的技术链构建,以实现由市场导向向技术与市场双重导向的转变。 ZIxLefBvHUk7GVdPrfnKcm3m9Wb4yWsiwb5ZS5oufUDAML9R5jPLbmiFp4IpSr8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