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产品集成企业

Utterback等(1994)将产品划分为由许多零部件组装而成的装配型产品和仅由一种或几种材料构成的非装配型产品。依据企业生产工艺特性,也可划分为装配型和流程型,装配型是终端产品由离散的零部件装配而成;流程型的地理位置集中,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只要设备正常运行,工艺参数有效控制,生产就可进行。Henderson和Clark(1990)将装配型产品解构为产品架构和产品元件,产品元件是构成产品实体的典型部分,包含一个核心设计概念并实现了已界定良好的功能,产品架构实现了产品元件整合和相互连接,形成了产品的统一整体。Prencipe(1997)将装配型终端产品界定为由许多交互但不属于不同技术领域的产品元件和子系统组成,在整个系统的不同层面(产品元件、子系统和系统)存在由产品系统的多重交互决定的产品架构,整个产品系统的功能依赖于各个子系统的功能,而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相对简单元件的功能。Hobday(1998)将装配型产品划分为大规模的生产制造产品和复杂产品系统,其中复杂产品系统的复杂性包括产品元件的数量、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宽度、生产中需要新知识的程度及其他重要的产品维度。由此,装配型产品是由所包含的产品元件和连接各元件的产品架构组成的产品系统。在产业技术追赶中,装配型产品和非装配型产品的技术学习具有显著的技术差异性(安同良,2004),所以本研究将聚焦于我国的产品集成企业。

在终端产品系统中,核心元件实现了产品的关键功能,其发明是产品物理实现和产业主导设计(技术标准)确立的关键,对于产品集成企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终端产品所包含的产品元件特别是核心元件的数量越多、越复杂时,元件间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就越复杂,会超出产品所包含的元件数量,整个产品架构复杂度将呈现出从简单产品向复杂产品递增的趋势,因此产品架构对产品集成企业的技术作用非常重要,如大型客机具有300万~500万个零部件,需要集成大量的技术,每个亚系统甚至每个单元技术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质和进步轨道,但是开发大型客机的关键并不是对某种单项技术的把握,而是综合各种技术的能力,集中体现为飞机设计的总体方案。因此,可以将产品集成企业界定为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相应终端产品的企业组织,不仅完全承担了由产品架构开发驱动的产品系统创新,而且主导完成了产业核心元件开发驱动的产品功能创新。Christensen(1992)认为产品架构和产品元件遵循S型技术曲线的发展,其中产品架构系统效率的逐步提升和产品元件渐进式的改进,长期发展了产品的系统效果,在面临S曲线跳跃时产品架构跳跃要比产品元件跳跃更有利于创新的成功。

(2)外部技术获取

Hitt、Ireland和Lee(2000)提出除内部技术知识开发外,从组织之外获取和传递技术知识的能力对企业的成功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企业的外部技术获取通常是产业新兴技术的探索式学习,如Lambe和Spekman(1997)认为现有企业面对不连续创新时可以采用并购、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所需的能力或联盟的方式获取产业新兴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外部技术获取则更多的是产业已有技术的利用式学习,是外部技术引进、消化和改进的技术过程。Dahlman、Larson和Westphal(1987)认为,由于不同技术具有不同的后续改进和提升可能性,因此选择外部技术的实质是明确通过外部技术利用所能形成的技术能力。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企业发现很难确定适于外部获取的最佳技术(Vinod and Uma,1999)。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外部技术获取并不只是对外部技术的简单应用、复制或调整,而是建立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改进和再创新。因此,本研究将外部技术获取界定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特别是我国企业从企业的组织边界之外搜寻、引进、消化和改进外部技术的活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外部技术的获取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学习和知识转移的过程(Daghfous,2004)。Reddy和Zhao(1990)指出,外部技术获取是通过获取生产特定产品所需的技术知识,继而具备掌握、发展和后续自动产生产品背后技术的能力。Amesse和Cohendet(2001)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外部技术获取应理解为特定知识转移的过程,取决于企业和其他机构管理知识的方式,特别是它们的吸收能力和知识传递战略的协同演进。Li(2006)认为没有知识转移,外部技术获取便不会发生,因为知识是控制技术作为整体的重点,知识转移是外部技术获取过程的关键。无论采用何种外部技术获取方式,技术获取过程中均存在着大量的技术知识转移活动。正是通过这些活动,所获取的外部技术才能够真正移植和转化为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对此,本研究将外部技术获取进一步界定为嵌入外部技术的特定技术知识在不同的技术主体间转移的知识过程,并在转移中实现了技术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发展。

Choung、Hwang和Choi(2000)认为,在外部技术获取中,技术使用能力是利用现有技术生产特定产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生产管理、产品工程和实体资本的维修和维护;技术创新能力是管理和创新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小型改进的能力和大型改进的能力,涵盖新产品概念、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工艺及基本的科学与技术知识。安同良(2004)将外部技术获取理解为首先是将外部技术知识经过选择、评价和谈判后引入企业内部的行为过程;其次是企业通过对内部技术知识的整合、自我催化并不断升级的行为过程。本研究将复杂的外部技术获取划分为以技术知识使用为目的的技术引进阶段和以技术知识创新为目的的技术改进阶段。

(3)技术知识转化

在知识管理研究中,Nonaka(1990,2009)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分处知识这一连续统一体两端且相互区别的概念;知识转化阐释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如何顺延连续统一体而相互作用,从个人到团队再到组织层面实现了从社会化到显性化再到组合化最后到内在化的知识创新。Zahra和Velde(2007)在新技术商业化研究中将知识转化划分为概念化以洞察知识应用、结构化以设计潜在产品与其他用途、实体化以整合知识开发产品。目前,现有研究大多遵循了Nonaka的知识创新研究,认为知识转化是知识在隐性和显性两种知识形式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将外部技术获取界定为由组织间技术知识转移驱动的技术学习。对于外部技术获取,知识转移的界定虽然严格区分了技术双方的组织边界,但是难以诠释知识转移对于技术能力增长的作用机理,集中体现为无法说明外部技术获取中的技术知识如何在不同的知识形式间跨组织转变。嵌入外部技术的技术知识在外部技术源中具有专有技术资料、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物化物的多种存在形式,表现为编码知识、内隐知识和物化知识的集合。可以借用知识转化理论进一步将外部技术获取理解为企业间技术知识转化的过程,以阐释技术能力的发展。本研究将技术知识转化界定为嵌入外部技术且以专有技术资料、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物化物为形式存在的编码知识、内隐知识和物化知识,向技术接收方专业技术人员内隐知识的知识转变。对应的外部技术获取中的技术知识转化可划分为编码知识转化、内隐知识转化和物化知识转化三种形式。

在外部技术获取中,知识转移和知识转化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转移,知识转化也很难发生,技术能力将无法在企业组织间有效传递;如果没有充足的知识转化,知识转移只是对外部获取技术的简单应用,无法形成自主的技术能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外部技术获取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国多数企业在外部技术获取中没有认识到技术知识转化对技术能力在企业间转移的传递作用。 QcfBmUvmHS2fEnEnRS0cHlZAjG9UTe2OIItK+V8HSHL+TXDeJWjWw6HNaN1aS02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