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量质齐升,极大推动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进程。在基础研究领域,国家的投入从2015年的7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35.6亿元,年均增幅接近17%。同样在制造业领域,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几乎拥有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
在我们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同时,还要客观冷静地看到在创新与产业之间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目前,我国每年有3万项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100多万项专利技术,但能转化为批量生产的仅占20%,能形成产业规模的只有5%,而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平均水准都在40%以上。
我们应该认识到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了创新链、转化链和产业链三个阶段。按照社会通常对从科研到产业这一线程的9级划分,创新链、转化链和产业链分别对应的就是1~3级的基础科研领域,3~6级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以及7~9级的规模化产业应用端,让三个阶段能够协同发展,才是科技创新得以整体性进步的关键。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对“转化链”这一中间环节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与应用、科技与经济的“两层皮”问题,让我国的科研存在“顶天不够”,产业存才“大而不强”的现状。那么,如何解决“转化链”环节面临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上的战略性思考。
从实际出发,让我国现有的高校院所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并不现实,也并非其本业;而要让企业在短期内大幅提高研发能力也同样不可能。因此,新型研发机构应时而生,它是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承担起了为国家创新型发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责任。
这本书就是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的阶段性总结,邀请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陕西光电子先导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以及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来分享其发展历程和所得经验,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的参考借鉴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
新型研发机构就是当下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接棒者”。近年来,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未来我们还应从底层逻辑出发,搭建“科研与产业双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循环”的科技创新体系。科研与产业的双循环也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指示,设计出的双向互相驱动发展体系。
循环的一个方向是从创新链开始,大力推动以认知需求或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为原始创新打下雄厚基础;随之产生的高质量科技供给,经由转化链上的平台、资金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支持,为产业链提供市场化产品,从而推动硬科技产业发展。
循环的另一个方向则是从产业链出发,以市场端的产品技术优化进阶与产业整体升级变革的需要为导向,提出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再经由转化链“解读”,进而整合各大创新要素协同攻关,牵引科研立项,起到推动重大原始创新突破的作用。
任何科学技术在原始创新上的突破,都遵循先发现自然规律或科学规律,然后再支撑应用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这一规律。而对基础科研来说,既要关注世界前沿的技术发展,重视创新源头;同时也要应对国家重点产业发展面临的各项需求中所析出的问题。两者缺一不可,而在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后者更是当务之急。这正是新型研发机构的责任所在。
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几次跃迁式提高,无一不是依靠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决定了其发展方向。“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循环”就是在科研与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互相促进发展的双向循环体系之后,能够带动生产力提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构建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大循环系统。
这本书除了给出新型研发机构的“新”在哪里之外,还特别邀请了科技部火炬中心,从政府管理与指导者的视角出发,给出关于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与战略选择的解读。火炬中心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指导性计划的承接单位,三十余年来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深入的了解,由其为本书开篇再恰当不过了。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虽然我国强调自主创新,但也决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对于新型研发机构来说,保持开放交流的心态,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转化的发展也是十分关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书中最后也对国外的典型研发机构进行了分析,了解并学习其运营机制和创新模式的优点,为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的价值。
总而言之,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性因素。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希望可以为推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助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振翼腾飞。
米 磊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硬科技理念提出者
2021年11月于硬科技企业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