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本部著作是我们连续主编出版“保险蓝皮书——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分析”系列的第六部。中国保险业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金融行业,从“入世”之初的备受争议、挑战,发展到保费收入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保险业可以说走过了一段披荆斩棘、奋发有为的发展路程。

中国民族保险业开始于1885年在上海成立的“仁济和”保险公司。1949年之前,中资保险业机构曾多达600家,但其市场占有率仅为25%左右;外资保险公司虽然只有60多家,却拥有75%的市场份额,实际上是外国保险资本控制着中国保险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保险事业的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1949年10月20日成立了国营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截至1956年,中国保险业实现社会主义国有化目标,无论是财产保险业务还是人身保险业务,无论是城市保险业务还是农村保险业务,无论是国内保险业务还是涉外保险业务,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发展局面。1958年10月,中央的西安财贸会议正式提出:“人民公社化以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国内保险业务应即停办。”到12月,武汉全国财政会议正式做出决定:立即停办国内保险业务。1959年1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召开第七次全国保险会议,贯彻落实国内保险业务停办精神,并布置了善后清理工作。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挽救了濒临崩溃的中国经济,同时也给中国保险业带来了勃勃生机。1979年4月,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纪要》(以下简称《纪要》)。《纪要》指出:“开展保险业务,为国家积累资金,为国家和集体财产提供经济补偿。今后对引进的成套设备、补偿贸易的财产等,都要办理保险。凡需补偿外汇的保险业务,其保险费改收外币。保险公司所得的利润,不再上缴财政,留作国家发展保险事业的基金……”1979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保险会议,决定从1980年起,恢复停办20余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涉外保险业务。从此,中国的保险事业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保险事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保险专业人才,中国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1980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当时隶属于财政部)率先开设保险专业,每年招生40名;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生部开始招收保险专业研究生,其所属金融专科学校也开设了保险专业。

1983年,为缩小保险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方面建议教育部增设保险专业,尽快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保险专业;另一方面决定投资高校办学。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先后与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签订了委托协议,对这四所院校一次性投资共920万元;之后又相继资助中央电大、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北京财贸学院(首都经贸大学的前身之一)共160万元。为保证顺利实施委托办学的具体方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牵头组织编写教材,1985年出版了第一部综合性的保险专业教科书——《社会主义保险学》,1987年又组织了5个写作班子,编写出了供中央电大使用的5部教材:《保险学概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农业保险》和《海上保险》,促进了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2003年,依托中央财经大学雄厚的金融学科以及国民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综合优势,教育部成立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是中国保险精算领域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具有比较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业界影响力,为精算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应用以及中国精算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多位具有国际水平的精算和保险人才。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的要求,重点研究基地应该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的新型科研团队,在产出创新成果、形成学术交流开放平台、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对中国保险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以来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整理总结,自2010年开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成立保险数据文献中心,于2011年主编出版《2011中国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以后每年出版一部研究报告,这一系列著作已经成为中国精算研究院的标志性成果。到2021年10月出版《2020中国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正好是10周年。

我们在总结并继续出版“中国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系列的基础上,自2016年开始主编出版《保险蓝皮书——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分析》,对保险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分析,希望能够为业界、学界和政府部门的相关研究提供支持和参考。

保险蓝皮书主要从保险产业发展与政策,保险经营主体分析,中国保险产品、服务与科技发展,社会保险,业界天地、专家声音等五方面对中国保险产业的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并始终坚持“公开、客观、科学”的原则。

所谓“公开”,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信息数据来源、评价方法等全部公开;二是指梳理分析或评价结果的有的放矢或可验证性。尽管在相关数据的可得性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信息数据的重视,无论是从信息公开的渠道、方式还是内容等方面,数据的公开性、可得性都越来越好。

保险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产业政策等各方面综合复杂因素的影响。

所谓“客观”,一是指分析的理论基础尽量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道路;二是指评价过程、评价方法等尽量避免或者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我们尽量在分析中做到客观、公正。

所谓“科学”,一是指能够历史、辩证地看待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二是指分析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保险业的改革开放,也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2021保险蓝皮书——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分析》主要包括五大部分——保险产业发展与政策,保险经营主体分析,中国保险产品、服务与科技发展,社会保险的发展与创新,业界天地、专家声音,共十三章内容。其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 保险产业发展与政策,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根据产业经济学和保险产业发展理论,从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学等理论视角分析中国以及美国、英国等国家保险产业的发展现状、评价及发展展望等;并强调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性。通过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产业发展与政策,为分析中国保险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与保险产业。本章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保险产业的结构与发展、政策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中国与国际保险产业发展状况。本章主要分析中国、美国、英国保险产业的发展状况,包括市场特点、产业链、产业结构与发展以及保险产业政策等,希望对中国保险产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第二部分 保险经营主体分析。本部分主要根据各保险公司的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保险年鉴、保险公司官网以及保监会网站等渠道的公开信息数据,对中国中小型保险公司的价值成长性、中国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的发展等进行分析评价,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

第三章 中国中小型保险公司价值成长性分析。由于中小型保险公司占全部保险公司的90%左右,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发展状况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章我们建立“保险公司价值成长性”概念,构建包括市场拓展能力、融资能力、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创新能力等一级指标和50多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各一级指标和价值成长性等进行评价分析,促进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中国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险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保险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章分别对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讨。

第五章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分析。本章主要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的制度建设、经营状况、经营热点问题、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对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和公司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

第三部分 中国保险产品、服务与科技发展。本部分主要针对当前中国保险公司的产品、服务特别是消费者的投诉与处理进行分析,包括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

第六章 中国人身保险产品和服务分析。本章主要对寿险、意外险、健康险的产品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保险公司服务及消费者投诉进行了统计,阐述了其趋势和特点。

第七章 中国财产保险产品和服务分析。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对企业财产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以及机动车辆保险的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对财产险公司的产品市场发展和服务情况及消费者投诉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随着保险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监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保险科技、创新和监管的技术与手段等对保险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第八章 互联网保险与保险科技。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保险发展概况、互联网保险与保险互联网、互联网保险未来发展趋势、保险科技赋能保险业发展。互联网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现代企业的组织经营方式,不断催生出新的商业机会和商业模式,对传统保险市场的竞争格局和竞争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部分 社会保险。本部分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

第九章 社会保险制度。本章主要从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险的原则与功能以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等方面对我国的社会保险进行概述,并分别就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基金来源、资格条件、就医服务、费用报销等进行整理总结。

第十章 社会保险基金。本章主要就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自2017年到2019年的参保情况、收入情况、支出情况、基金结余以及历史演变、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可为相关研究和政府部门提供比较可靠的数据资料与参考。

第五部分 业界天地、专家声音。随着中国保险业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和社会责任也不断得到加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除了在风险管理、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等方面发挥职能外,开始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服务等贯穿到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很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本部分共分三章,除了对2020年中国保险机构的社会责任进行评价外,还对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优秀的保险机构的发展状况与社会责任事例进行了展示宣传;并就当前保险业界的热点问题,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解读。

第十一章 中国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评价。本章主要基于“利益相关者原则”建立评价体系,包括股东责任、员工责任、客户责任、政府责任、社区责任5个一级指标和40多个二级指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正态分析等进行评价,得到对2020年中国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的社会责任评价结果。

第十二章 保险机构的发展与社会责任。本章主要对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和事例进行宣传,发挥“展示保险业形象、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作用。本章节选了长城人寿、百年人寿、泰康养老、中意人寿、北京智方圆税务师事务所等几家保险机构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展示和宣传。

第十三章 保险学界、业界专家学者观点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就当前保险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相关研究内容、学术观点等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习借鉴的平台。

本章主要刊选了中央财经大学的许飞琼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的王绪瑾教授,首都经贸大学的庹国柱教授,广东金融学院的岑敏华教授、罗向明教授、张伟教授,北京大学的朱南军教授等学者的部分学术论文与实证研究内容等,欢迎国内外学者、专家交流借鉴。

本报告的结构由寇业富提议,项目组成员讨论通过。具体写作分工如下:寇业富负责第一章,周桦、寇业富负责第二章,寇业富负责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廖朴负责第六章、第七章,陈辉负责第八章,褚福灵负责第九章、第十章,寇业富负责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以及专题部分。

无论是保险资本的实力、保险管理与技术水平,还是国家对保险业的定位与要求,都体现了中国保险业面临的快速发展与矛盾累积同时叠加的情况。保险业对国内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的改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保险业如何更好地保护广大消费者、保险公司的合法利益,发挥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研究。本报告是项目组第六年的工作成果,限于能力、知识、精力和信息数据等各方面的因素,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读者能够不吝赐教,我们必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补充改进,谢谢!

寇业富
保险数据文献中心主任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保险学院
2021年7月16日 31OQYbqqHa/RfGAhtzFPP6P3n4ZgHplg+luhqruFa9Z2uR3fW1L48QnFKNM/EB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