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近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迅速,在对国际问题的分析中更多地融入微观基础已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学新的发展方向。1995年,奥伯斯法尔德(Obstfeld)和罗格夫(Rogoff)发表的著名论文《再论汇率动态变化》(REDUX模型),开辟了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时代,成为国际金融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有代表性的高级国际金融学教材有奥伯斯法尔德和罗格夫(2002)的《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国际宏观经济学基础》及尼尔森(Nelson,2001)的《国际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理论和经验方法》。

国内经济学界也对这些变化作出了及时反应。如姜波克和陆前进(2003)在他们编写的复旦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学位课程教材《国际金融学》中,对当前的国际金融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

现代国际金融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主流的微观或宏观经济理论被更多地运用到国际经济分析中;第二,研究者用理论和经验方法更深层次地探讨国际经济的一些古典难题。

尽管高级的《国际金融学》教材反映了当前国际金融理论的新发展,但是中级的《国际金融学》教材仍然以传统的理论为主要内容。中国的情况尤其如此。当前国内的《国际金融学》教材主要面向本科生,由于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国际金融学教材编写模式,所以在理论和教学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内容仍然局限于介绍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在经典的国际金融理论中,没有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基础问题,而微观基础是保证经济政策之间内在联系不可或缺的。现有理论和教学不能用统一框架对动态的经济问题进行解释,也不能对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进行完善解释。

第二,理论与实际脱节。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的经济问题。因此,国外优秀的《国际金融学》教材都能熟练地运用经济理论解释和指导实际经济运行。遗憾的是,尽管中国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但是国内现有的《国际金融学》教材没能充分反映这一进程及其经济含义。

第三,国内的《国际金融学》教材大多枯燥难学。近年来,虽然中国的《国际金融学》教材逐渐增多,但是都有共同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在借鉴国外理论时,忽略了理论的内在逻辑,只是进行笼统全面的介绍。因此,虽然教材看起来内容充实,但学生在真正学习起来时却非常容易陷入思维困境。这就使教材显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吸引力。另外,国内的教材往往追求大而全,不仅包含的理论十分庞杂,而且模糊了中级和高级的界限,采用了不适于本科生的数学工具。对于本科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不能持之以恒。如果教材过于深奥、不易理解,就会使本科生失去学习兴趣,导致他们还没有进入经济学的殿堂就被一些原本不该出现的障碍拒之于门外了。

本教材从这些不足之处入手,试图在全球化和中国经济逐步开放的背景下,对当前的国际金融理论进行整合和重构,编写一本面向本科生的《国际金融学》教材。旨在构建以分析中国经济实践为主要目的的开放性经济理论框架。

本教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国际收支和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的背景知识。第二部分是“外汇市场”,介绍汇率与外汇市场的相关概念,以及外汇资产的投资分析。第三部分是“汇率理论”,介绍汇率的决定。本部分并不是一味地罗列汇率理论,而是区分了短期汇率和长期汇率的决定,然后对前沿汇率理论做了介绍。第四部分是“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和政策分析”,在一个统一的凯恩斯(Keynes)框架内分析了开放经济的分析工具和政策目标。

为了适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汇率水平的变化现状,此版本全面更新了前一版的数据,因此能够准确反映当前汇率的变化情况;同时增加了一些新的案例以反映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另外,对前一版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正,使理论框架更为准确。 yeMdH1IuPTVGlg/EOI4VGxhtySE029FQRYslefBXG03SooJOOVyUHZDRV6g6o7f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