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国际金本位制

金本位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它形成于1879年,终止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于1816年最早实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除了偶尔中断过几次,前后几乎延续了一个世纪。19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放弃了复本位制,转而支持金本位制;德国放弃了银本位制,利用从1871年普法战争中得到的赔款,选择了金本位制。1879年,美国结束了内战期间暂停的黄金可兑换,回到了金本位制。此时,金本位制才得到了国际认可,它涵盖了当时所有主要工业国家以及大部分较小的农业国。尽管此后出现过中断黄金兑换的威胁,西欧国家和美国仍然保持了长达35年的官方黄金平价。1914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金本位制最终解体。

一、金本位制下的国际结算与储备资产

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都规定了含金量,各国货币间的兑换比率由货币的含金量之比所形成的金平价来确定,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水平就围绕着金平价在一定幅度内变动。由于金本位制特定的制度安排,各国间的金平价相当稳定,汇率水平也较稳定,不存在较大的汇率风险。黄金拥有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货币和世界货币职能。

然而,1879—1914年,国际上最重要的债权债务清偿方式并不是使用黄金进行结算。由于当时英国取得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金融资产输出国,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所以英镑是各国债权债务结算的实际使用工具。国际贸易通常以英镑计价,90%以上用英镑结算,许多国家把英镑作为外汇储备资产。理论上,黄金作为唯一的储备资产是最后的国际结算手段,但事实上,英镑和黄金被视为等价的国际储备资产。

二、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决定

固定汇率制是指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选择一基本参照物,并维持本国货币与该单位参照物的固定比价。国际金本位制下实行的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都代表一定的含金量,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mint parity)。两种货币之间的铸币平价决定了其中心汇率水平,市场汇率的波动以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为上下限。黄金输送点和铸币平价之间的差异取决于黄金在各国间的运输成本。

例如,英镑和美元的铸币平价为1英镑=4.8665美元,英美两国之间运送1英镑黄金的成本为0.02美元,则汇率变动的上下限为:

上限=铸币平价+运送成本

即,1英镑=4.8665+0.02=4.8865美元

下限=铸币平价-运送成本

即,1英镑=4.8665-0.02=4.8465美元

所以,1英镑=4.8865美元是英国的黄金输入点和美国的黄金输出点。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可以在国家间自由输出入,具有国际结算功能,如果汇率过高,那么人们宁可不购置外汇,而改用黄金进行结算;反之则相反。可见,外汇市场上外汇供求不会相差太大,市场汇率可能偏离铸币平价,但始终保持在黄金输送点范围内波动。

三、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在金本位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可以在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条件下,通过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来完成。这一自动调节机制最早由英国学者大卫·休谟于1752年提出,即价格—铸币机制(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

价格—铸币机制发挥对经济的自动调节作用,是以一系列相关规则为保证的。专栏2-1详细列出了罗纳德·I.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1993)对这一规则的总结。

【专栏2-1】

金本位制下的博弈规则

所有国家

Ⅰ.本国货币固定在官方黄金价格或铸币平价上,在该平价水平上,国内货币可以和黄金自由兑换。

Ⅱ.不限制私人公民的黄金出口,也不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附加任何其他外汇限制。

Ⅲ.银行券和铸币发行必须有等值的专用黄金储备作为支撑,活期存款的长期增长以总体黄金储备的可获得性为条件。

Ⅳ.当由于国际黄金耗尽而出现短期流动性危机时,国内银行可以在较高利率水平上向中央银行自由举借黄金(Bagehot规则)。

Ⅴ.如果规则Ⅰ出现暂时性中断,则必须尽快恢复基于铸币平价的可兑换制度。如有必要,可以通过紧缩国内经济的方式实现。

Ⅵ.共同价格水平(名义锚)由世界范围内的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

资料来源:MCKINNON R I.The rules of the game:Internationalmone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3,3(31):4。

这主要包括三条规则。第一,政府严格按照金本位制的要求实施货币政策,黄金的自由兑换、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不受限制,当国际收支变动引起黄金储备变动进而扩张或收缩货币供给量时,政府不准使用冲销措施。第二,不存在国际资金流动。第三,商品价格具有完全弹性。当以上前提均成立时,价格—铸币机制就会对经济内外均衡起到自动调节作用。调节过程如下:假定一国国际收支出现盈余,这就意味着本国存在黄金的净流入。由于本国黄金存量上升,货币供给就会自动增加,从而在商品价格具有完全弹性的情况下,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在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后,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升值,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下降,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上升,于是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际收支盈余最终降低至均衡水平。价格—铸币机制的调节过程如图2-1所示。

上述调节机制并没有考虑国际资金流动,当把国际资金流动考虑进来时,这一自动调节机制将得到强化,最终结果是加快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以国际收支顺差为例,一方面,当国际收支顺差使本币汇率暂时超过黄金输出点时,投机者就会预期市场汇率必然向下调整,将大量资金转移出该国以谋求资产的保值。另一方面,国际收支顺差引起货币供给扩张进而使利率下降,这又会导致谋取高利率的资金流向国外,资金保值或是谋取利差的需要都会加快本国资金流出进而改善国际收支失衡。可知,这样的国际资金流动是一种稳定性投机,它有利于减轻汇率波动,加速国际收支恢复平衡。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性作用建立在金本位制具有完全可信性的前提下。

图2-1 价格—铸币机制的调节过程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内外均衡调节机制具有如下优势。

第一,调节的自发性。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调节机制告诉我们,当经济出现外部失衡时,完全可以依靠经济的自发力量来调整,而不需要政府采取专门的政策对其加以干涉。

第二,调节的对称性。在国际金本位制下,自动调节机制对国际收支盈余国和赤字国都会产生作用,两国都承担着调节责任。因此,这种调节机制具有对称性,使国际收支失衡能尽快调整过来。

第三,调节的稳定性。在自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市场汇率将在黄金输送点范围内有限波动,这就避免了汇率的剧烈波动对经济的过分影响,并且使经济的调节过程始终在稳定的条件下进行。

反之,我们也要看到国际金本位制下这种调节机制的局限性。

第一,它要求各国政府遵守特定的“博弈规则”。这些“博弈规则”已在专栏2-1里详细列出,各国政府必须严格按照规则的要求实施货币政策。如果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就要以加速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为目的,而不是反向操作。例如,各国政府可能会出于某种目的设法抵消黄金流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当出现黄金净流入时,为阻止货币供给增加而将这部分黄金冻结起来。这样,就打破了原先的自动调节机制。由于当时并不存在一个国际监督机构,所以各国违反这一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在国际金本位制的后期越发严重。

第二,当商品价格不具有完全弹性时,这一调节机制也会遭到破坏。前面我们一直假定商品价格具有完全弹性,这样价格便可以灵活调整以适应经济的调节过程,使内部均衡得以维持。如果这一条件得不到满足,当货币供应量变动以调节外部失衡时,国内就会出现严重的失业或通货膨胀问题。当内部均衡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时,国际金本位制下的这种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第三,在实行国际金本位制这段时期内,内外均衡的实现有其物质基础作为保证,即世界黄金产量能满足世界经济发展对货币供给量的需要。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依赖于黄金产量的增长,当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满足不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时,金本位制就会面临解体的威胁。

四、金本位制的崩溃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均规定了货币含金量,使得货币供给自动和货币需求保持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使一国货币的真实价值长期保持稳定。此外,实现金本位制的国家把经济的外部平衡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让内部平衡服从于外部平衡。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维持金本位制的一些必要条件日益遭到破坏。

金本位制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但是这种制度安排始终不能摆脱其局限性。从根本上讲,金本位制过于“刚性”,货币供给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黄金存量的增长,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增长。此外,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极不平衡,较发达国家不断积累黄金。到1913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5个国家的黄金存量达到了世界黄金存量的2/3,这些都削弱了黄金作为国际货币的基础,导致金本位制难以继续维持。

另外,金本位制的运行依赖于“三自原则”,即黄金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资源自由输出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国家出于备战和扩大政府支出的需要,大量发行银行券和不兑现的纸币,导致兑换黄金越来越困难,从而破坏了自由铸造和自由兑换的原则。许多国家为了防止黄金外流,纷纷限制黄金在国际的自由流动,从而破坏了自由输出入的原则。至此,金本位制的“三自原则”被完全破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为筹集战争经费发行了大量不可兑换的纸币,结果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战后国际政局相对稳定后,各国便开始着手恢复金本位制。

此时,世界各国开始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其间,实际上只有美国实行的是完全的金本位制,英、法两国实行的是金块本位制,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丹麦等30多个国家实行的是金汇兑本位制。此外,一战后国际金本位制面临的历史条件变化还在于:各国越来越重视经济的内部均衡目标,美国、法国更是明确表示将内部均衡目标置于外部均衡目标之上。这使得原有的自发调节机制难以发挥效力,各国越来越不遵守游戏规则,国际金本位制的可信度大大降低。这样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原本对金本位制的维持发挥积极作用的国际资金流动,日益演变为破坏金本位制稳定的威胁。例如,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由于担心政府无法维系金平价而将本币贬值,这样不仅不会有大量资金流入,反而会出现严重的资金外逃,由此产生的国际资金流动进一步恶化了一国的国际收支,由稳定性投机变成不稳定性投机,这加快了金本位制的崩溃。

以上几方面情况说明,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原有的国际金本位制在实现内外均衡的制度安排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于是,当1929—1933年资本主义大危机来临时,在国际资金流动的冲击下,各国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便彻底崩溃了。 zFqt2dotSsePkGiAbXoFclvQNCdKbwdoHVRZ5jq51EfB9JLETEZn5CrOggBK2F2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