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国家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关键,对促进社会进步及提升综合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影响的不断深入,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各国政府乃至各区域地方政府的关注。
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我们认为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也是创新能力的函数,创新能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的能力。创新推动一个地区诞生了新的产业和行业,打破了已有的均衡,改进了新的技术范式,然后持续有新的创新,进一步打破原有的均衡。要让这个过程反复迭代,并由此促进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从而引领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就要求其创新能力应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区域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不同区域所依托的载体——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不尽相同。实施区域创新战略需要以区域禀赋资源的优势为基础,在重点突出的战略选择上也应按需定制,正确认识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发现制约其的关键要素,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来提高生产率,在改变要素投入比例和数量的同时使区域实现更多的经济产出。此外,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改变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各个区域能以更加适宜的要素组合方式发展,一改旧有的增长方式,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综观世界,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往往处于领先位置,且区域创新能力对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较大。全球的有限生产资源正持续向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转移并且表现出大规模集聚特征,进一步带动这些创新能力较强区域的经济快速持续增长,从而引领周边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比如美国的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园,瑞典的基斯塔科技园,德国的慕尼黑科技园,中国的台湾新竹高科技园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西安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龙泉驿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这些产业园区不断强化本区域的创新能力,并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地快速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尽管国家已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举措来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如两次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相应的发展战略措施,但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各地区的创新能力也大相径庭。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而创新能力的强弱则取决于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西部区域地域广阔,总面积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71.4%和37.8%。全国全部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总值的65.8%和45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总值的66.3%分布在西部地区。虽然西部区域具备地大物博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但未能弥补其区域创新能力水平较低的短板,而西部区域创新能力没有真正发挥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重庆、四川和陕西的创新能力水平在全国大致处于中游水平,其他西部省域基本都处于垫底位置,这也是西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统筹考虑和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优化西部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打破区域间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书以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研究的切入点,期待能通过找出制约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以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把西部区域打造为我国最大的内部市场与经济发展基地,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第一,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区域创新能力作用机理的认识,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能力是系统概念,它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紧密相连。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各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提升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各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率,改善区域经济增长环境,刺激区域经济持续增长。这种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创新主体彼此间互相影响且互相促进,带来新产品和新知识,并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能力就是区域创新能力。可见,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融合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厘清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创新主体与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合理构建适合于西部的区域创新系统,丰富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第二,有助于我们梳理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微观生产组织中的生产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企业的利润率,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变迁,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反过来,区域经济增长会拉动需求结构的升级,进而提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并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对微观经济主体产生利润刺激,最终形成创新激励。在这一过程中,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互相影响,其作用路径不再是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更多地表现出系统性、交互性和非线性的关系。通过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认清区域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为科学制定区域经济增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经济增长理论。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其经历了无技术因素的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因素外生的经济增长理论和技术因素内生的经济增长理论三个阶段。虽然新经济增长理论肯定了技术因素作为增长源泉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对于技术究竟是如何通过对劳动力、资本产生影响,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回答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这些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分析基础上,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还缺乏解释力。加之这些理论模型都以严苛的假设为研究起点,对于现实的解释是否具有说服力,必须通过现实经济增长的实际数据进行验证。本书通过研究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西部区域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增强经济增长理论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现实解释力。
第一,分析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必然涉及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西部各省域在一定时期内创新能力的发展态势进行量化,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研究二者的非线性作用关系,有助于更系统地把握其空间特征与动态演化趋势,更全面地分析并认识到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从时间和空间维度需要改进之处以及发展的目标,从而促进西部以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引领区域经济快速且科学地发展。
第二,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为缩小区域间创新能力差异进而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提供政策支持。东部等发达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以来都高于中西部省份。与此同时,东部区域省份的创新能力也高于中西部省份。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我们可以说东部区域较强的创新能力造就了该区域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正是东部发达区域较高的经济增长,使得该区域产业升级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得该区域在创新投入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区域创新能力随之上升。技术创新程度的差异以及与经济增长关联程度的差异,是造成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和发达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域间技术创新的差异与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差异息息相关,说明要解决当前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须正视区域间的创新能力差异。
本书的研究一方面将说明各区域政府通过采取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的政策能够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为政府制定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本书将用专门篇幅对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和作用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这将为各区域政策制定者依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科技政策和采取正确的措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