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粮食补贴政策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和国际贸易摩擦大局。粮食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具有价格支持和收入支持双重特征,在发达国家有悠久的历史,但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由于应对国际粮食竞争及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我国的粮食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在先期探索的基础上,经历了从试点到演变的过程,而且会继续演变。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开始实行高度开放的贸易政策,受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生产形成一定的冲击。2008年国家发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就提出探索研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目标价格补贴制度。自2014年起,我国为应对粮食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的难题,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制度试点,以期取得粮食目标价格补贴经验,向其他粮食作物推广。但是,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试点的实施,似乎没有取得理想的政策效果,其经历了从饱受争议到最终演变为粮食生产者补贴制度的过程。2016年,我国对玉米实施生产者补贴制度,政策效果较好。为此,自2017年起,我国就将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定为生产者补贴制度,自2018年起,我国对稻谷在降低最低收购价的基础上实施粮食生产者补贴制度。但是,中国的粮食生产者补贴制度受美国向WTO起诉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案等外部影响而继续改革。2016年,美国向WTO发起了针对中国农业国内支持的诉讼(DS511案),最终专家组报告指出我国必须改革相关制度。为此,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按照适应WTO规则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意见,2020年,我国首次宣布对稻谷、小麦实施限量收购。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特别是《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冲击还会进一步加强,如何保护我国的粮食市场,制定并实施适应WTO规则和减少贸易摩擦的粮食补贴制度,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书紧密结合粮食国际化、市场化的现实背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学、国际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从界定粮食目标价格概念入手,围绕粮食目标价格补贴制度试点及演变,粮食目标价格补贴制度的国际经验与模式、粮食补贴的国际约束、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制度试点调查及效应评价,粮食生产者补贴制度的本质与效应评价、国际比较与机制设计、基础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主要贡献如下:(1)结合粮食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新进展及国内外的政策实践与理论成果,全面界定了粮食目标价格及其补贴的概念,首次提出了粮食目标价格补贴制度的模式与结构,有利于理论界从特殊的、传统的目标价格补贴向广义的、科学的目标价格补贴认识转变;(2)首次全面分析了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制度的产量效应、价差效应和加工效应,特别是从理论上论证了与播种面积挂钩的目标价格就是农户生产的边际收益或平均收益,从而明晰了目标价格对粮食产量的作用;(3)首次全面分析了美国诉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案(DS511案)对我国粮食市场及粮食补贴制度的影响;(4)从理论上全面分析了粮食生产者补贴制度的政策效应,从实践上对粮食生产者补贴制度的成效进行了全面评价;(5)在对粮食生产者补贴效应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构建了粮食生产者补贴机制;(6)提出了可以有效衡量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的粮食自给率系列指标和粮食适度进口衡量标准,以及要构建集成化的补贴政策体系等观点,可为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及保持长效性提供决策参考。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一方面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开展了两次大型的调研活动,包括2015年初远赴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针对目标价格补贴制度试点进行实地调查、2020年5~6月组织调研队伍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和南方稻谷主产区的粮食补贴制度进行线上调研与实地调查,力图加深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此,对调研过程中给予支持的各位朋友和专家等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时间仓促、学术水平有限,书中纰漏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与建议。 /nm8IvN5j1AJPB/BjsYWnyf9eE9RCoUwd+OItnTj0H1lhV67eSgKX3gyP5af9P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