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一批企业家去日本考察时,日本东芝能源系统社长向他们讲述了这段艰难的转型历史。
过去十几年,日本东芝、索尼、夏普等白色家电在中国大败退,这被理解为“日本消失”的铁证。
事实确实如此。东芝能源系统社长介绍,东芝当年做白色家电年营收最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但泡沫经济崩溃后,东芝逐渐退出了电视和白色家电行业,将相关技术转让给了中国的海信和美的。
如今中国的白色家电市场,几乎被美的、格力、海尔等掌控。日本企业全面大溃败,我们已很难寻觅东芝、索尼等日本品牌的身影。不过,据东芝能源系统社长介绍,2017年东芝的营收达到2400亿元人民币,利润达到4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9年,东芝的年营收就能恢复到3000亿元人民币或更高。
东芝能源系统社长向去日本考察的中国企业家介绍,企业困难的那几年几乎年年亏损,所以必须痛下决心把家电业转出去。其实日本松下、日立这些巨头已转型成功。转型慢了一步的夏普遇到了问题,被富士康收购了;索尼转型不够坚决,还处于不稳定状态。
从规模上来看,东芝的营收规模不如巅峰时期,终端市场的统治力被大大削弱。但是,东芝何以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剥离了家电业务,如今的东芝靠什么生存?
东芝完全退出白色家电领域后,进入大型核电、新能源和氢燃料电池电站业务领域,虽然发生福岛核泄漏事件使东芝雪上加霜,但其积极向海外扩张,在海外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这得益于东芝多年国际市场的运营管理经验。目前,支撑东芝的核心业务是全球化布局的上游重工业务以及核电、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技术。这样的东芝不再为人所熟知,也没有当年的体量,但重工技术的底子更加厚实。
从前端市场消失,在上游市场站稳脚跟。东芝的成功转型,可以说是日本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遭遇泡沫经济打击、在终端市场上败退的日本企业,从2000年开始通过以下两条路径转型:
一是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型——采取收缩战略,推行瘦身革命,剥离家电、电子等终端及亏损业务,向上游核心技术及重工技术领域转型,注重现金流、利润率以及技术掌控力。
二是从国内市场再次向国际市场转移——这是“二战”后日本从第一次全球化产业转移向第二次全球化产业转移迈进,采取有效布局策略,深耕需要工业级技术及商务级服务的国际市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电子产业抓住技术革命良机快速崛起。日本的电子表、电子游戏机、彩电、冰箱、空调、功能型手机等白色家电和电子产品风靡全球。当时,中国进口最多的家电便是日本家电。
但是,1990年泡沫危机爆发后,日本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中国海尔、格力、美的、海信等家电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逐渐抢占中国市场,松下、东芝等日企逐渐在终端市场黯然退出。韩国三星、LG崛起,取代索尼、夏普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供应商。
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领域,日本电子产业错过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最佳时机。美国微软、谷歌、苹果、英特尔、高通等牢牢掌握技术标准和控制权。
最近30年,日本家电及电子产业几乎面临绝境,前有美国科技企业压制,后有中国廉价产品大举抢占市场,还有后来居上的韩国技术袭击。
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企业陷入艰难、犹豫的境地,市场规模及利润都大幅度下滑,甚至陷入亏损状态。2003年,索尼巨亏的财报一公布,立即重创日经指数,引发了“索尼震撼”。
索尼危机引发了强烈的市场反响,日本企业非常悲观,国民陷入焦虑和彷徨。泡沫危机已过去十多年,日本依然处于泥潭之中。当时,“消失的十年”言论在日本乃至全球都广为流传。
不过,“穷则思变”,日本企业界开启了大反思、大变革,索尼提出复兴计划,东芝、松下等纷纷剥离家电业务,丰田、本田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这些企业都向上游核心部件和商用领域转型,有不少企业从B2C领域转到B2B领域。松下从家电扩展至汽车电子、住宅能源、商务解决方案等领域;夏普转向健康医疗、机器人、智能住宅、汽车、空气安全技术领域;东芝进入大型核电、新能源和氢燃料电池电站业务领域。
经过十年努力,不少企业都已经扭亏为盈,业务稳步复苏,技术更加扎实。最不稳定的却是索尼。
索尼拥有庞大的终端市场业务,产品覆盖电视机、手机、游戏机、音像制品、电脑等。这家公司虽然高喊复兴口号,试图大刀阔斧地改革,但是始终无法放弃终端市场,没能坚决地向上游技术领域转型。
2001年索尼与爱立信合资推出索爱手机。当时,索爱手机因设计时尚、音乐及拍照功能出色,受到大众的喜爱。但是,风靡一时的索爱手机,既无法与诺基亚抗衡,又错过了智能手机发展良机,很快衰落。2011年,索尼以10.5亿欧元收购爱立信持有的50%股份,至此索爱又变成了索尼,但已无力回天。
电视业务是索尼的根据地,索尼一直不肯放弃这块市场。在豪赌等离子电视失败后,索尼于2011年开始对电视业务实施瘦身计划。可惜的是,索尼不仅削减了大量的电视机产品型号以及财务预算,还错误地将上游技术业务剥离了。索尼以9.4亿美元将与三星共同投资的S-LCD面板公司的50%股权出售给三星;2012年5月,索尼退出与夏普共同合资的面板企业。
2013年,索尼营收同比增长14.3%,却亏损12.5亿美元。从2002年至今,索尼的转型不算成功,营收及利润一直不稳定。
当年,松下CEO津贺一宏在看过索尼的CES展台后说:“如今谁都能做电视机,但智能手机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只是电视机。”
这句话道出了索尼的问题,也说出了日本企业转型的大势。
在当时,随着家电及电子技术的普及,日本企业的位置极为尴尬,成本优势上不如中国,尖端技术及金融优势不如美国。所以,陷入盈利困境的日本企业的最佳选择是剥离终端业务。
2002年,松下已连续两年亏损,这直接导致松下前任社长大坪文雄的下台和松下从纽交所退市(2013年)。津贺一宏临危受命接任社长后,果断放弃连续投资了12年的等离子电视业务,对集团业务进行大规模重组。津贺一宏砍掉了不少家电终端业务,改革后的松下集团分设住宅设备机器、环境方案、汽车电子和机电系统以及互联解决方案四大公司。
2013年,松下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将近12亿美元。此后,松下在津贺一宏领导下成功转型,平稳发展。
2018年,松下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7.98万亿日元和3800亿日元。这是松下最近七年来最好成绩。
如今,家电事业部门收入规模依然最大,占据松下总收入的32%。但是,津贺一宏明确表示,传统家电业务已见顶。松下在战略上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和机电系统业务,这一业务规模已占总收入的29%。在这项业务上,松下与特斯拉共同投资了动力电池工厂。
另外,环境领域,尤其是节能、环保及安全技术,是松下发展的重点。津贺一宏称,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预计各国在氢气、水、空气三个领域的投资,到2030年达到1亿日元的规模。
日本企业从大众视野中逐渐退出后,逐渐向上游技术产业转型。如今,夏普的液晶面板、松下的锂离子电池、索尼的摄像头、旭硝子的面板玻璃等核心部件隐藏在各个品牌的智能手机、超大屏幕电视、平板电脑、电动汽车等里面。
在经济萧条的阴影下,不仅是家电及电子企业,还有不少其他日企均加强了上游及核心技术的投资。
例如,日立较早向商用领域转型,如今智能电网、电梯等基础设备业绩平稳增长,同时,日立的核电技术水平较高。又如,三菱发力氢燃料电池,丰田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逐渐步入商业化阶段。日本企业在大型的太阳能—制氢—燃料电池发电领域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商业化潜力巨大。几经波折的索尼,在参股奥林巴斯后,双方联合研发医疗内窥镜,已在该领域占据全球80%~90%的市场份额。
近些年,日本机器人在全球国际展会中大放异彩。日本机器人企业在全球产业机器人市场中所占份额已经超过50%。日本安川电机原来是马达、发动机的生产商,现在已转型成为全球四大机器人企业之一。其主要机器人产品包括焊接、点焊、喷涂、组装等各种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汽车、电机和半导体生产等。
这些年,日本机器人产业已从工业机器人向服务机器人扩展,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安川电机拥有机器人伺服器等核心技术,还在发展用于医院等领域的服务机器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石油危机及美日贸易战影响,日本成功由煤炭、钢铁、石化、造船等重工产业转向汽车、半导体、通用机械、家电、电子等产业。日本家电及电子产业霸占终端市场,一直延续到泡沫危机之后的90年代。
随着经济萧条持续、新兴国家崛起,日本企业被迫向上游及核心领域转型。如今,日本企业告别了终端家电、电子市场,在商用领域的大型核电、新能源、氢燃料电池、电力电网、医疗技术、能源存储技术、生物科技、机器人研发等高精技术方面建立了全球竞争优势。
日本企业的转型轨迹,是日本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之路,也是日本企业技术迭代之路。
产业上游领域的核心技术,乃国之重器。核电、芯片、精密制造、生物科技、氢燃料、新能源、机器人等,才是一个产业技术的关键,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
当人口红利消失、全球技术红利吃尽,竞争倒逼企业走向上游核心技术及基础科学领域,依靠自力更生、自主研发,也就成了必然趋势。
综观全球,德国的西门子、博世、巴伐利亚、蒂森克虏伯、德马吉森精机、大陆集团、舍弗勒集团,以及美国的AT&T、IBM、英特尔、威瑞森、惠普、甲骨文、思科、通用电气、亚马逊、谷歌、苹果、康卡斯特,都掌握了上游核心技术。不同的是,强大的美国企业上下游通吃。
2000年之后,日本经济增加值虽然没有显著提高,但是日本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掌控着众多产业的上游核心技术。日本在工业前沿的十几个领域稳居前三名,在科技界连续十八年有人获得诺贝尔奖。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日本企业的营收规模或许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日本的技术实力更强劲、底蕴更深厚。
如今的日本,是一个真正掌控全球核心技术的国家。
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变化,也是一种国家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