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月12日,朴正熙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重工业化宣言”,宣称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人均国民收入将达到1000美元。
同月31日,朴正熙听取了经济第二首席秘书官吴源哲的报告,报告指出:要改造工业结构,壮大工业基础;发展化学、造船、机械工业,以及敏感的原子能等国防工业;引进新技术,建设大型工厂,赶超朝鲜。
会议持续了四小时,朴正熙最后下了指示:“要引进必要的外资!”
这是改变韩国命运的一次会议。
朴正熙继承了张勉政府的韩元贬值策略,限制外商投资,建立科技研究院,以提高出口制造业的竞争力。
朴正熙的秘书长金正濂和重化工业企划团长吴源哲提出,各领域选定一两个私人企业,在选址、公路、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朴正熙政府每个月都会召集企业家开出口政策例会,为出口制造业扫清政策障碍。
这就是韩国财阀经济的开端。
今天韩国经济最大的特色——财阀经济,起源于日据时期,崛起于朴正熙时代。
1973年7月3日,韩国浦项钢厂竣工投产,当第一炉铁水流出时,其总经理朴泰俊高呼万岁、热泪盈眶。
1978年,浦项钢厂的产量达550万吨,1981年增至850万吨。这家当年韩国政府扶植的标杆企业,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集团之一。旗下光阳钢铁厂、浦项制铁厂的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这家成立于1968年的钢铁厂是韩国重化工业的开端,是韩国工业经济的象征,也是韩国十大财阀之一。
当时,朴正熙出师不利,刚刚启动工业化便遭遇第一次石油危机,出口业岌岌可危。
1974年10月,三星和大宇提出参照日本建立综合商社,并向韩国商工部提交韩国综合商社育成方案。朴正熙政府批准了综合商社,相当于确立了财阀制度,直接将韩国经济推向财阀经济。
朴正熙希望组建大集团来抵御危机及快速崛起。韩国政府给予综合商社出口贷款优惠,支持其兼并中小企业。三星物产登记为第1号综合商社,随后大宇、双龙、三和、锦湖实业、现代等逐一登记,并快速发展成为跨界财阀。
当时,现代、三星、LG、SK等大财阀获得的金融机构贷款一度超过韩国信贷总量的70%。1970—1975年,现代、大宇和双龙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3%、35%和34%。
典型的案例便是现代集团。当时,现代集团的总裁郑周永考虑到石油危机的严峻形势,试图放弃造船计划。但朴正熙极力推动,他对郑周永说:“这哪能行,难道坐在我面前的人是当年建设京釜高速公路的那个人吗?”
当时现代集团的核心业务是基建设施,建设了京釜高速、泰国的帕塔尼纳拉西瓦高速以及越南的一个港口。朴正熙让政府给现代集团拨付了一笔贷款支持其造船业务。
1975年,现代造船厂竣工,但国际船运市场低迷。于是,朴正熙令国会制定一项法律,对使用韩国游轮向韩国运输石油的公司给予特殊优惠。现代集团借此机会进一步拓展国际航运业务,逐渐发展成为集造船与航运于一体的大集团。如今,韩国成了全球造船大国。
现代集团另外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是造车。
1967年,现代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合作,引进福特技术生产“哥蒂拉”牌小汽车。1974年,现代汽车首款量产自主车型“小马”问世,并首次出口到国外。现代第一台汽车、第一条流水线的核心技术,都是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提供的。
“小马”是亚洲第二个自主研发的车型(第一个由日本自主研发)。它的问世,标志着韩国迈入汽车工业国家行列。
受益于美日贸易战,现代汽车先与丰田公司合作,后与三菱汽车结盟,生产小马牌汽车并出口至美国。现代汽车第一年(1986年)投入美国市场,就创下16万辆的销售奇迹,奠定了现代汽车的国际地位。如今现代汽车成为韩国第一大汽车品牌,是世界二十大汽车厂商之一,也是韩国十大财阀之一。
不过,真正给韩国带来繁荣的应该是电子产业。
20世纪70年代,日本彩电全面赶超美国,巅峰时对美国出口占彩电出口的90%,囊括三成美国市场份额。80年代,日本半导体及电子产业对美国造成巨大冲击。
美国分别对日本彩电、半导体及电子产业发动贸易战,限制日本彩电出口数量,对日本出口到美国的芯片及相关产品发起301调查,征收反倾销税,设定美半导体在日占有率指标。
1987年,日本东芝公司向苏联出售违禁机床产品,美国对东芝公司进行制裁,禁止其产品对美出口长达三年。
如此,日本家电、半导体及电子产业逐渐下滑,直至衰落;而韩国的电子产业却快速崛起,并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主导产业。
在美日贸易摩擦的夹缝中,韩国利用财阀模式抓住了这次产业转移和贸易替代的历史性机遇。韩国三星、LG、现代以及大宇四大财阀先主动吸收、模仿日美技术,后加强对设备及人才的投资,从而在技术上建立了竞争优势。
在美国的帮助下,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KIST)于1965年5月成立。韩国政府通过建立合资企业推动了欧美先进国家的直接投资。Komi、仙童半导体、Signetics、摩托罗拉公司先后投资韩国,韩国的半导体封装和测试设备业务迅速崛起。
1967年8月,哥伦比亚大学电子学教授Kim Wan-Hee访问韩国,建议韩国政府重视电子产业发展,呼吁韩国公司加入全球电子产业发展的大战略中。
这是一个具有超越性的建议。
韩国政府很快将电子产品的定位上升为六大战略出口产业之一,并于1969年1月通过了“电子业促进法案”,给出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补贴和出口刺激措施。
此时,三星创始人李秉喆捕捉到这一改变韩国国运的机遇,成立三星电子,宣布进入电子产业。LG的前身GoldStar是韩国电子产业的开拓者,三星则是集大成者。
三星公司只有137名员工时,李秉喆就派遣了多人前往日本学习电视和真空管生产技术。三星公司成立第二年,在日本合作伙伴的帮助下,三星电子设计生产了第一支真空电子管和第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而真正让三星在半导体领域建立主导优势的是韩泰半导体。就在三星电子成立之际,前摩托罗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分立晶体管公司之一)韩裔工程师康博士,与他的同学Harry Cho,还有著名无线电网络运营大咖金教授,一起成立了一家公司,叫集成电路国际公司(ICII)。
ICII设计的芯片极为成功,甚至供不应求。为了解决产能不足的问题,三人决定将芯片制造转移到韩国,并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叫作韩泰半导体。
不过,在筹建韩泰半导体的晶圆厂时,世界石油危机爆发,韩泰半导体资金告急。
此时,李秉喆及其儿子李健熙看到这家公司的技术实力,绕过犹豫不决的三星领导层,以家族的名义支援韩泰半导体,于1977年完全吞并韩泰,并将其更名为三星半导体。几年后,三星电子整合了三星半导体。
1979年,韩国政府试图围绕着生产16K DRAM的VLSI晶圆厂构筑一个庞大的财阀体系,其中包括三星、大宇、GoldStar和现代。
为了获得先进的技术支持,三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设立了分公司,专门寻求DRAM技术的许可。不过,摩托罗拉、日立、东芝、德州仪器都拒绝了三星。所幸的是,美光科技向三星敞开了大门,同意向三星授权它的64K DRAM设计。
这是三星向成为全球最大芯片厂商迈出的关键一步。
如今,三星已超越英特尔成为全球第一大半导体企业。韩国成为半导体制造大国,拥有全球22%的半导体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
在朴正熙时代,韩国经济腾飞与财阀深度捆绑。1979年,韩国GDP从1962年的全球第101位跃居到第49位,人均GDP从1965年的108美元(比中国多10美元)提升至1783美元(接近中国的10倍),电视、冰箱、洗衣机在韩国城市家庭中已极为普遍。
1980年,韩国前十大财阀营收占GDP比重达48.1%,财阀根深叶茂、富可敌国。
就在韩国经济腾飞的1979年,朴正熙被其心腹、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枪杀。
朴正熙死后,韩军保安司令、陆军中将全斗焕发动政变夺权,全斗焕、卢泰愚先后执掌韩国。这两位都曾经是朴正熙的警卫,他们掌权后依然按照朴正熙的经济思路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