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是由事物的要素、子系统所组成的复杂有机综合体,系统论要求从整体视角把握系统的结构复杂性、功能转换性以及系统演进过程的稳定性与突变性,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本质。旅游业具有复杂性与综合性。从系统论的内涵特征出发,对整体把握与理解旅游业发展特征与规律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从旅游地理学、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等角度对旅游系统展开了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旅游系统模型。
(1)B.C.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的旅游地域系统模型。
国外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便展开了针对旅游系统模型的研究,1972年苏联学者B.C.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以旅游产业地域组织理论提出了旅游地域系统模型(TPC)(郭长江,2007)。该模型主要强调旅游产业系统的复杂性,认为旅游产业主要由旅游吸引物、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技术保障、旅游管理、旅游服务与游客等子系统组成。同时该模型还强调外部环境对目的地旅游产业系统的影响。该模型作为早期的旅游系统模型,为从旅游产业角度认识旅游现象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见图2-2)。
图2-2 旅游地域系统模型
(2)冈恩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1972年,美国著名旅游研究学者冈恩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统模型的概念。该模型认为旅游系统由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需求部分可分为国际游客与国内游客,目的地供给系统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促销、旅游交通、旅游信息与旅游服务五个子系统,且各部分之间独立发展,关联性较小。而后,在该模型的基础上,2002年冈恩从旅游市场的角度提出更为完善的旅游系统模型,该模型对旅游目的地供给子系统的关系有了系统性的认识,认为五大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影响,任何一个子系统功能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余子系统的变化与发展(Gunn C.A.,2002;李文亮,2005)。五大子系统是目的地旅游规划与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目的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上述子系统的协调与配合(见图2-3)。
图2-3 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3)雷珀的旅游地理系统模型。
澳大利亚学者雷珀从地理学视角构建了旅游地理系统模型。该模型主要从游客的移动性与流动性入手,认为旅游业是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是由旅游通道连接起来的系统,强调地理区位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并被A.J.Veal总结为O-D对模型(李文亮,2005;Leiper N.,1995)。模型主要由客源地、目的地与旅游通道三部分组成,并受到目的地与客源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区域经济、技术水平、政治条件与法律法规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同时,雷珀认为旅游者与旅游业也是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目的地与客源地不同的旅游产业部门,通过产业要素的组合与协调,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旅游产品。该模型其实从地理学的空间视角,凸显了客源地需求与目的地供给系统的功能结构(见图2-4)。
图2-4 旅游地理系统模型
(4)莫里森的旅游市场系统模型。
美国学者莫里森从旅游市场营销角度,构建了旅游市场系统模型,认为旅游系统主要由旅游市场、旅游营销、旅游目的地与旅行过程等子系统组成。该模型强调市场营销作用在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之间互动过程中的作用,其中各子系统所起的作用不同。旅游市场子系统主要代表游客需求,旅游营销主要代表旅游产品的销售与推广,旅游目的地则表示旅游供给子系统,旅行过程表示游客决策行为过程。各子系统之间形成环状的完整旅游系统过程(见图2-5)。而后,2009年莫里森对旅游市场系统模型的内容进行进一步丰富,对各子系统内部的定位与功能进行深度说明。其中,旅游目的地主要通过旅游规划、开发、建设与管理等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吸引并服务游客;旅游市场营销主要是通过营销渠道向游客推荐与销售目的地旅游产品、服务等信息,以扩大目的地旅游市场。旅游市场包括现实旅游市场与潜在旅游市场,主要从游客需要、需求、动机、决策等方面说明游客的心理决策行为,旅行特征则是对游客市场特征、移动特征与集散过程进行说明(郭长江,2007;Mill R.C.,1985)。该模型在准确定位各子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从市场营销角度对目的地旅游系统内部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
图2-5 旅游市场系统模型
(5)米切尔的旅游供需系统模型。
美国学者米切尔于1987年建立了旅游供需系统模型,该模型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了供给、需求、联系三大经济要素与目的、结构与区位三大地理要素之间的矩阵关系,通过交叉分析,可以对旅游市场需求、目的地供给、旅游交通及目的地价值理念、目的地等级结构与布局进行准确定位(见图2-6)(郭长江,2007;Mitchell L.,1987)。这一模型被认为是经典的旅游供需N-S对模型,加深了人们对旅游现象运行规律的认识。
图2-6 旅游供需系统模型
(6)科尔切的旅游复杂系统模型。
美国学者科尔切于1999年基于Faulkner和Russell的旅游复杂系统的初步讨论与结果,提出了旅游复杂系统模型(见图2-7)(郭长江,2007;Mckercher B.,1999)。科尔切认为旅游复杂系统由旅游者、信息向量、旅游内部影响因素、外部旅游主体、旅游外部影响因素、影响沟通效率的因素、目的地或内部旅游群落以及输出部分组成,上述各部门密切相关、相互影响与联系,以非线性方式运行,并具备整体稳定性、发展突变性的特点,凸显出旅游系统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该模型从理论上表现出旅游业的广泛性与综合性,凸显了旅游业运行的复杂性,为科学认识旅游业的发展规律与本质提供了一种理论参考。
图2-7 旅游复杂系统模型
国内学者在借鉴、参考与批判吸收国外研究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应的旅游系统模型,从文献梳理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型:
(1)吴必虎的旅游系统模型。
国内学者吴必虎基于冈恩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与莫里森的旅游市场系统模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旅游系统概念模型(郭长江,2007;吴必虎,2010)。模型主要由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客源市场系统与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目的地系统由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与旅游服务组成,出行系统由连接目的地与客源地的交通设施、旅行服务、信息服务与营销组成,客源市场系统由客源市场与产品市场组成,支持系统由政策法规、环境保证与人力资源组成(见图2-8)。整体来看,该模型内容较为完整,并且较国外模型增加了一个政府支持子系统,主要凸显了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在目的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但该模型仅对各子系统内部的组成要素进行了说明,对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与互动作用分析较少。
图2-8 吴必虎的旅游系统模型
(2)吴晋峰的旅游系统模型。
国内学者吴晋峰认为,旅游系统是由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媒介系统、交通线路以及外部宏观环境组成(见图2-9),其中客源地系统包括游客与客源地环境,目的地系统由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支持条件组成,媒介系统由旅游交通与旅行社组成(吴晋峰,2001)。旅游系统具备整体性、层次性、复杂性、开放性、地域性与动态性,旅游系统内各子系统具备不同的功能,对旅游流的集散与组织起重要作用,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结构是指目的地、客源地及旅游交通线路之间的空间距离、组合等关系及由此引起的旅游流的变化规律(吴晋峰,2002)。该模型从系统论角度加深了对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
图2-9 吴晋峰的旅游系统模型
(3)王家骏的旅游系统模型。
王家骏在米切尔旅游市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由市场系统、旅行系统、目的地系统、营销系统与支持系统五部分组成的旅游系统,该模型将旅游视为一个由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因素影响组成的动态和开放系统(见图2-10)(王家骏,1999)。其中,市场系统、旅行系统、目的地系统与营销系统以旅游客源市场为纽带,形成供需紧密结合的旅游链条,而支持系统主要协调、服务与调控旅游链条。
图2-10 王家骏的旅游系统模型
(4)王迪云的旅游系统模型。
王迪云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将旅游系统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构建了旅游耗散结构系统模型(郭长江,2007;王迪云,2006),主要由自然、人文与人造吸引物子系统,基础设施、接待设施、购物设施等设施子系统,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行业子系统以及风景区自然生态环境、风景区人文社会环境等支持子系统组成。整体来看,该模型子系统内部较为完整,但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分析相对较弱(见图2-11)。
图2-11 王迪云的旅游系统模型
(5)周佳的旅游系统模型。
周佳通过对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混沌模型和地理系统模型的批判性分析,基于旅游系统的非线性特征,以系统的信息反馈为基础建立了基于非线性特征的旅游系统模型(图2-12)(郭长江,2007;周佳,2010)。该模型以需求和供给作为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引入正负反馈机制,将人文、社会文化、技术、政治等外部环境作用于旅游系统,分析旅游系统内部、旅游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交换作用过程,刻画非线性演进过程与规律,并通过正负反馈的调节,保障目的地系统的结构稳定。
图2-12 周佳的旅游系统模型
(6)徐峰的旅游系统模型。
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旅游系统的组成、功能与结构得到重构。徐峰以游客的需求信息为核心,以互联网数据信息为钥匙,引入搜索引擎等参与主体,重构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旅游系统新模型(见图2-13)(徐峰,2016)。该模型以旅游供需为主线,以旅游信息为线索,由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四个部分组成,并通过直接与间接的信息反馈,辅助游客进行旅游行为决策。限于游客对大数据的使用能力、旅游产业大数据库的完备程度、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层次差异,运用该模型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限制与缺陷,但该模型从旅游需求信息方向出发构建游客导向的旅游系统模型是值得肯定的。
图2-13 徐峰的旅游系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