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低碳经济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大,工业能耗高,使得我国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据统计,2018年中国碳排放总量达100亿吨,较2017年增长2.3%,居世界首位。由于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空气质量状况与自然环境也随之恶化,此外,巨额碳排放还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阻碍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提高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自然环境的破坏工作迫在眉睫。首先,应明确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致使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冰川、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城市空气雾霾持久不散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出现,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联合国政府就气候变化问题于1992年5月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在两年后生效,这是世界上首个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来应对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设定未来十年减排进程,明确各缔约方的减排责任,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首次合作。而“低碳经济”的概念真正出现在2003年,由英国政府提出,在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中,明确了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通过发展使用先进技术,进一步实现更高更有效的经济产出,并在实现低碳发展中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低碳经济和正常经济之间本质上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其目的都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在一般社会经济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等手段,充分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历史角度来看,它诞生于人类为缓解全球变暖现象的需要,后来伴随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逐渐发展成全球各个国家的共识。如今,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低碳经济”再次成为当代经济最火热的话题,“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规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资源禀赋要素”等各类名词的出现,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低碳经济的含义得到不断的丰富。因此,本节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经济体系、绿色制造业等角度,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一步解释说明。

(1)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短时间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同时,中国的碳排放量超过美国居于世界首位,因此,中国不能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而是结合现有国情,利用科学技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低碳转型。在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政府也适时提出了各项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举措。其中,绿色发展理论的提出促进了我国低碳经济的转型。绿色发展理论,是为应对新形势下资源环境约束和显示发展困境间的矛盾,所提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战略。

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中首次提出“绿色发展”。该报告针对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所面临的挑战,包括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一系列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此外,中国政府越发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对环境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政府的高度重视、严格的监管力度、科学技术的创新,再加上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严峻形势下,中国需要将绿色发展理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为其配置一整套实用性强的政策,如此宏大的规模、复杂的程度,在人类社会中是前所未有的。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写入会议公报,会上不仅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而且明确了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其中,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路径包括三点。第一,绿色发展要求建设好“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旨在解决有限资源与不断提升的人类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第二,绿色发展要平衡生产、生活和生态状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合理划分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平衡与稳固三者的状态。第三,绿色发展着力于构建四种格局。构建合理的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生产过程和人类生活中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表明了绿色发展包括三个发展维度: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这三者内容上有所交叉,但本质相同。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本是同脉,具体追溯到早期的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通过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与低碳发展的含义相同;从广义上来讲,绿色发展是作为一种经济体系存在的,包括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的“推进绿色发展”都是从广义的角度出发,认为绿色发展是指绿色经济体系。低碳发展站在低碳经济的角度,旨在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是广义绿色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绿色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发展理念,其在经济上表现为绿色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环保运动的产物,低碳经济则是在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一系列环境恶化、人类生存受到威胁等问题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低碳发展本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能源结构和民众消费方式实施改革,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应从调整产业、能源结构,制定碳金融制度,创新低碳消费方式等方面进行。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具体联系有:从时间线上来看,相较于绿色经济,由于对低碳经济没有明显的定义和具体的界定,因此低碳经济的提出晚了30载;从内涵上来看,两者理论基础、技术手段和实际目标基本相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①理论基础相同。两者理论基础均以生态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将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题考虑在内,探索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同时,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都把经济社会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的,进而实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②技术手段相同。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都依赖于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实现清洁生产。③实际目标相同,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目标都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两者都是未来应对资源和环境危机,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新型决策。低碳经济,更要发展绿色经济,前者主要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在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中降低碳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后者包括的内容更全面、更具体,不仅针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还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不论是低碳经济,还是绿色发展,其本质均为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经济体系和低碳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文介绍绿色发展与低碳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样,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两者,尤其是与绿色发展经济体系的关系极其密切。

2017年,中共十九大会议指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2018年3月,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深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九方面部署。如今,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民日报》曾指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因此,实现经济向高质量转变,需要以低碳经济作为基础,以建立建设绿色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支撑。

如今,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绿色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实现经济社会的低碳化发展,是弱化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武器,也是实现经济向高质量转变的重要支撑。其中,绿色发展经济体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绿色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然而,虽然我国近年来积极开展绿色经济发展,但是环境恶化的脚步并未停止:从产业结构来看,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依旧居于首位;从环境角度来看,我国碳排放总量位于全球第一,2017年我国338个城市中,环境达标率仅为29%,地方政府对绿色发展并不看重,监管不利的局面频繁发生;再加上企业守法意识不强,民众尚未自愿开始绿色消费等,严重阻碍着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面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只有构建合理完善的绿色经济指标体系,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良好的产业结构、政府监管、企业监督和民众生活方式等,才能进一步形成完整的绿色发展态势,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就是建立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这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加深。从资源消耗上来看,2000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占全球11%,到了2019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已经超过40亿吨,同期全球煤炭总产量在76亿吨左右,占比已超过50%,其中进口煤炭近3亿吨,同比增长6.3%,同期出口煤炭只有600多万吨,这意味着2019年全年,我国煤炭净进口量超过了2.4亿吨;从人均资源拥有量上来看,我国虽然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非常匮乏: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矿产资源为世界水平的58%左右。因此,只有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消耗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第三,从国际环境上来看,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绿色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加强全球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也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主动参与国际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开展国家发展、环境治理保护和气候变化等国际合作。中国时时刻刻展现着大国风采,在习近平新时代,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2018年12月13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边会在波兰卡托维兹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成功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及中国绿色制造联盟、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的代表,以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参加会议。此次会议中,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截杀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和经验。近些年,工信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制造业的发展。此外,工信部顺应国家绿色发展潮流,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的绿色经济体系的建立。如今,中国已有800家绿色工厂、4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并于2016年、2017年共节约能源约3亿吨标准煤,碳减排量约7.8亿吨,对经济和生态效益两手抓。绿色制造已成为推动中国工业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会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分享了其与中国政府在工业绿色发展合作方面的经验和建议,肯定了中国工业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中的积极贡献。与会的国际机构和组织代表对中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及近年来工业绿色转型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赞许,希望中国积极分享工业绿色发展典型示范经验,加强绿色制造企业、园区的国际合作,带动国内外全产业链绿色提升,实现共赢共享,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3)从推进我国绿色制造业的角度出发,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绿色”制造业对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提高环境承载力和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中国传统制造业存在诸多问题,如依赖资源、低廉劳动力等,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向以绿色创新驱动发展方向转型,这不仅需要足够的资源储备,还需要政府的参与,做出相应的宏观调控。因此,资源禀赋和环境规制成为制造业绿色发展新的驱动源。

对于资源禀赋和环境规制是否可以使制造业向绿色化转变,大量学者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并进行量化分析,从不同方面证实了资源禀赋和环境规制的有效性。黄静等(2017)认为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性,而以往的资源禀赋随着时代发展,所起的效用在不断降低,相反,市场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岳鸿飞等认为对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言,需制定不同的环境规制策略,其中,环境规制对资源密集型企业的作用尤为明显。张峰等基于制造业绿色转型视角,将资源禀赋、环境规制和制造业绿色转型三者纳入同一体系框架下进行系统性分析,认为不同经济带,资源禀赋和环境规制对绿色制造业转型发展存在差异,其中,资源禀赋对长江三角洲制造业绿色转型呈负向影响,环境规制对环渤海经济带制造业绿色转型呈正向影响,且其长期与两经济带的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系呈“U”形。

从理论上来看,早期传统贸易理论中,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会按照该地区资源禀赋结构,决定生产产品种类,因此,资源禀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特点。但不同时期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源禀赋相对较高,对制造业经济发展呈正向效应,而该时期往往会伴随着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费,从而降低资源环境效益。随着资源环境对经济的限制越来越大,资源禀赋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低,甚至约束着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制造业不得不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环境规制与制造业绿色发展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环境规制使企业不得不从高污染密集型转型,并提高产业门槛效应,以促使绿色产业的发展;第二,环境规制催生出技术革新,新型创新技术的出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直接影响到制造业绿色产业集聚状态;第三,企业必须通过一定的环境治理措施,达到环境规制的要求。

(4)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发展的世界经济中,急需一种可以忽略文明、跨越种族的共同的文明价值观。基于此出现了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前者作为文明形态存在,后者则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且两者的核心价值相同。首先,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关注的重点对象都是生态环境问题,而前者更关注生态系统,后者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的目标都是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主旨是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在协调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间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次,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契合了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的基本内涵。最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生态文明倡导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正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路径之一。

不论从绿色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角度,还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来看,低碳经济的核心始终在于“低碳”二字,其目的都是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必须的,也是紧迫的。 CcIPxBXzJDANdN9TH8sNHxyGjbmdT8YAj/hhp/KH8yXQckJTHoYJMiQyu8kYaE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