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良性的生态环境是地球万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但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遭到了肆意破坏。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也是现阶段最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这一困境的一把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日益尖锐的现实状况,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规律认识更加深化,谋篇布局更加成熟,体制制度更加完善,历史性成就更加彰显,全球影响更加深远,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日益增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等四个方面,对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最需要坚持与落实的制度、最需要建立与完善的制度,为加快健全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二〇三五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新目标新任务,并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具体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充分展示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坚定意志与战略定力,为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与行动指南。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途径。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其与空气污染物排放的很多来源是相同的。如煤炭等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排放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也会排放二氧化碳、黑碳等气候污染物。反过来,很多空气污染物除了影响空气质量外,还影响气候。臭氧和黑碳都会造成大气升温。改善空气质量的政策举措也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相当大的贡献。减排措施到底是产生升温还是降温效果要取决于具体策略,这使得针对气候污染物(SLCPs)的治理措施成为重点(因为这些措施既能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又能产生降温效应)。在气候变化已经得到科学界认可的时代(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4),低碳发展获得了世界各国环境政策上的突出地位,是环境和发展政策共同关注的问题。欧盟是“低碳经济”的早期倡导者。2003年,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发表了一份名为《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据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统计,中国2019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39.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18年增加了2.6%。据联合国统计,中国2018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4以上。中国作为典型的“高碳经济”国家,正积极努力探索新的经济发展之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在《巴黎协定》承诺的基础上,对碳排放达峰时间和长期碳中和问题设立的更高目标。中国也是全球主要排放国里首个设定碳中和限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设立的这一行动目标,是以中国多年来致力于低碳转型的努力和成效为基础的。2010年,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做出自主减排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均已提前完成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除了宏观统计数据,中国在非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各细分能源领域的单向能效指标也都获得突破。在多年切实行动中,中国已在低碳转型之路上迈出稳健步伐。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在2020年9月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计划的基础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中国最新的气候行动目标,勾勒出中国低碳转型发展未来40年的远景宏图,也为未来5年“十四五”规划期间的低碳绿色领域发展提供指引。

1.1.1.1 重视低碳经济是大国的责任担当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早在2006年,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和生态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当时就明确提出: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尝试有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途径,促进缓解能源资源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积极主张为应对全球气候转暖、缓解能源紧张等问题而发展“低碳经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列入了气候变化议题,指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同年,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成立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更加明确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路径。2013年,中国发布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清形势,把握规律,明确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把低碳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强化低碳引领,推动能源革命、产业革命和消费革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对外勇担发展中大国责任,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并生效,加大南南合作力度,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对内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主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1.1.1.2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到最低值,以提高能源的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的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提高能源利用率、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激励节能技术创新和鼓励低排放技术的应用,它将对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将以更低的能源强度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目标。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和负责任的大国,需要发挥后发优势,肩负发展责任,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而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低碳经济,尽早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已经不容犹豫。中国应与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这既是保护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统计,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约为39.65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0%,碳基能源(以碳元素为主要构成元素的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高达9202亿吨,位居全球第二。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2016年9月,重度雾霾席卷中国多地,北京、邢台、保定、石家庄等城市拉响重度污染警报,给人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因此,过去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开始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危害,中国经济亟须转型。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生存面临严峻考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已势在必行。同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观,也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绿色发展视角下如何丰富和发展低碳经济理论、科学测度低碳经济、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等一系列问题关乎中国低碳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在绿色发展视角下的低碳经济理论和测度研究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本书编写的初衷所在。

1.1.1.3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追赶者,通过充分发挥成本领先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在传统工业产业领域建立了庞大的制造业体系,造就了中国的“全球工厂”地位,但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导致的高能源消耗水平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在过去的30多年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化石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4以上。同时,二氧化碳增长率也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从美国能源信息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公布的我国自1980年以来的化石能源消费产出的碳排放数据来看,2005年我国碳排放总量约15亿吨等价碳,为1980年的近4倍,年均增幅超过5%,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增长大幅度加快(以1980年为基数,第一次翻番用了约20年,而第二次翻番则仅用了5年左右)。分类型来看,其中传统原煤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又占到了总排放的80%以上,而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占比不足20%。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碳排放高居世界前列。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碳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这种情况是中国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增长”所导致的。中国经济虽然在过去30年里表现强劲,但年均增长近10%是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这也直接导致了极端气候事件、重大灾害强度和频率的增加,以水资源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恶化,农作物生产不稳定等。这些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必须改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攻方向就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中国作为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GDP在全球的排名已经超越日本和德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作为一个复兴的大国,也理应在应对全球气温问题、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上充当领跑者和践行者的角色。

可以说,传统产业主导下的产业结构,是中国高碳排放的根本原因。在当今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中国为了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低碳经济正契合这一理念。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消费生活模式,既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现实需要,这顺应世界潮流、合乎中国国情。

在此背景下,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性和中国经济发展中凸显的问题两个角度,探讨绿色发展视角下低碳经济转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1.2 理论意义

1.1.2.1 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作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对新形势下我国实现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即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科学发展观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走低能耗、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倡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我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时代潮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发展低碳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实践。所以,明晰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科学测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的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一种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推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是其核心要义。正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所以,研究低碳经济、测度低碳水平,既完全符合党中央最新的发展理念和理论成果,也将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理论体系的有益探索与补充。

1.1.2.2 完善生态经济学理论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环境日趋紧张,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不断涌现。目前,中国正处于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阶段,如何更好更快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难题。低碳经济是一个涵盖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技术等诸多因素的概念,具有涉及范围广、能效要求高、节能减排等特点。要想更好更快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明晰发展低碳经济的诸多问题:低碳经济内涵与外延,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中国现阶段碳排放,能源消耗的现状,碳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等。尽管社会各界对低碳经济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因此,本书在绿色发展的全新视角下,对发展低碳经济理论和测度进行研究,梳理低碳经济相关理论,测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为中国更好更快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理论支撑。

1.1.3 现实价值

1.1.3.1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最有效的手段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造成深远影响。研究表明,长期的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气温的上升,导致全球变暖,在其影响下大量出现的气候异常变化和极端灾害天气,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公布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指出人类活动尤其是化石能源燃烧带来的长生命周期的CO 2 排放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诸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洪水、干旱、生态系统破坏、粮食减产等。减缓全球变暖的主要途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抑制燃烧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就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由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仍主要依赖于化石燃料等高碳资源,这就导致了经济增长越快,环境问题也就越加剧。2006年,英国政府公布的“斯特恩的报告”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认为气候变化的经济代价堪比一场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如果不及早采取行动,未来将会造成高达20%的损失。

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加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促使经济发展模式进入深层次结构调整,应让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角。因此,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亟须在现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新路径,即探索一条既能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又可减少碳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气候、环境共同提高的发展模式。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经济“低碳化”开始从民间自愿行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模式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为了加强对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遏制全球变暖,把经济发展方式推向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升级,低碳经济理应成为发展的主导。因此,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我们要以现有的发展方式为基础,探索一条既满足经济快速增长,又可以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人们已经认识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低碳经济”已经从自愿行动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低耗能、低排放、高能效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可以说,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潮流,正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变革。

1.1.3.2 低碳经济是对当前经济增长模式的一种全新替代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采取“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这种过度投资物质资本,过度消耗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给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碳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单位GDP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碳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这无疑是我国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体现。过去30多年,年均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以牺牲巨大的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如极端气候事件、重大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损失增加,水资源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作物生产不稳定性增加等,这些遗害告诉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这是因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不谋而合。因此,为节约能耗,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过度物质投资的发展模式是中国的必然选择。鉴于此,在绿色发展的全新视角下,梳理低碳经济相关理论,明确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为低碳经济发展指明道路,这对于我国尽快实现低碳经济显得至关重要!

1.1.3.3 测度低碳水平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决策依据

科学测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测度是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研究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低碳经济的发展,唯有测度才能客观评价,唯有客观评价才能正确指导低碳经济的发展。这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内容。第二,测度为发展低碳经济指明方向、提供决策依据。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仅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更重要的是,针对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其目的就是减少碳排放,碳减排的措施主要体现在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方面。统计测度不仅能解决能源生产和消费量,而且能客观分析和评价碳排放总量、能源碳排放结构、地区分布等责任归属问题,厘清碳排放来源分布,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这才是测度的最终目标。因此,本书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构建简易模型、编制低碳指数、建立最优化模型、运用CGE模型等方法,对影响我国低碳经济的主要因素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低碳经济路径进行测度分析,以期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DVzLFXaRDphoJwtcqXuaVawgtwXeWHxE9254tfJ0ZEAKNgEDKcX0T8eNgQ1WdP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