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11日,赵延平出生在东北吉林一个普通的农村人家。他的童年在乱哄哄的“文革”中度过,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他还不到十岁,却立志“要考上大学”。“文革”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农村特别是北方农村的生活普遍很苦,很多男孩往往读到初中就回家务农,一是节省上学的支出,二是为家庭增添劳动力。赵延平的父母很有远见,不但毫无怨言地供他去县城读高中,而且鼓励他去施展抱负。
经历了十年寒窗,赵延平于1987年7月考入浙江大学光电与科学仪器系激光专业。在大学,出身农村、寒门学子的双重身份,养成了他做人行事处处低调的特质。本科四年,赵延平的专业成绩一般,通常情况下,老师和辅导员总会记住学习尖子和调皮捣蛋的学生,所以赵延平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时至今日,华测导航已经成长为北斗卫星高精度定位领域的领军企业,赵延平依旧沉稳质朴,不事张扬,内敛得像个深山里的修行者。
1991年毕业分配,他的工作单位并不理想,很多同学都进入研究所、设计院,顶不济也去高校、海关等事业单位,他则被分配到北京光学仪器厂成为一名技术员。当时的北京光学仪器厂位于通县新华大街157号(现通州区新华西街51号),虽然是企业,虽然在通县,北京光仪厂却一点儿也不寒酸,我国第一台光学经纬仪、第一台热分析仪器,都由这家1962年建厂的老牌国企研制成功。在技术科熟悉了几个月,赵延平对自己的供职单位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北京光学仪器厂不仅基础技术雄厚、科研设施完备,还掌握着国际上的高端信息情报。
赵延平毕业这年的年初,美国发起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沙漠风暴”,在很短时间内取得全胜。美国获胜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但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军拥有GPS,在苍苍茫茫的大沙漠里,没有地图,没有参照物,也没有地面指引,很难进行精准打击。而美国的GPS不需要这些常规战争的必备要件,它依靠空间里的经度、纬度和高度,就能够精准定位,锁定打击目标。“沙漠风暴”在当年2月份即已结束,但GPS的概念却在赵延平脑海里长久萦绕,成为挥之不去、拂去还来的一个心结。
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赵延平的机会很快来临。
1991年年底,北京光学仪器厂决定成立一个研发部门,开发设计国产GPS,赵延平被选为课题研发成员之一,他欣喜地接受了这一任命,并且自告奋勇承担定位器主板的研制。研制的第一步是拆机学习,工厂花了大笔外汇从国外买来几套GPS设备,赵延平和同事们一边使用一边拆机研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在当时科研水平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别说是凭借北京光学仪器厂一己之力,就是集结国家的专业研究机构,也很难完成GPS的自主研发。
赵延平性格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行事果决,绝不拖泥带水。明白这一点后,他毅然决定离开北京光学仪器厂,去搞清GPS的来龙去脉。他辞职自砸铁饭碗还有一个特殊原因,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令中国的改革开放再度焕发勃勃生机,催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经商浪潮。在北京,变化最为显著的地方当属中关村,南方谈话发表之前,中关村虽然已经挂上“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的招牌,但绝大部分公司都是坐等顾客上门的电子元器件批零商店,真正从事电子产品研究的科技企业不足百家。南方谈话后不久,周边清华、北大和中科院的高级专业人才才大规模入驻中关村,投身到IT行业。到1992年下半年,中关村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尖端电子科技产品在中国的集散地和展示窗口。
1993年2月,赵延平辞掉北京光学仪器厂的工作,来到充满活力的中关村,应聘中科院下属企业“北京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公司”,成为电子分公司的经理,开始专职与GPS打交道。这是他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赵延平的命运从此托付给了卫星定位行业。在他的力主下,公司先是引进日本索尼的GPS产品,然后又陆续把美国GARMIN、英国NAVSTAR引介到中国市场,着实大赚了一笔。看到GPS产品在国内卖得如此火爆,每月为公司带来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利润,他逐渐萌生了创业的想法。1994年6月,赵延平联手几位朋友成立了北京麦格通讯设备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格通讯”),那时候的赵延平没什么钱,为了节省开支,几个合伙人在宾馆只开一间房办公。麦格通讯的经营方式仍然是代理,为了不与之前任职的公司产生利益冲突,义气当头的赵延平重选品牌,陆续代理了美国麦哲伦、加拿大诺瓦泰、帕瓦瑟等进口GPS产品,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北美不少知名GPS品牌在中国的销售,几乎都经过赵延平之手。
代理的产品越多,出货量越大,赵延平的好奇心越重——中国拥有潜力巨大的需求市场,却没有自主定位产品,所有与卫星定位有关的产品包括配件及附属设备,均需进口。而作为全球科技最为领先的国家,美国单凭一个GPS系统,每年就要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赚走数百亿美元,所以,一定要去GPS的老家看看。1997年3月,他独身一人飞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去考察GPS的前沿产品及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并不像坊间传闻的那样,说他与麦格通讯合伙人拆伙负气出走,也不是为了移民去踩点,赵延平去美国有两大目标,一是发现、寻找美国更优、更好的GPS产品,然后将其引介到国内;二是学习美国先进的卫星定位技术,用作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他心里,从未忘记实现卫星定位设备自主研发的目标,那是他的梦,也是他人生的终极方向。
赵延平抵达美国的当月,美国麦哲伦(Magellan)刚刚推出全球第一款手持GPS接收机GSC 100,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款国际最先进的手持GPS接收机在美国的市场售价不到100美元,而卖到中国,则要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人民币。“这简直就是技术掠夺!”赵延平气愤地对美国麦哲伦公司销售总监说,对方没有过多解释,只是习惯性地摊开双手耸耸肩。事实上,做了多年国际GPS代理,赵延平明白,GPS本身并不值钱,值钱的是技术附加值,可是谁叫你研发不出来呢?美国人摊开的双手和诡异的笑容,更坚定了他开发国产GPS的信心。
赵延平很快恢复了他的冷静和理智,他在洛杉矶注册了一家主营卫星定位技术进出口业务的公司TrimNav,以此为跳板,与美国多个卫星定位厂家建立业务和技术联系,美国的天宝公司(Trimble)就是其中之一。在GPS领域,天宝堪称业界老大,始终是高精度定位导航的代名词,建立在基站基础上的“高精度大地监测工程”全球无出其右者,在定位导航、测绘技术和精准农业三大领域至今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经过几番艰苦谈判,在美国朋友的帮助下,赵延平拿到了天宝在中国的代理权,为了尽快开展业务,1998年10月,赵延平带着天宝的授权书飞回北京。
1998年的最后一天,北京天拓基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拓基业”)在海淀西三旗正式挂牌成立,赵延平踌躇满志,招兵买马,大干快上,三年多的时间就控股了另外两家代理商,天拓基业在2002年成为美国天宝在中国的最大代理商。2002年,中国掀起规模宏大的基建大潮,作为基建先锋的建筑测绘、工程测绘和野外矿探测绘,对GPS表现出强大的购买力。短短一年,天拓基业在国内的销售业绩就突破亿元,成为天宝全球最大代理商之一。但是赵延平心里明白,天拓基业在天宝的国际排名是靠中国的巨额资金外流得来的,当时一套天宝定位设备售价高达三四十万元人民币,成本在两三万元,而通常情况下,客户必须购买四台才能组建局域网,费用在150万元左右。
本着降低价格的出发点,赵延平多次与天宝负责中国区域的高管交流,劝他说服天宝总部在中国建厂,大幅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售价、扩大市场份额。但是几次谈下来,美方无动于衷,赵延平决定采取行动,动手研发。当时,看到GPS市场具有广大前景的不止赵延平一人,位于广州的南方测绘已经率先起步,购买国外主板,自己组装,在国内销售。赵延平特意买来一台南方测绘的设备,拆解测试后发现质量远远达不到进口产品的水平。这给赵延平带来一个风险警示——既然决定做中国自己的GPS,就必须从自主研发入手,万万不能走国外进口、国内组装的路子。
没有庆贺花篮,没有开张鞭炮,也没有围观人群和采访记者,2003年9月12日,赵延平的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华测”或“华测”)在上海徐汇区一套普普通通的三室一厅单元房里悄然诞生,从楼前经过的行人甚至没有谁停下来看上一眼,左邻右舍更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的确,在各种高科技公司林立的大上海,每天都有几百上千家公司成立,同时每天也有成百上千家悄然倒闭,看惯潮起潮落的上海人对华测这家没有门面的公司冷眼旁观,也就不足为奇。
没有人会料到,一家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将在这套楼房里孵化,它虽然步履蹒跚,却目标明确;虽然羽翼未丰,却志存高远;虽然身单力薄,却崇尚奋斗。这样的一家公司将不困于陋室,不囿于草莽,一旦条件成熟,必将乘风而起,鹏程万里。
华测导航新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