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跨境电子商务的产生背景及影响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电子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电商物流及异地仓储送达商品,从而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步与准备阶段、萌芽与发展阶段、成长与爆发阶段、稳定与加速整合阶段。

(一)起步与准备阶段(1990—1997年)

1990—1997年,是我国电子商务的起步与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我国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创造了政策环境。1993—1997年,政府牵头组织实施“三金工程”,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主持下,成立了全国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即新闻办公室,随后组织了金门、金卡、金税“三金工程”。1997年,新闻办组织起草了我国信息化规划。1997年,浙江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为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诞生,这是我国第一家垂直互联网公司。1997年4月,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各省(区、市)陆续设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办事处,并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1997年,广告商开始使用网络广告。自1997年4月起,中国商品订货系统(CGOS)开始运行。

(二)萌芽与发展阶段(1998—2002年)

1998—2002年是我国电子商务的萌芽与发展阶段,跨境电商进入1.0阶段。我国第一笔互联网成功交易可追溯到1998年3月。1998年10月,国家经贸委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宣布启动以电子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金贸工程”,这是一项试点工程,用于推广网络化应用、开发电子商务在经贸流通领域的大型应用。1999年3月,B2C(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 to Customer)网站正式开通,网上购物进入实际应用阶段。1999年,政府上网、企业上网。电子政务(政府上网工程)、网上纳税、网上教育(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网上大学)、远程诊断(北京、上海的大医院)等广义电子商务开始启动,并进入实际试用阶段。在这一阶段,网络黄页开始出现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在跨境网络平台加入全球的黄页目录,可以提供商品的线上展示,并在黄页上面向全球市场做广告。

这一阶段的主要商业模式是线上展示、线下交易的外贸信息服务模式。以为企业和产品提供展示平台为主,没有交易环节。盈利方式是向展示信息的企业收取会员费。

此时,谷歌刚刚进入中国,其基本算法和搜索方法并不成熟。一群来自工厂的人开始搭建自建站,将自己生产的商品放在自己的网站上并用英语表述出来。但是他们对搜索引擎优化也没有成熟的运营推广方法。之后,他们招聘英语熟练的人给海外企业发邮件以推广产品。还有一些人利用网络搜索和优化的基本知识,利用谷歌的算法把自己经营的网站表现出来,最后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就是跨境B2B(企业对企业,Business to Business)的雏形。阿里巴巴诞生于这一阶段。

在跨境电商1.0阶段,阿里巴巴国际站、环球资源网是不得不提到的代表性企业。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最大的外贸信息黄页平台之一,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主、线下会议交易为辅。环球资源网的前身是AsianSource,是亚洲较早的提供贸易市场信息的平台,成立于1971年,2000年4月28日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股权代码为GSOL。中国制造网、韩国EC21网、KellySearch等大量以发布供需信息交易为主的跨境电商平台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跨境电商1.0阶段利用互联网,较好地实现了向世界买家展示我国的贸易信息,但是1.0阶段主要还是信息流的整合,并不能完成在线交易,大部分交易依旧在线下进行。

(三)成长与爆发阶段(2003—2012年)

2003—2012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成长与爆发期,跨境电商进入2.0阶段。2003年5月,淘宝网诞生,阿里巴巴正式涉足C2C(消费者对消费者,Customer to Customer)市场;2004年1月,京东进军电子商务领域;当当、卓越网、亚马逊(Amazon)等细分类的商品类电子商务平台也在这一时期涌现。这一阶段,跨境电商平台开始摆脱纯信息的黄页展示行为,线下交易、支付、物流等流程也逐渐数字化,并开始进行网上交易。此时,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完善。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新闻办公室联合印发《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电子商务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2009年,商务部发布了《电子商务模式规范》《网络购物服务规范》;201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相较于1.0阶段,2.0阶段的跨境电商更能显示出跨境电商的本质——借助电商平台实现服务与资源的整合,有效打通上下游供应链,包括B2B小额贸易和B2C两种模式,以B2B为主流,因为这种模式能够使中小企业商户直接对接,缩短产业链,从而提高商品销售的利润空间。

在跨境电商2.0阶段,第三方平台的营收变得更加多元化,同时实现了后向收费模式,不再收取固定的会员费,而是按照成交额收取一定的佣金。另外,平台的营销推广、支付服务、物流服务等也成了收益的来源。

在这一阶段,进口跨境电子商务诞生。2005年,以海外留学生为主体的个人代购模式出现,消费者通过海外买手或职业代购购买国外产品。2007年,淘宝全球购正式上线,代购群体开始专门购买海外产品并在淘宝店铺中售卖。

这一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是敦煌网。

(四)稳定与加速整合阶段(2013年至今)

2013年是跨境电商十分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跨境电商开始转型,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也逐渐发生变化。跨境电商3.0“大时代”到来了。

2013年,我国网民互联网购物总额超过10万亿元,其中,电子商务零售额达到1.85万亿元;同时,据商务部统计,电商零售产业的发展给社会提供了超过900万个工作岗位。4G和5G的蓬勃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进口跨境电子商务也有所发展。2014年第56号和第57号海关总署公告的生效,确定了保税进口模式和直邮进口模式的海关监管方式代码,跨境购物开始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2016年,“四八新政”出台,国家对进口跨境电子商务零售产品实行了新的税制政策,对进口跨境电子商务作出了进一步规范。

跨境电商3.0阶段有五大特点:中大额订单比例提升、大型服务商加入、移动用户量爆发、大型工厂上线、B类买家成规模。伴随这五大特征的,还有服务全面升级、平台承载能力更强、全产业链服务在线化等。

一方面,在跨境电商3.0阶段,用户群体有了很大转变——由草根转向工厂、外贸公司,生产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大幅提升,相应地,平台销售的产品也不再局限于网商、二手货源,一手货源和好产品逐渐增加。主要卖家群体也从传统的外贸业务向跨境电商业务转型,生产模式也由批量生产向柔性制造转变,对代理运营和产业链配套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跨境电商3.0阶段的主要平台模式从C2C和B2C转变为B2B和M2B模式,批发商买家的中大交易成为平台的主要订单。

在3.0阶段,电商企业一方面拥有小型跨国公司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人才、品牌以及市场上不断努力。不再局限于原来的拼价格,产品和品牌成为重要的竞争要素。电子商务企业依托自身优势,通过树立全球品牌,将自己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全球零售”企业。3.0阶段正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中国企业迈向全球的时代,跨境电商企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贸易。

二、跨境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与作用机理

(一)对经营主体的影响

在跨境电商领域,经营主体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国际贸易成本较高,对企业的资金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但跨境电子商务缩短了贸易的产业链,买卖双方通过平台就能实现交流,较好地对接了供给方和需求方,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交易成本降低,因此,中小微企业也能参与到国际贸易中。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贸易,“虚拟企业”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业务形式,其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服务。另一种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形式是“虚拟企业+贸易企业”,这种形式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更加丰富,也满足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

(二)对消费者的影响

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通过跨越不同国家的信息交流,弱化了空间距离对贸易的影响,全球不同地方的商品都能放到跨境电子务平台中,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因此,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商品丰富程度要远高于实体商店,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品类。

另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中不同的供应商对同一种商品所给出的价格也不尽相同,消费者可以轻松地在线比较商品价格以作出最佳选择。尤其是在目前消费者对商品的个性化和高级定制需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买家可以围绕对商品各方面的要求,如颜色、外形、款式、材质等,与卖家进行在线沟通以实现对商品的定制,而不是直接购买传统贸易中的标准化商品。

(三)对经营方式的影响

从经营方式来看,传统国际贸易采用面对面谈判或电话谈判,成本较高,交易效率偏低,而且容易出错。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交易方式更加方便、快捷、高效。互联网没有国界,摆脱了时空的局限性。使用互联网通信,交易双方也可以达到类似于面对面交易的效果。因此,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既能够降低成本,也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实现“零库存”的交易。

(四)对经营与营销模式的影响

传统国际贸易采用“企业进口商品—企业销售商品”的经营和营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的地位相对较低,企业的地位较强,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力很小。跨境电商让消费者可以直接与国外商家对话,从网上挑选自己需要的产品或私下定制产品。传统国际贸易涉及的中间环节很多,需要很多部门和人员的参与。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直接影响整笔贸易的顺利进行。跨境电子商务不需要很多环节和人员,提高了贸易效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虚拟市场中,商户众多,商机众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一体化。交易双方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就可以快速完成谈判、看货、下单,以及租船、订舱、报检、报关等工作,大大减少了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缩短了交易时间,降低了国际贸易成本。

(五)对贸易成本结构的影响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买卖过程中的信息搜寻、合同订立和执行、售后服务等成本占了很大比例。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降低外贸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商品信息、寻找贸易合作商,避开了中间商,简化了流程,降低了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但是电子商务也增加了硬件成本、学习成本、维护成本、安全成本等投入。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贸易的成本结构。

(六)对国际贸易监管的影响

跨境电子商务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交易,这是对传统国际贸易交易形式的一次创新,直接导致了传统国际贸易管理模式的转型,特别是在关税征收、海关监管、进出口检验等方面。

跨境电子商务简化了交易环节,减少了交易程序,国际贸易管理模式也进一步得以简化。这有利于提高国际贸易便利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具有“网络化”和“全球化”的特点。在跨境电商运营模式下,位于不同国家的交易双方使用的都是在线的交易方法,税收监管部门难以对此进行监督管理,传统的国际贸易监管模式已经不适用于跨境电商的国际贸易行为。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同推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管理中的应用,如出口商品配额的发放、电子报关、进出口商检等,促进电子商务尽快发展,并与国际接轨。

(七)对国际贸易政策取向的影响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国际贸易中出现了新的政策主张,如电子商务基本属性的界定问题、安全问题、关税问题和发展中国家问题等。能否通过建立一些技术援助制度来协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由被动变为主动,也是国际社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一切都对全球贸易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战。

(八)加剧了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

在目前的国际贸易局势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国家往往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制定各种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商政策,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需要不断去适应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

另外,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科技与雄厚的资金,不断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体系,以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巩固自身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在这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相应的优势,电子化进程较慢,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受到种种限制,因此加剧了“马太效应”。

(九)造成国际贸易中大量税款流失

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化办公的方式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税务机关在稽查取证时难度较大;同时,跨境电子商务去除了中间环节,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对话,也加大了税务机关征税的难度。税务机关在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上尚无完备的体制和手段,导致税款大量流失。 A/zZx3WNdCxP9RWn75trhsdup/OwnT0kX48DiBeUeStRbc/LU+uks4bvMVCzjC0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