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对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研究的科学价值

第一,对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的研究,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即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创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而且以他们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从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出发,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关系。接着便对生产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中得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基本结论,从而在人类社会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会学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因此,我们研究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从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开始。脱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抽象地研究生产关系,或者把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之外的其他关系也列入生产关系结构之内,都是不正确的。

第二,对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的研究,要采取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法。生产关系结构,如果从静态角度来看,大体由以下要素构成: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②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③不同社会集团或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④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关系;⑤完全以上述因素为转移的不同社会集团或社会成员对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等等。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生产关系的纵向结构。其中,所有制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结构的基础,起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种决定作用的发挥,都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变化为起点,然后依次引起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和不同社会集团或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管理关系以及对生产成果分配关系等的变化。但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和不同社会集团或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管理关系以及对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也不是被动的,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按照一定的次序,分别或作为整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发生反作用,直至引起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乃至生产关系结构整体性质的变化。由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运行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因此,如果从动态角度来看,人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在分配过程中的分配关系、在交换过程中的交换关系以及在消费过程中的消费关系等,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生产关系的横向结构”。在生产关系的横向结构中,生产关系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也会按照一定的次序,分别或作为整体对生产关系起着反作用,直至引起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关系结构整体状况和性质的变化。进而言之,生产关系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其中,生产关系的纵向结构,不仅体现生产关系所包含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要素以及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还体现了生产关系结构的内在本质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性质。生产关系的横向结构,一方面使生产关系纵向结构内含的各种要素获得了生机和活力,在社会再生产过程运行的各个环节充分展开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使由生产关系结构的内在本质及由其所决定的社会再生产的性质得到贯彻、展开和具体化。同时,无论生产关系的纵向结构还是生产关系的横行结构,都有所有制关系贯穿其中,或者作为显性要素,或者作为隐性要素,对生产关系结构的整体性质、运行轨迹和发展方向发挥着基础的、主导的和决定的作用。生产关系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是一个从不同角度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有机整体,任何把二者对立起来或者非此即彼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和形而上学的。

第三,生产关系结构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系统,因此,对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的研究必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生产关系结构,如果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不仅可以理解为单一生产关系所包含的诸种要素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并存的诸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且,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及其结构中,往往有多种生产关系同时存在,由此便决定了我们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在这种多元化的生产关系结构中,并列存在的诸种生产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其中,有一种生产关系居于统治地位,在诸多生产关系的运行中起着基础的、主导的和决定的作用。这种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决定着其他生产关系的存在及其发展方向,而且对生产关系结构的整体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及发展具有基础的、主导的和决定的意义。同时,生产关系结构作为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系统,也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可分为宏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生产关系的微观结构是国民经济基本单位或企业的生产关系结构,生产关系的中观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产业、各个行业的生产关系结构,生产关系的宏观结构是从国民经济全局或整体来看的生产关系结构。其中,生产关系的微观结构是生产关系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的前提和基础。相互联结、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微观生产关系结构之和,形成生产关系的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微观生产关系结构的状况及其运行效率,对生产关系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的状况和运行起着基础和决定的作用。生产关系中观结构尤其是宏观结构的整体状况和运行效率,对微观结构的运行起着领导、规范和制约的作用。在这个多元化、多种不同性质生产关系并存的有机体中,各种生产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生产关系的中观结构尤其是宏观结构的整体性质,是由在其中运行并占主导地位、起着领导作用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宏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构成生产关系的有机系统,推动生产关系结构的整体运动。生产关系结构,如果从更大的空间来分析,也有国际生产关系结构和国别生产关系结构等不同层次。国际生产关系结构,作为诸多国别生产关系相互联结、互为条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总和构成的有机系统,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国别生产关系结构是国际生产关系结构的前提和基础,国际生产关系结构为国别生产关系结构的运行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环境。在多元化的国际生产关系结构的运行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性质的国别生产关系,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占主导地位、起着领导和支配作用的国别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国际生产关系结构的整体性质。由于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当代的国别生产关系也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结构中运行和并列存在的国别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表现为国际上不同阶级和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国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等方面的对抗和冲突。国别生产关系结构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构成国际生产关系结构的有机系统,推动着国际生产关系结构的整体运动。

第四,生产关系结构的运动虽然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但也有其相对静止的一面。无条件的运动的绝对性和有条件的静止的相对性,是生产关系结构运动的特点。生产关系结构运动的绝对性,决定了生产关系结构的历史性、暂时性和变化发展的必然性。生产关系结构静止的相对性,决定了生产关系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以及人们认识、把握和变革它的可能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能片面夸大生产关系结构静止的相对性,否则,就会把生产关系结构变成永恒的和固定不变的事物,否定对其进行革命性变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犯右倾保守和形而上学主义错误。当然,也不能片面夸大生产关系结构运动的绝对性,否则,就会把生产关系结构变成可以脱离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而随意变革的事物,犯“左倾”冒进和相对主义错误。

第五,生产关系结构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和归宿。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包含着量的扩张。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是贯穿生产关系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对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的研究中,不仅要研究和关注其量变,而且要研究和关注其质变,更为重要的是,还要研究和关注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的量变发展到质变的“度”(即关节点)。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科学把握不同层次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调整和变革的量的界限,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发展,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甚至颠覆性的错误。

第六,生产关系结构作为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不仅有其内在的矛盾,而且也有其外部的矛盾。生产关系结构的外部矛盾,首先表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其次表现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体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之间矛盾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条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变化和发展,受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之间矛盾的制约。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之间矛盾的解决又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解决为前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生产关系结构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生产关系结构变化和发展的催化剂和开路先锋。但无论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还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的作用都要通过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运动即生产关系内部各个层次和各个层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来实现。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研究生产关系结构问题,而必须把它放到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体系及其运动中去研究。

第七,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的状况及其要求,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变化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及其结构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衡量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是要看它能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生产力作为衡量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在判断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对生产力的适应性时,不能以永恒的、固定不变的或抽象的生产力为标准,而必须用具体的、历史的和变化发展的生产力去衡量。同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生产力又具有多元性、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其中占据主体地位,起着主导的、基础的和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及其结构整体的适应性。因此,在衡量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对生产力的适应性时,就应当以占据主体地位,起着主导的、基础的和决定作用的生产力为标准。再者,生产力作为衡量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说它是绝对的,就是说,一切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合理与否,都要经过生产力的检验。说它是相对的,就是说,生产力都是变化发展的。每一时点和每一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合理性的证明,都是有限度的。超越某一时点和某一历史阶段,这种被证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就未必是合理的。因此,我们在判断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对生产力的适应性时,既要坚持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也要坚持生产力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要坚持用绝对性与相对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辩证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最后,坚持生产力标准的唯一性和根本性也不能排斥逻辑证明和价值判断两种方法在认识和检验过程中的作用。因为无论是逻辑证明还是价值判断,其根据都来自社会实践,来自社会实践的现实性和客观性,其判断的标准都是经过无数次社会实践证明了的。如果抛弃了逻辑证明和价值判断,就会放大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和唯一性,就会落入“唯生产力论”的陷阱,犯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错误。

第八,生产关系作为体现社会生产过程本质内容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不是直接地而是通过一定形式即经济制度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经济制度作为生产关系的法律化形式,其功能作用也不是直接地而是通过一定的运行方式即经济制度体制及其机制而得到实现的。因此,从生产关系到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内容到形式的演化过程。在商品经济尤其是社会化大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结构不仅表现为商品关系结构,而且作为生产关系结构具体形式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都打上了商品关系的烙印。因此,我们对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分析,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抽象法,按照这些范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来进行。

第九,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因此,无论是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还是生产关系结构的基本特点,都具有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是通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在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整体等各个方面,又具有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结构所不同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结构上基本的和根本的区别。如果片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的相似性,看不到二者之间的不同特点及其区别,就会陷入“趋同论”或“全盘西化”的泥淖。反之,如果片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的不同特点及其区别,忽视二者的相似性,就会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的产生失去前提和基础,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境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结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结构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对于这一规律,无论在研究过程中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不能视而不见,漠然置之。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必然与成熟或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又由于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必然与成熟或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因此,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对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构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不能片面强调其共性而否定其个性,也不能片面强调其个性而否定其共性,否则就会在理论和实践上犯“左”或右的错误。 PU1cav9JnxmY7iB2zuxEcprN6UIdVAFZsZLXmagj5c/0ox14XoD5orAPdd7Zd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