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生产关系结构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基础性问题。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生产关系时,详细分析了生产关系所包含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提出生产关系的“四环节”结构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广义政治经济学和狭义政治经济学,并认为,广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提出生产关系的“三要素”结构论。20世纪50年代初期,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生产关系结构进一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③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方式。从另一方面提出生产关系的“三方面”结构说。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苏联东欧国家改革浪潮的兴起,理论界对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分歧,主要集中在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三方面”结构说内涵的表述上。有人认为,对生产关系总和的组成要素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应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出发,按再生产的阶段来进行,即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来分类。有人认为,在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方面人们之间产生的关系叫生产关系,应当把消费关系包括在生产关系的总和之中。有人认为,经济关系不仅包括生产领域,而且还超出它的范围,愈来愈渗入非生产领域,因而应把非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也包括在生产关系之中。有人认为,在社会再生产中,劳务生产也像物质生产一样,满足劳动者的物质需要,在消费和生产它的时候也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研究生产关系时,应把劳务关系包括在内。也有人认为,经济政策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活动,也属于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还有人依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认为应把经营管理关系、社会劳动的组织关系、生产的经营机制列入生产关系的结构之中。有位波兰学者不仅把生产关系分为广义生产关系和狭义生产关系,而且在他的广义生产关系范畴中,还把劳动者与生产单位、生产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活动所取得的经济效果也包括在生产关系的结构之中。

在苏联东欧学者对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进行争鸣的同时,日本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物质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基础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或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直接生产者的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社会经济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理论界对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的讨论也热烈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理论界对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的研究,不仅逐步深入,而且也日趋具体化。有的学者从生产关系的二元结构(所有制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出发,为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基本依据。有的学者在分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关系的结构和特点、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状况的“适应”等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有的学者从生产关系的二重性出发,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内部结构、内部结构的各种要素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不同组合的分析,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现阶段改革的方向、历史任务和基本思路。还有的学者从生产关系的三级结构、基本结构和非基本结构出发,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及其社会变革的动力、质和量的规定、变革的速度及其历史趋势的分析,提出我国改革开放的宗旨、方向和必须遵守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国内外理论界关于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的研究和争鸣,不乏真知灼见和创新之处,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①把所有制视作生产关系的同义语,以所有制的内涵替代生产关系所包含的丰富内容;②片面强调所有制在生产关系结构中的决定作用,忽视或者很少顾及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作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对所有制的反作用以及所有制与生产关系其他诸方面的辩证关系;③把生产关系片面地归结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从而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关系排除在外,尤其把收入分配关系剥离出生产关系,把它看作独立的东西从而沦为“分配决定论”;④只重视生产关系结构要素量的分析,很少注重对上述关系要素进行质的分析,尤其很少对上述关系各要素之间质量互变的规律进行研究和分析;⑤缺乏对生产关系结构系统总和的、系统的以及内部各个层次、各种要素之间辩证关系的研究和分析;等等。对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研究的上述局限性,不仅对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产生了一些误导,使其产生模糊认识,而且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方针、总体设计和具体政策的制定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鉴于上述,我们认为,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课题组申报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结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在《经济纵横》《当代经济研究》《江汉论坛》《政治经济学研究》《海派经济学》《观察与思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专题论文20余篇,最后综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结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这部专著,以我们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结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最终成果呈上,希望得到学术界各位同志的批评指正。

本专著共16章,大体分为7个部分。

第1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及观点的分歧,并在对各种不同观点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对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研究的科学价值、实践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第2部分,即第二章至第三章,主要是回顾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关系结构理论的创立及其艰难曲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为人类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理想、坚强意志、无限辛劳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对后人继承他们所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结构理论具有启迪和教育意义。

第3部分,即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的基础理论部分。其中第四章从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出发,研究生产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和方法论原则,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生产关系的含义、总体结构和层次结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结构和社会变革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结构的不同特点、演进轨迹、发展趋势和运动规律,生产关系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及其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性质,国际生产关系的研究等内容,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关系结构问题的论述,提出研究生产关系结构乃至我国进行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所应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五章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人理论的经典概括及其对生产关系结构理论尤其是关于“消灭私有制”的结论的研究,揭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概括和基本结论对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六章通过回顾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折衷主义的批判,揭示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生产关系调整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抹杀或否定生产关系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等具有特殊社会性质的“中性论”的危害性及其警示作用。第七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论述,揭示生产关系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的地位、作用及运动规律,以及这一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4部分,即第八章至第九章,主要是对国际生产关系形成、发展、演进过程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历史、实践及运行过程的分析。其中第八章通过对国际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演进及当代特点的分析,揭示国际生产关系形成、发展及不同阶段的体系结构、不同特点及阶级本质,强调在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关系错综复杂、风云变幻、险象环生的背景下,我国进行国际生产关系及结构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及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九章主要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问题的论述及其实践过程的回顾和分析,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不仅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不断同国际帝国主义、国内反动势力和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的过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及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而且也验证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趋势及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第5部分,即第十章至第十三章,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关系特别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构理论为指导,联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对经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调整改革而逐步形成的现阶段的生产关系结构进行分析。其中第十章,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从纵横两个不同方向,分析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的层次结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分析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不同层次、运行的不同方向、不同部分及其内含的各个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在我国生产关系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所起的不同作用,揭示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结构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性质规定。第十一章,以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构的分析为基础,分析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结构中的厚重价值,揭示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第十二章,主要分析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质和量的规定性以及质量互变规律。第十三章,对作为生产关系结构微观经济单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进行了分析,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基本内涵、基本结构、基本特点和根本特征,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和根本的标志。

第6部分,即第十四章至第十五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中在混合所有制企业性质问题上的模糊认识进行分析。其中第十四章,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界定,澄清在这一问题上的糊涂思想和模糊认识。第十五章,对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倾向性问题进行评介,强调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在充分认识和发挥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优越性的同时,注意、反对和抵制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倾向。

第7部分,即第十六章,围绕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结构理论的研究主题的提出,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本专著的创新之点:①在方法论方面,把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运用矛盾论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次,从纵横两个不同方向分析生产关系的结构体系,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结构体系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揭示复杂矛盾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及其对我国生产关系结构体系整体的社会主义性质所起的主导的和决定性的作用。②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关系结构理论的论述做了较为详细的发掘和归纳。③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大量论述,把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进一步归纳表述为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并分别对这三对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进行了分析,特别揭示了生产关系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关系在这一矛盾系统中独特的运动规律。④对国际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演进及其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结构、不同矛盾、不同特点和不同阶级性质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目前研究国际生产关系及其复杂的结构体系的必要性、紧迫性、历史和现实意义。⑤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的结构体系、内在矛盾、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特别强调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我们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巩固、完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结构,保证我国生产关系结构体系整体社会主义性质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⑥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生产关系结构体系中主体地位的内涵、量的规定和质的规定以及质量互变规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由于知识水平所限,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结构理论的研究,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同时,肯定还有许多缺陷和不足,如能得到学术界各位同志的批评和指正,则不胜感激。

2021年12月24日 +qnTnPl18Yt20Po9oLPkkZCM8vS8h3tXPrKFP+0mqkA0oYgekhffR8pz324Vv1z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