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马克思生产关系结构理论创立过程的当代启迪

以上我们回顾了马克思研究和创立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的艰辛历程,归纳并指出了这一科学理论创立所具备的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要件和关键之点,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教益意义。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既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也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武器。马克思运用他所创立的哲学辩证唯物论,分析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在动力、历史轨迹和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为我们树立了运用哲学辩证唯物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榜样。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刻也离不开马克思哲学辩证唯物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以及我们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是明白学,是我们观察、分析、研究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它不仅能使我们透彻而清晰地认识过去和看透现在,而且还能高瞻远瞩和无比犀利地预示未来。近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曾在实践中出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例如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老教条主义;否认矛盾、掩盖矛盾、回避矛盾甚至调和矛盾的折衷主义;看问题主观、片面和绝对化,要么绝对肯定,要么绝对否定,对事物和问题缺乏二重性分析的形而上学主义;一些决策部门,不深入实际,较少调查研究,一味追求所谓的“顶层设计”,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先验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不是把别人的理论生搬硬套的“唯理主义”,以及凭着自己的经验“拍脑袋”处理问题的经验主义;片面强调“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至上性和永恒性,否定“实践标准”的相对性、非至上性和历史性的“永恒真理”论或实用主义。这些倾向性问题,无不与一些同志甚至一些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较差、水平较低或者根本不懂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有关。实践告诉我们,要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牢固掌握和着力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

第二,坚持用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观察、分析问题。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重要支柱。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也即从历史观中被彻底驱逐出来,这就使得“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 从而完成了社会科学上的伟大革命。自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已经取得胜利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中,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斗争。联系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两种历史观的斗争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主要涉及: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或者是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评价人民群众与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何正确评价历史尤其是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功过是非;如何客观而科学地估计我国现阶段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马克思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在我国现阶段乃至在整个国际关系中是否还具有适用性;如何正确对待群众,如何正确对待党内不同意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否还要继续坚持;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思潮,以及由此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领域出现的一些乱象和问题,其根源和原因在哪里;等等。这些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三,充分认识和重视研究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的国别性和国际性。近年来,理论界的研究视野大都集中于我们国内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很少涉及对国际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的研究。诚然,对国内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能够依据国内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状况,改革、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经济制度,从而使我国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以促进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而且也能在科学而合理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使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更加完善,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然而,仅仅把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的研究局限于国内或国别范围之内,还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对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的研究,虽然以英国乃至欧洲大陆为典型,但从来不把自己的视野局限于此,而是放眼世界,在此基础上创立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理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就是他把目光放眼于世界,研究国际生产关系及其结构乃至国际上层建筑问题的理论结晶。毛泽东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创立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就是他把自己的目光放眼于全世界,研究国际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的结果。这些理论的创立,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乃至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起着无比重大的指导作用。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关系日益具有国际性、系统性和整体性。随之,各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实质上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两种经济制度、两种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国家内金融垄断资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与社会主义中国之间的矛盾,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等日益深化和发展,并呈现多极化、相互交织、日趋尖锐化的态势。这些矛盾和斗争,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有何变化,从实质上看,无不具有国际阶级斗争的性质。20世纪中期以来,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日益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一败涂地,以致社会主义制度蜕变、国家分裂,其原因也在于没有把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国际阶级关系、政治关系乃至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纳入视野,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背离唯物主义历史观,放弃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尤其放弃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犯了右倾机会主义即修正主义错误。历史是一面镜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悲剧更是一面镜子。面对目前国际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复杂和险象环生的态势,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从整体的角度,运用系统论、矛盾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国际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研究国内生产关系与国际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而研究国际阶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和斗争是何等重要、何等紧迫!

第四,重视对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列宁曾经指出:“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的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 而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任务就在于研究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然,也包括揭示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涉及他们核心和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联系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关于改革方向、改革路线以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核心和根本利益等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运用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的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和把握生产关系及其结构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出现的社会主义“选择失误”论、“社会主义早产”论、“资本主义补课”论、“西方制度优越”论等违背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的理论的反动实质和危险性,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第五,坚持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即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分析法。近年来,矛盾分析法或阶级分析法被淡化,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种叫作“中性论”的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流行开来。这种理论的危害在于:①回避矛盾、掩盖矛盾以至取消和否定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这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反映。②否定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及其结构要素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经济制度、制度体制乃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各种要素和现象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政治化”“去阶级化”“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泛滥则是上述理论倾向在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③鼓吹“市场中性”论、“股份制中性”论、“企业治理结构中性”论、“企业家中性”论,直至炒作当前社会中作为生产关系重要构成部分的“收入分配中性”论、“混合所有制中性”论乃至“所有制中性”论等,与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资本家勤劳起家、才能致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没有剥削”“资本家为农民工提供脱贫致富机会”等歪理邪说遥相呼应,这不仅直接违背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而且也为以西方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改革理论打开了方便之门。④割裂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鼓吹抽象,否定具体,片面强调事物内部矛盾的同一性,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斗争性;片面强调事物的一般性,否定事物的特殊性;否定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否定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鼓吹抽象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否定阶级社会中人和事物的社会性和阶级性;鼓吹“宪政民主”“公民社会”,把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其设施乃至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过度抽象化,否定阶级社会这些概念及其内涵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等等。这是折衷主义诡辩论在哲学方法论上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折衷主义都有所批判。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伯恩斯坦、考茨基、布哈林乃至赫鲁晓夫等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一开始都是以折衷主义的面貌出现的。实践证明,这些理论已经严重干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于这些理论和思潮,我们绝对不可等闲视之。

最后,我们还要明白,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都不是自然和平安地产生的,在它诞生的过程中,每向前跨进一步,都要克服一定阻力,都要与一些陈旧落后甚至保守反动的势力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马克思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创立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诞生过程一样,它不仅是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还是马克思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前人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乘风破浪、稳步前进。在这一伟大征程中,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为榜样,学习和发扬他为追求真理而不畏艰难、不懈奋斗的坚强意志,学习和发扬他在革命实践中不畏强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革命精神,在继承、捍卫和发展他的伟大学说的前提和基础上,沿着他所开辟的航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W7/ymKCnYOkVeWLto3wCss/WPxi6tyDO/ttWYKieL2EPGZEE6JcMUqqxMMO6inv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