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艺术品物质性如何提供精神消费

对传统艺术品提供的精神性产品消费而言,其共识性在不同文化圈以及不同民族间都能得到一致认同。当参与者面对本文化圈的传统艺术品时,都能从多个角度差异化地对其进行“分、环、勾、连”,形成自我领会效果,并以言语方式表达出来。如果这位参与者是有身份地位的,那么他所形成的表达意图就会通过不同方式传达到可能去的地方,再经过时间的沉淀,客观上就形成了与此艺术品相关的合理性或有效性价值。这其实就在于艺术品自身的物质性及其提供的精神产品导入的特殊消费。我们常说的审美趣味或审美需求,本质上是指的哪种消费呢?这种消费是否具有层级性?是否存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差异?如果有,那么是通过艺术品的哪个维度进行展示的?诸如此类疑问,简单来说,都离不开对艺术品物质性的追溯:既有“形而上”的东西,也有“形而下”的东西;既有“形而内”的东西,也有“形而外”的东西。所谓“特质”,就在于艺术品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换个角度讲,艺术品之所以能提供精神消费体验,完全取决于其物质性存在;同时,也可以这样认为:正因为艺术品本体中有了物质性的存在,它才具有了人文内涵及其精神产品的展示维度。

维也纳美术史学派后起之秀德沃夏克在其专著《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中指出,“要理解任何一个时期的艺术,关键是要了解这个时期的精神史”。反之,艺术品所处时期的精神史必然会渗透到艺术品中。对中国传统艺术品而言,以虚静为核心的“心斋”所承载的人文内涵精神也自然会渗透到这个时期的艺术品中,成为物质性的重要元初信息,支撑艺术品的价值建构——这是不可替代的,体现了道家美学要素。而南齐的谢赫——中国第一个绘画理论家及鉴赏家、价值评估者,唐代绘画理论家、鉴赏家和价值评估者张彦远,宋代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郭若虚,都没有像德沃夏克这样的西方美术史家或评论家那样从哲学、美学和精神史方面来建构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和雕塑艺术品的价值展开状态,而是立足于道家思想中对虚静“心斋”的境界追求,从而形成了以“气韵”统领艺术品价值评估的“虚实性”标准。

中国传统绘画、书法艺术讲究虚实相生、浓淡干湿的呼应,在这种状态下所创作的艺术品,大都被赋予了“气韵生动”的评价。换个角度讲,其核心在于价值发现突出了艺术品本体的虚实空间感,而这种领悟性的感觉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标准性的“非标准”结构。因此,“虚实性标准”的提出是有其存在基础的,并非臆想。“虚实”建构了艺术品母题意象的立体感,其存在与否完全由创作者对笔墨的驾驭能力和技巧来实现,是一种综合性境界,是在吸纳众家所长于“心斋”中的自我展开情态。因此,才使得“气韵”能流淌在艺术品本体内,与母题意象共同承担起为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的责任。就中国传统艺术品而言,气韵是统领艺术品价值评估的核心要素。那么,怎样才能说一件艺术品“气韵生动”呢?也就是说,评估者面对一件艺术品时,是否应该用“气韵生动”来描述它(书法、绘画、雕塑、瓷器等都与此描述相关联,因为它们都涉及一个根本性的元素,那就是“线条”,而“线条”的万千变化是构成“气韵”的重要骨架之一)呢?对于这一点,艺术品价值发现者不得不审慎对待。

如果把构成艺术品的所有元素进行拆分,可以发现它们都对应于不同的物质实体,是纯物质的。当且仅当创作者在“心斋”中把它们融合之后,才使得这些物质具有了“物质性”,将其建构为特殊的精神产品,而且是在持续的、动态的过程中建构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对其“物质性”进行追问,进而丰满其人文内涵。由此可知,艺术品的人文内涵会受自身物质性的影响,而物质性又与其自身的时间沉淀、空间位置转换相关联。因此,在实施艺术品价值发现时,切不可只强调单一要素带来的影响,而应该立足于时代语境来展开,这或许也是艺术珍品生生不息、焕发活力的根本所在。

从字面来看,“物质”与“物质性”仅一字之差,却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情况。前者是物理学意义上的,而后者是哲思维度方面的,是自我反思意识参与后的存在结果。前文提到,中国传统艺术品在这方面是非常突出的,其诠释的维度是多元化的,形成的文本也是多样的。艺术史家、人文学者在这方面深有体会,但对于以价值发现为主轴的艺术品投资来说,或许才刚刚开始。在此方面具有广阔深邃的价值思考空间,才是艺术金融建构与发展的核心基石。如果不正确对待,那么就会从不同程度上制约艺术金融的发展,表现在艺术品市场中,就是流通缺乏活跃度、交易不畅通等。这是因为此三者所形成的价值文本并没有形成畅通的共享机制,彼此之间几乎处于孤立状态,缺乏价值文本的综合性平台服务机制建构以解决这一问题(见图4-2)。

图4-2 中国传统艺术品价值发现文本结构模型

由图4-2可知,艺术史家、文化学者、艺术金融从业者在各自的语境内建构或需要的价值发现文本是孤立的,很难进行融合,客观上就形成了不同的权威性权重,然而,艺术品价值的充分释放要依靠权重来展开,这就容易产生不易跨界融合的效果,甚至会带来彼此的消解。然而,如果三方都能在艺术品的“物质性”这一框架中来追溯价值的多样性,发掘其自身所潜藏的价值信息,一方面既能解决人文内涵的共识性诠释,另一方面又使得艺术品本体处于开放性语境中。这样就能为艺术品投资者提供多方面的选择,并且提升基于价值要素的结构化风险识别能力,进而促进现代化治理的艺术品市场交易行为高质量地有序发展。

从中国传统艺术品所潜藏的“气韵”来讲,其本身就显现出一种境界,是形而上的存在。无论是创作者还是价值发现者,都必须具备深厚的综合功力,才能明白或体会气韵的存在,从而选择适合自身的词汇来描述。但是,具备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士并非普遍存在,他们所具备的体验能力是在长期的理论浸染和艺术品鉴赏实践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是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状态中积聚的。因此,这种综合能力具有稀缺性,只有具备长期训练或实践经验沉淀的价值发现者才有可能有效释放艺术品物质性所遮蔽的内在精神能量,并发掘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建构多元化、整一性文本,然后以精神性产品的形式呈现给消费者。 dgt/moB77qdgwEXzLnICYXVQp+K41+RbSo/e+zDRWPTbON46isPYAHN8ZIyuEiW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