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202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2年展望

一、“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

(一)全球经济增长率

随着全球范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措施趋于成熟和有效,以及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宽松化趋势,全球经济在2021年持续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1年4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并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将结束上一年的萎缩态势实现6%的正增长。但2021年下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部分发达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卷土重来,叠加部分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政策,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一些不确定性,IMF于2021年10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下调0.1个百分点,修正为5.9%。

具体而言,全球不同国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策略与效果存在较大差异。IMF预计,2021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较2020年明显提高,将达到5.2%;但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复苏动力似乎并不太强,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IMF预计,2021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仅为3.0%,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此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再次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其中,亚洲新兴市场2021年的经济预期增速为7.2%,遥遥领先其他区域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相关内容如表1-1所示。

表1-1 全球经济增长率(%)

img

续表

img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1年和2022年数据为预测值。

(二)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情况

2021年,全球贸易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修复能力,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可能引发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并未对全球供应体系造成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全球贸易架构的修复体系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检验。表1-2报告了2018年以来世界范围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增长情况。IMF于2021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期,2021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量年增长率为9.7%,抵消了2020年的大幅衰退(-8.2%),基本回到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其中,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为11.6%,进口增速为12.1%,较发达经济体分别高出3.6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展现更加开放的商品与服务市场水平。

从贸易条件来看,2021年发达经济体贸易条件上升趋势依旧较为稳定;新兴经济体贸易条件在经历2019年、2020年的大幅下调后,终于迎来强势回升。但IMF预计这一趋势并不会持续太久,这表明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贸易利益主导权具有较强的外生性和不稳定性。

表1-2 2018年以来世界范围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增长情况(年变化率百分比)(%)

img

续表

img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1年和2022年数据为预测值。

二、我国经济强势复苏,产业间差异明显

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我国依然维持在新兴经济体中较快的经济增长。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以不变价格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79.19万亿元,同比增长9.8%,较上年同期大幅提高9.1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6.59%,与上年同期(6.57%)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7.74%,较上年同期下降1.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5.67%,较上年同期提高1.45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成绩面前,我们应注意,以不变价格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前三季度大幅增长,极有可能是对上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经济增长过于“温和”的超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压力测试下,我国第三产业的抗冲击能力明显优于第二产业。

从季度数据来看,2021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呈下行趋势,但结构差异明显。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变动最为稳定,前三季度在7%~8%波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前三季度持续下降,分别在第三季度降至3.6%和5.4%,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2021年初减少甚至超过20个百分点,展现出较强的季度波动性。如表1-3所示。

表1-3 2021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季度数据(%)

img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消费与投资缓中趋稳,持续复苏尚存压力

2021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043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较10月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除汽车外的消费品零售额为37266亿元,同比增长5.4%;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为16031亿元,同比增长4.2%。从2021年1—11月的累计情况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9554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除汽车外的消费品零售额为360339亿元,同比增长14.0%;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为147516亿元,同比增长14.9%。

按消费类型进行划分,2021年11月,商品零售额为36200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石油及制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5.9%、18.1%和15.5%,位居前三;餐饮收入为4843亿元,同比下降2.7%,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为880亿元,同比下降0.3%。

在网络消费方面,2021年1—11月,全国网上零售额为118749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较前10个月下滑2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98056亿元,累计增长1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占比较2020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8.8%、11.1%和13.1%,其中,吃类、用类商品增速与2020年同期相比显著回落,穿类商品增速有所回升。

在宏观投资方面,2021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483292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复苏趋势逐步稳定。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81027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7.5个百分点,这表明市场活力逐步释放,投资需求显著提升。

具体分产业来看,2021年1—11月,第一产业投资为12926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较前10个月下滑1.8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滑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为151028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较前10个月下滑0.2个百分点,但修正了上年同期的负增长,增速提高1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为330128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较前10个月下滑1.2个百分点,与2020年同期相比下滑1个百分点。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以及稳价稳供政策的逐步落实,2021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同比增速在经历大幅回调与拉升后,逐渐回归到新冠肺炎疫情前的稳定水平。消费与投资的变动依旧展现较高的同向相关特征,中国宏观经济复苏势头逐步显现。但同时,消费增速依然低迷,较高的投资增速主要是2020年的低基数效应导致的,经济复苏仍存在一定压力。如图1-1所示。

img

图1-1 2021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其中,1—2月统计数据未披露,故图中部分数据存在缺失。

四、企稳政策显效,CPI与PPI剪刀差收窄

(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021年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其自年初以来稳健上涨,达到前11个月的最高水平。从细分商品类别来看,2021年11月交通和通信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6%,领跑其他类商品,成为拉动当月CPI上涨的重要因素;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紧随其后,同比上涨3.0%;其他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均未超过2%,具体包括:食品烟酒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7%)、居住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7%)、医疗保健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6%)、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6%)。

从城乡差异来看,2021年中国城市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速月度变动趋势高度相关,其中年初和年末展现微小差距,年中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速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并于7月达到峰值0.8%(当月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速分别为1.2%、0.4%)。食品烟酒类、交通和通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商品价格变动的城乡差异是导致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速差距在2021年中拉大的主要因素。

从月度环比数据来看,2021年1—11月,CPI环比最大涨幅出现在1月,CPI环比上涨1.0%;环比最大降幅出现在3月,CPI环比下降0.5%,与往年保持一致。CPI在2月和3月受春节假期等季节性因素影响分别呈现超调与回调特征。3月后,全年月度环比数据呈现明显的分化现象,即上半年环比下降、下半年环比上升。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2021年11月,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大幅上升12.9%,环比与上月持平。2021年1—11月,PPI环比最大涨幅出现在10月,上涨2.5%;其余各月均呈现环比上涨趋势。

在PPI的构成中,2021年11月,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7.0%,生活资料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仅同比上涨1.0%。在生产资料中,2021年11月,采掘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0.5%,原料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5.0%,加工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1%。

在各工业部门中,2021年11月,出厂价格指数增速较快(同比增长超过30%)的四个行业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增长88.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同比增长68.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增长5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31.0%);另有三个细分行业呈下降趋势,即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同比下降2.2%),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下降0.3%),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同比下降0.2%)。

img

图1-2 2021年1—11月CPI、PPI月度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2显示,2021年上半年月度PPI同比增速呈现快速上升,年末随着稳价政策的落实和温和回调,全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全年出现两个上升期,2021年1—5月,随着外部国际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释放了国内需求,PPI持续上涨;9—10月,国外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发力,叠加国内供给约束,PPI再次上涨。同期,CPI表现得较为温和,从而进一步拉大剪刀差,但随着年末宏观政策企稳,PPI温和回落,剪刀差收窄。

五、制造业PMI缓慢回升,非制造业PMI持续下滑

2021年11月,随着保供稳价政策的落实,全国电力供应能力持续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0.1,较10月上升0.9,较上年同月下降3.84%,并自9月以来再次超过荣枯分界线。其中,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生产指数分别为53.8、52.9、52.0,成为11月制造业PMI上升的重要推动力;在手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均未超过48,这表明制造业企业对未来市场的变化存在不确定预期,仍处在观望中。

2021年11月,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点状分布特征明显,受限于各地防控政策的实施,餐饮、娱乐等聚集性服务业活动大幅减少,中国非制造业PMI为52.3,较10月小幅下降0.1,较上年同月下降7.27%,同比下降速度自9月以来再次拉大,服务业成为影响非制造业PMI下行的重要因素。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存货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分别为47.5、47.3、45.6、43.9,全年各月几乎均未突破荣枯分界线,而是长期在低位徘徊;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9.1、58.2、52.3,这表明建筑业的投资需求被持续释放。

纵观2021年全年,虽然非制造业PMI在下半年呈现同比下降趋势,但月度平均PMI依然达到52.9,远超过制造业月度50.6的平均水平,这展现了“后疫情”时代较强的复苏能力和对社会性负面冲击的低敏感度。

图1-3为2021年1—11月中国制造业、非制造业PMI的变动情况。

img

图1-3 2021年1—11月中国制造业、非制造业PMI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六、外部供给不足促使我国贸易顺差稳步回升

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出口商品国别(地区)总值表(人民币值)披露,2021年1—11月,我国累计出口额为19.58万亿元,同比增长21.8%;累计进口额为1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2.2%;贸易顺差为3.76万亿元,同比增长17.1%。

图1-4为2021年1—11月我国进出口额月度变化情况。受季节性因素影响,2021年初进口额和出口额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出口额在2月急剧减少,但与上年相比依然保持当月顺差。3月出口恢复上升趋势,但当月进口额回调速度更快,贸易顺差进一步缩减,达到全年谷底。此后,进口额变动逐步平缓,出口额持续稳定回升,贸易顺差逐步拉大。全球范围新冠肺炎疫情的波动并未给我国企业出口海外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反而是外部供给疲软刺激了中国国内出口,使月度贸易顺差逐步拉大。

2021年1—11月,中国内地累计出口额排名前5的目的国家(地区)分别为美国(人民币33629.56亿元)、中国香港(人民币20251.83亿元)、日本(人民币9790.27亿元)、韩国(人民币8756.68亿元)、越南(人民币8138.34亿元)。其中,中国内地对韩国出口同比增速最快,达到24.9%;对中国香港的出口同比增速紧随其后,达到22.2%;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9.2%和8.8%,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对越南的出口同比增速为16.1%,与上年同期相比略有回落。

img

图1-4 2021年1—11月中国进出口额月度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

2021年1—11月,中国大陆累计进口额排名前5的来源国家(地区)分别为中国台湾(人民币14709.91亿元)、韩国(人民币12537.26亿元)、日本(人民币12213.13亿元)、美国(人民币10507.83亿元)、澳大利亚(人民币9953.23亿元)。其中,中国大陆地区从澳大利亚的进口同比增速最快,达到32.9%,扭转了2020年同期的下滑趋势,2021年全年中国大陆地区从澳大利亚的进口额将大概率突破万亿元大关;从美国的进口同比增速紧随其后,达到27.5%,较2020年同期提高近20个百分点;从中国台湾的进口同比增速与2020年相比略有回升,达到17.3%;从韩国、日本的进口同比增速也有较大提升,分别达到14.7%和12.2%。

七、2022年经济形势展望

从全球视角来看,2021年各国普遍以宽松的宏观政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同时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体系的逐渐成熟,世界经济得以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21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期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5.9%。但整体宽松的宏观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酝酿了全球范围的大通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长期影响,全球范围内地区、行业间的要素流动壁垒有所增强,同时国际政治局势有所波动,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的复苏趋势不会出现太大变化,但程度较2021年将有所减弱。

从国内形势来看,在消费方面,受就业形势严峻和偏紧的宏观政策影响,2021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迷。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到“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预计2022年我国将陆续出台消费刺激措施;同时,制造业持续优化升级、疫情防控逐步向好将共同推动中国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

在投资方面,2021年,我国宏观投资产业间分化明显,基建和房地产领域面临极为严格的融资约束,高端制造业的投资规模持续提高,全年投资增速的疲软进一步表明,新兴领域的投资显然没有对传统领域形成充分替代。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蕴含了对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政策的放松,但也强调了宏观政策不能“急转弯”。因此,2022年,我国宏观投资政策将依旧致力于培育新动能,进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关注新基建、低碳、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同时兼顾传统行业的“软着陆”。

在价格方面,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波动和碳中和的影响,2021年全球范围的供给约束推升了大宗商品价格,PPI被快速推高。2022年,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部分供给约束将得以释放;全球宏观政策的收紧预期、中下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趋势将共同压降大宗商品价格。因此,预期2022年PPI将有所回落。基于PPI的传导和疫情缓解后拉动服务消费的影响,预期2022年CPI将小幅回升。

总的来说,一方面,2021年中国经济强势复苏,但人口老龄化趋势持续加强、外部需求大概率放缓,使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缓解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全行业消费复苏,叠加灵活的财政政策,将带动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因此,预计2022年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将持续推进,经济增速将维持在5%~6%的小幅波动。 ID+py/sDD+wb7XGBTTYpBcI9tbLhq+En4mGLJkhMp/n4ZA3TZdghkO+K2vO2yMx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