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Delta)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用希腊字母Δ(Delta)代指尼罗河口的三角形平原,此后Delta一词便用以表示河口的冲击地貌
。19世纪末,Delta一词伴随西方地理学知识传入中国。今天我们讲的长三角实际上只是一个简称,全称应该叫作“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映入人们的眼帘最早能够追溯到的是1862—1865年,英国人查理·戈登(Charles Gorge Gordon)率领洋枪队以及一批英国工兵在镇压太平军的途中,第一次测绘了长江下游北至镇江、南至杭州的这一三角形区域,并于1865 年在伦敦出版了题为“
Military Plan of the Country Around Shanghai
”的地图,该图成为西方人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所依据的最早的实测地图。根据该图,《北华捷报》前主笔马诗门(Samuel Mossman, 1877)撰写了《中国的长江三角洲》(
Delta of the Yangtsze River in China
)一文并发表在《地理杂志》(
The Geographical Magazine
)上,该文可能是至今所见西方最早有关长江三角洲的地理学论述
。
1917年,中国近代地质学先驱丁文江前往苏浙皖三省调查长江下游地质情况,并于 1919 年以英文形式发表了题为“
Report on the Geology of the Yangtze Valley below Wuhu
”(《芜湖以下扬子江流域地质报告》)的文章,第一次系统阐释了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机制。自此,Yangtze Delta的用法虽逐渐固定下来,但地理教科书及报章杂志中出现了“扬子江三角洲”“大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不同译法。1935年,《各学校地理课程标准改正文》刊登,要求将师范地理教材标准中的“大江三角洲”改为“长江三角洲”,此后“长江三角洲”的表述遂逐渐固定
。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我们不仅要知道长江三角洲概念的由来,还要看到它背后经济发展的逻辑。唐代以来,江南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明清时期这里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封建王朝时期的顶峰,形成了以大运河为纽带,以苏州、杭州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历史上长江三角洲所在的“江南”是一张名片、一个符号,是一种向往、一种实现:满足了各个时代人民对所有美好生活的向往,代表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所有憧憬,以及为此实现的努力付出与制度安排。
从历史的维度来追溯,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为“六朝古都”,以南京为中心,带动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还未真正形成的江南地区进入了“长江时代”。隋唐时期,扬州因京杭大运河的贯通而成为商品贸易、人口往来的集聚地,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长江三角洲所在的江南地区进入了“运河时代”。南宋定都临安,杭州成为当时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此流传,很多国外传教士、文人学者到访杭州,真正形成中的江南地区进入了“钱塘江时代”。明清时期兴起了新时代的“江南时期”,即进入了“太湖时代”,主要是依托太湖流域,苏州成为长江三角洲所在的江南地区的中心。1840年后,上海开埠,中国五口通商,上海的优势与龙头带动作用得到了极大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中国进入了“海洋时代”,上海与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内与对外开放的门户窗口。
可以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约从东晋到今天,至少经历了“江、河、江、湖、海”五个时代,随着这五个时代的变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重心不断地转移,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至少有南京、扬州、杭州、苏州与上海这五个城市先后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成为“首位城市”,并分别形成了在当时相对完整的城镇体系,带动了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村镇体系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星罗棋布,江南市镇大多位于交通便利之地,地处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商业活动与周边农村联系紧密,宜居宜业。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水相关的概念非常多,水网密布,河浜纵横,交通往来有舟楫之便,素称水乡。明清时期,区域内交通以内河航运为主,主要水系为南北向的大运河与东西向的长江航道,而支线则包括太湖水系内吴淞江、黄浦江、蒲汇塘等以及南部的钱塘江。由此方便了人类的居住,丰富了生产和生活,也加强了区域的联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镇,也有很多历史名人与文化积累。也是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带来了商业资本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人口集聚、商品和资本的流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政府引导下的“区域一体化”也起步较早,例如,为促进长三角地区汽车互通,苏浙皖三省于1932年成立了“苏、浙、皖三省道路专门委员会”,掌管三省道路干线的拟定、审核、实施与指导等工作。
从历史维度看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江南为代表的历史的传承,包括财富的传承、文化的传承、商业意识的传承、从商精神的传承、商业文明的巅峰都是在长江三角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长江三角洲地区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追求一直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