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多发性创伤

第一节 多发性创伤的定义

多发性创伤有时简称为多发伤。对于多发性创伤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并无明确的标准,说法不一。Macik认为,多发伤是人体多个脏器和部位损伤的复合。Hartel把两个以上脏器或脏器系统受损害称为多发性创伤。也有人认为多发性损伤是指头部、四肢和躯干以及不同体腔两种以上脏器的损伤。这种损伤的临床特点是伤后机体反应强烈,多合并休克和代谢紊乱,伤员不但多处受伤,且常常表面损伤不明显,而内脏损伤很严重,伤情变化迅速而突然,死亡率高。因此,在确定诊断及抢救的同时,应分清主次,准确发现重要损伤部位并及时抢救。多发性创伤是一种对全身状态影响较大、病理生理变化较严重、危及生命的损伤,早期多因休克、大出血、呼吸障碍等而死亡。后期也可发生心肺功能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衰竭综合征、重症感染和脓毒症休克等严重的并发症。因为多发性创伤不等于某几种单伤的相加,因此有人将多发性创伤称为外伤综合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多发性创伤看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征。

也有学者认为多发性创伤是指在同一创伤因素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严重损伤,即便这些创伤单独存在,也属于较严重的创伤。这一定义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多发伤的临床情况,但对“严重损伤”的界定仍有些不清楚。一般认为,严重程度则视ISS值而定,凡ISS>16者定为严重多发伤。如此,既有解剖部位的规定,又有严重程度的量化标准。至于单一解剖部位的多处损伤则不应使用“多发伤”一词,必须冠以解剖部位命名,如“腹部多脏器伤”“多发骨关节损伤”等。一些学者列举了多发性创伤的几种具体情况:a.头颅伤:颅骨骨折,伴有昏迷的颅内血肿、脑挫伤、颌面部骨折。b.颈部伤:颈部外伤伴有大血管损伤、血肿、颈椎损伤。c.胸部外伤: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肺挫伤,纵隔、心脏、大血管、气道破裂。d.腹内脏器损伤:腹腔内出血、内脏损伤、腹膜后大血肿。e.泌尿生殖系统损伤:肾破裂、膀胱破裂、子宫破裂、尿道断裂、阴道断裂。f.骨盆骨折,脊椎骨折、脱位,或多发脊椎骨折。g.上肢、肩胛骨、长骨干骨折。h.下肢长管状骨干骨折。i.四肢广泛皮肤撕脱伤。而单纯的脊椎压缩性骨折、轻度软组织伤、手足骨折等对机体影响不大,不归入多发性创伤范围。

还有学者提出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概念和诊断标准。严重多发性创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作用下,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受到严重损伤,即使这些创伤单独存在,也属于严重创伤,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a.两个以上解剖部位同时或相继发生创伤。b.各个创伤即使单独存在,也不能被视为轻微创伤,而是具有一定临床重要性的较严重创伤,也即单个创伤就可能对生命构成威胁或导致残疾。c.各个创伤均为同一致伤因素所造成。这其实还是多发性创伤的概念。其诊断标准除上述3条外,尚有以下两条:a.软组织创伤,广泛性软组织损伤伴大出血或挤压综合征。b.肢体血管创伤,肢体血管主干的开放性损伤。凡具备上述两条或两条以上者即可诊断为严重多发性创伤。

多发性创伤应与复合伤相区别,复合伤虽也可伤及各个部位和脏器,但系两种以上致伤因素作用的结果。多发性创伤尚应与多处伤相区别,后者是指在同一解剖部位或脏器有两处以上损伤,例如小肠多处损伤或同一肢体多处骨折等。

多发性创伤的特点
(一)失血性休克发生率高

多发伤,特别是严重伤情状况复杂、损伤组织器官范围大,失血量大,休克发生率不低于50%。导致休克的原因绝大多数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有时可能合并由纵隔损伤、心脏压塞、心肌挫伤所致的心源性休克,或由于高位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休克。

(二)早期低氧血症发生率高

所有多发伤伤员都存在缺氧,严重多发伤早期低氧血症发生率可高达90%,特别是合并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者。所致低氧血症的原因包括气道压迫、胸部创伤,或因头伤而通气不足,或低血容量等导致组织缺血缺氧等。其中以隐藏性低氧血症更为凶险,其缺氧的症状体征不明显,有时仅表现为烦躁不安,如果不注意低氧血症的纠正,而给予强止痛药,伤员很可能发生呼吸骤停。

(三)感染发生率高

多发伤伤情复杂,病理生理变化严重,机体抵抗力急剧低下,往往同时伴有休克,多发伤后期感染发生率高达10%~22%。主要原因包括机体防御能力下降严重,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坏死和早期伤口处理不当以及监测和治疗时各种管道的应用等。严重感染造成的死亡占伤员后期死亡总数的78%以上。

(四)伤死率高

多发伤涉及多部位、多脏器损伤,损伤范围广,伤情重,创伤反应强烈而持久,而且多发伤失血多,体液丢失多,休克发生率高,进而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进一步加重,甚至早期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早期伤死率较高。损伤涉及的部位或脏器越多,伤死率越高。统计发现,涉及2个部位的多发伤,伤死率为49.3%;而涉及3~5个部位的多发伤,伤死率则高达60.4%、68.3%和71.4%。另外,如果合并脑、肝脏和大血管等重要脏器损伤者伤死率更高,有文献报道,合并严重颅脑损伤的多发伤的伤死率高达62.5%。

严重创伤发生率居高不下,创伤已占到40岁以下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多发伤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创伤,是致死、致残和脏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临床救治面临在黄金时间内确定性止血、骨折固定、血肿清除等原发性损伤救治的严峻挑战,随后更需要积极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凝血功能紊乱(Coagulation Disorders)、脓毒症(Sepsis)等严重并发症,后期需要做多次计划性手术、康复治疗等。多发伤绝非伤情简单的叠加,更是对全身多系统产生深远影响的严重创伤,需要多学科参与,常常分阶段处理,已日益为医学界重视。

(五)漏诊率高

多发伤由于创伤部位在多数情况下是闭合伤与开放伤同时存在,明显外伤与隐蔽性外伤同时存在,多部位、多系统的创伤同时存在,再加上大多数伤员不能诉说伤情,若接诊医生缺乏多发伤诊断的经验,易于发生漏诊。Chan报告387例多发伤,早期误诊率为12%,国内也有文献报道多发性创伤漏诊率为11.2%,最常见漏诊部位为胸、腹、腹膜后大出血及肠道损伤。

漏诊的原因有以下几条:a.未能按多发伤抢救常规进行重点检査。b.未能正确应用X线进行检査。c.收入专科病房后未能进一步做系统检查,主要原因是有些医生长期从事专科工作,在处理多发伤时,易于专注于其专科范围内的创伤,而忽略了其他部位的创伤。d.有些闭合伤或内脏损伤在伤后早期缺乏明显的症状,如果缺乏警惕性,容易漏诊。e.满足于诊断一些表面或易于发现的伤情,而未能继续去发现、诊断隐蔽的或深在部位的、甚至是更严重的创伤。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有时虽未漏诊,但仅注意到创伤局部而未注意到局部创伤可能造成的全身并发症,常可由于全身并发症处理不当而最终导致死亡。

第二节 创伤骨科急症的急救与评估

一、院前伤情快速评估

医院前创伤严重度评分指医护人员对伤员从受伤现场到入院前进行伤情严重度判断的方法,采用评分多少加以评定,根据分值进行现场分类。目的是为了在实施现场和院前急救时,使不同伤情的伤员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转送到适当的医院得到妥善的救治。

1.创伤指数: 创伤指数是以伤员的生命体征为基础的创伤严重度评分法,根据受伤部位、损伤类型、循环、呼吸和意识5项指标计分(表1-1)。每一项指标的异常程度分别计为1分、3分、5分、6分,最后5项相加得出总分。轻伤或中度伤:总分≤9分;重度伤:总分10~16分;极重伤:总分≥17分。急救人员应将TI≥10分的伤员送创伤中心或大医院进一步救治。

表1-1 创伤指数分值表

2.类选对照表: 在现场能迅速、简单、准确地将有生命危险的重伤员区别出来迅速转运,是不用计分的类选法,主要适用于大批量伤员的现场急救。包括7项指标,凡具有下列之一者属首批转运对象:a.收缩压<90mmHg,脉搏>120次/min,呼吸>30次/min或<12次/min。b.头、颈、胸、腹或腹股沟穿透伤。c.意识丧失或意识水平很低。d.腕关节或踝关节以上的创伤性截肢。e.连枷胸。f.有2处或2处以上的长骨骨折。g.自4.6m以上高处坠落。由于伤后短时间内症状体征表现不明显,重伤员有可能漏选。

3.医院前指数: 根据收缩压、脉搏、呼吸和意识等4项生理指标。每项以0~5分计算,若有胸腹穿透伤则在总分内另加4分(表1-2)。轻伤:0~3分;重伤:4~20分。该法使用方便但敏感性较差。

表1-2 院前指数分值表

4.CRAMS法(五功能评分法): 包括循环(Circulation)、呼吸(Respiration)、腹部(Abdomen)、运动(Motor)及语言(Speech)5方面功能。每项按正常、轻度和重度分别计分为2分、1分、0分(表1-3)。轻伤:总分10~9分;重伤:总分8~7分;极重伤:总分≤8分为转运标准。

表1-3 CRAMS评分法

5.创伤计分: 1981年Champion等报道了创伤记分作为现场分拣方法,创伤计分法实际上是创伤指数法的改良,该方法可较好地预测钝性伤和穿透伤的生存结局。根据收缩压、呼吸次数、呼吸幅度、毛细血管充盈和Glascow昏迷分级评定,5项分值相加总分为1~15分,分值愈小,伤情愈重(表1-4)。TS总分≤12分为重伤,需送往创伤中心或大医院救治。

表1-4 创伤计分法

6.改良创伤计分法: 1989年Champion等重新评估了创伤计分法,并建立了改良创伤计分法。创伤计分法中毛细血管充盈及呼吸幅度两项指标现场观察时很难确认,尤其在夜间不易识别,废除此两项指标而成为改良创伤计分法。分值范围为0~12分,分值越低表示损伤越严重。其广泛使用于院前现场分拣与资料收集。凡伤员,GCS<13分,收缩压<90mmHg,呼吸>29次/min或<10次/min,具备1项者,即须送往医院抢救。医院内评价损伤严重度时,改良创伤计分法的标准做了修改(表1-5)。RTS更能反映颅脑伤的严重度,以及生理功能紊乱。首先取得GCS分值、收缩压和呼吸频率,然后对照(表1-5)查得积分值,代入公式得出分值。

表1-5 修正创伤计分法

计算公式:RTS=0.9368XGCSev+0.7326XsBPcv+0.2908XRRCV

二、院内伤情评估

(一)迅速伤情评估

评估包括观察、判断、评估、准备、初诊这5个方面。

1.观察: 神志、面色、呼吸、血压、脉搏、体位、出血、伤肢姿态及有无大小便失禁、衣服有无撕裂、有无血迹和(或)呕吐物污染的程度等进行观察。

2.判断: 按照“由外到里、从上至下、骨骼脏器、血管神经”的原则进行准确判断。首先判断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出血及休克。

3.评估: 对头、胸、腹、四肢、血管等重要器官和脏器进行检査,根据伤情对耳、鼻、口、直肠、阴道等进行进一步检査。根据伤情确定采取X线、B超、CT等辅助检査,以进一步确诊。

(1)脑创伤:依据意识水平、瞳孔反射及肢体运动障碍确定是否进行CT检查、注意颅脑外伤、颌面外伤、颈椎骨折或脱位,气管插管颈部不能过伸。

(2)胸部创伤:肺挫伤、血气胸、连枷胸等明显体征,常伴反常呼吸运动及胸壁塌陷,物理学诊断加X线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有张力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出现反常呼吸、纵隔摆动时要快速处理,胸骨骨折、连枷胸、左侧前胸第4~5肋骨骨折,有胸前区剧痛和心悸、颈静脉怒张心包填塞时,要考虑心脏挫伤,立即给予B超或心包穿刺明确诊断。

(3)腹部创伤:颅脑损伤、昏迷、休克、下胸部或腰背部刀刺伤或钝挫伤时根据伤情采取腹腔穿刺或腹部X线、腹腔B超、CT扫描等辅助检查。

(4)泌尿系统创伤:肾损伤、尿道损伤、骨盆骨折合并膀胱破裂时根据伤情采取B超、X线、CT扫描、尿路造影等辅助检查,膀胱破裂多有下腹部压痛及腹膜刺激症状,给予导尿后,行尿道造影即可明确诊断,不能以血尿多少来判断严重程度。

(5)四肢创伤:股骨踝上骨折、膝关节脱位、胫骨上端粉碎性骨折要注意血管伤和神经伤。

4.准备: 评估完成后快速开出检查单:①术前准备检查:查血型和交叉配血、凝血系统全套、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感染4项〔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心电图、X线片、生化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等。②诊断性检查:B超、X线片、CT、磁共振、胸穿、腹穿等。

5.初诊: 依据病史、体征做出初步诊断。

(二)快速完成确诊

(1)各项结果回报后综合分析确定诊断,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主要诊断。

(2)确定诊断后再评估,在确定主要诊断的基础上,对患者病情及危重程度进行再次评估。

(3)注意继发性损伤以及深部隐蔽性损伤,不要被浅部明显的出血、骨折等一叶障目,要注意胸腹部、后腹膜、纵隔等处的隐蔽性损伤或者继发性损伤,避免漏诊,延误病情。

(4)注意出血性休克和其他应激反应的动态表现,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注意隐性大出血,胸部挤压伤所致迟发性血气胸、肠系膜动脉出血、膈肌小动脉出血,以及车祸所致闭合性腹部钝挫伤、腹膜后隐性大出血、躯干软组织损伤合并邻近内脏破裂。

(6)尽可能缩短诊断和伤情评估时间,在不耽误必要抢救的前提下,快速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要求诊断方法简便,尽量少搬动伤员,注意腹膜后内脏的损伤。

三、急救程序

创伤小组启动

任何患者,只要符合“转运至创伤中心标准”,同时满足下述任何一项标准,即应启动创伤小组:a.收缩压<90mmHg。b.HR>120次/min。c.呼吸频率>29次/min或<10次/min。d.对疼痛刺激无反应(除外生命体征正常的单发头部创伤患者)。e.年龄> 70岁(不含平面跌倒)。f.胸腹部。g.前胸穿透伤。h.孕妇伴有大于24周活胎者。i.急诊医生判断需要启动。生命体征符合上述标准的小儿创伤患者(8岁以下)需立即向急诊科副高级以上职称医生或高年资主治医生报告,结合病情分析决定是否需启动创伤小组。

1.启动: 当符合启动标准的患者到达急诊科之前,或未达到启动标准但院前科医生认为需要请创伤小组成员评估时,由急诊科启动创伤小组;一旦启动,当班所有创伤小组成员将立即赶赴抢救复苏室。

2.医疗主任: 创伤值班组长应该是创伤外科高级职称医生,当其无法立即到来时,可由急诊科的高级职称医生担任。

3.团队协作: 当患者到达复苏室时,转运担架应该放在复苏医生的急诊床一侧,听该医生指令,数到3时创伤小组和救护人员一起将患者转移到急救抢救床上。由助理移除患者的衣物并获取患者生命体征,同时,在创伤值班组长指挥下,复苏医生开始进行初次评估,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和静脉通路;如有指征,快速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高年资创伤医生确认初次评估已完成,并且以上的复苏措施已经完成,即可进行二次评估;如患者仍不稳定,以上所有复苏措施都应该继续进行。

4.进一步救治: 高年资创伤医生将与创伤值班组长和复苏医生共同协商来制订明确的评估计划。诊断性腹腔穿刺术、环甲膜切开术和复苏性开胸术应该是由创伤外科医生执行。中心静脉置管、胸腔闭式引流置管和气管内插管可在创伤值班组长的指导下,由急诊科住院医生完成。

如果患者不需要住进创伤外科病房,高年资创伤外科医生应当明确病情,确定诊断,交由急诊科主治医生安排适当处理。如果患者需要到创伤外科住院治疗,同时也需要其他专科会诊时,创伤值班组长、高年资创伤外科医生与急诊科高年资医生商议。如果多名危重患者同时到达急诊科或在急诊科同时出现,创伤值班组长将协调其他科专家进行会诊,创伤值班组长、高年资创伤外科医生及复苏医生意见一致后,这种会诊可以在急诊科或创伤观察室举行。

如果多名危重患者同时到达急诊科或在急诊科同时出现,创伤值班组长将会根据情况将额外的急诊科医生、创伤外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组成亚组。必要时请求在院内非值班创伤外科团队或休息的团队成员协助抢救,包括其他主任、副主任医师和其他待命的创伤外科医生。

四、特殊并发症

(一)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的症状和体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此病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

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 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 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 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律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3)患处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4)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但应特别注意,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即前臂8.66kPa(65mmHg)、小腿7.33kPa(55mmHg),就能使供给肌血运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患者的收缩血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此时,远侧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已发生缺血,所以肢体远侧动脉搏动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协助诊断。

以上症状和体征并非固定不变。若不及时处理,缺血将继续加重,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和坏疽,症状和体征也将随之改变。缺血性肌挛缩的5个主要临床表现,可记成5个“P”字:

(1)由疼痛(Pain)转为无痛。

(2)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

(3)感觉异常(Paresthesia)。

(4)麻痹(Paralysis)。

(5)无脉(Pulselessness)。

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的唯一有效方法。切不可等到出现5“P”体征后才行切开减压术,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缺血性肌挛缩。切开的皮肤一般多因张力过大而不能缝合。可用凡士林纱布松松填塞,外用无菌敷料包好,待消肿后行延期缝合,或应用游离皮片移植闭合伤口。切不可勉强缝合皮肤,失去切开减压的作用。局部切开减压后,血循环获得改善,大量坏死组织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应积极防治失水、酸中毒、高血钾症、肾衰竭、心律不齐、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必要时还得行截肢术以抢救生命。

(二)脂肪栓塞综合征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指骨盆或长骨骨折后24~48h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和瘀点。很少发生于上肢骨折患者,儿童发生率仅为成人的1%。随着对于骨折积极的手术治疗,其发生率有大幅度下降。但FES仍然是创伤骨折后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由于脂肪栓子进入血流阻塞小血管,尤其是阻塞肺内毛细血管,使其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由于脂肪栓子归属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脂肪栓塞综合征临床表现差异很大,Sevitt将其分为3种类型,即暴发型、完全型(典型症状群)和不完全型(部分症状群,亚临床型)。不完全型按病变部位又可分纯肺型、纯脑型、兼有肺型和脑型两种症状者,其中以纯脑型最少见。

1.皮下出血: 可在伤后2~3d发生,双肩前部、锁骨上部、前胸部、腹部等皮肤松弛部位出现,也可见于结膜或眼底,伤后1~2d可成批出现,迅速消失,可反复发生。因此,对骨折患者入院数天内应注意检查。

2.呼吸系统症状: 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经常有血性),但湿性啰音不是特有症状。典型肺部X线可见全肺出现“暴风雪”状阴影,并常有右心负荷量增加的影像。但这种阴影不一定都能发现,而且如无继发感染,可以很快消失。因此,对可疑病例,可用轻便X线机反复检查。

3.神经系统症状: 主要表现为头痛、不安、失眠、兴奋、谵妄、错乱、昏睡、昏迷、痉挛、尿失禁等症状。虽很少出现局灶性症状,但偶尔可有斜视、瞳孔不等大及尿崩症等。因此,当有些骨折病例出现难以解释的神经系统症状时,应怀疑脂肪栓塞。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能溶解脂肪栓子解除脂栓的药物。对有脂栓征患者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均为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旨在防止脂栓的进一步加重,纠正脂栓征的缺氧和酸中毒,防止和减轻重要器官的功能损害,促进受累器官的功能恢复。脂栓征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得当,可以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

(1)纠正休克:休克可诱发和加重脂栓征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尽早纠正。在休克没有完全纠正之前,应妥善固定骨折的伤肢,切忌进行骨折的整复。否则不但会加重休克,而且将诱发或加重脂栓征的发生。在输液和输血的质和量上,须时刻注意避免引起肺水肿的发生,应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早期达到出入时的平衡。

(2)呼吸支持:轻症者有自然痊愈倾向,而肺部病变明显的患者,经适当呼吸支持,绝大多数可自愈。因此,呼吸支持是基本的治疗措施。一般轻症者,可以鼻管或面罩给氧,使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70~80mmHg(9.3~10.6kPa)以上即可。创伤后3~5d内应定时进行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对重症患者,应迅速建立通畅的气道,短期呼吸支持者可先行气管内插管,长期者应做气管切开。一般供氧措施若不能纠正低氧血症状态,应做呼吸机辅助呼吸。

(3)减轻脑损害:由于脑细胞对缺氧最敏感,因此脑功能的保护十分重要。对有因脑缺氧而昏迷的患者,应做头部降温,最好用冰袋或冰帽,高热患者尤应如此。头部降温可以大大降低脑组织的新陈代谢,从而相应减轻脑缺氧状态和脑细胞损害。脱水有利于减轻脑水肿,改善颅内高压状态和脑部的血液循环。有条件的患者可用高压氧治疗。

(4)抗脂栓的药物治疗:

①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有助于疏通微循环,还可预防和减轻严重脂栓征所并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但对伴有心衰和肺水肿的患者,应慎用。

②肾上腺皮质激素:效果较好,有减轻或消除游离脂肪酸对呼吸膜的毒性作用,从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肺间质水肿,稳定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并减轻脑水肿。用量宜大,如氢化可的松,用2~3d,停用后副作用很小。

③抑肽酶:其主要作用可降低骨折创伤后一过性高脂血症,防止脂栓对毛细血管的毒性作用;抑制骨折血肿激肽释放和组织蛋白分解,减慢脂滴进入血流速度;可以对抗血管内高凝和纤溶活动。

④白蛋白:由于其和游离脂肪酸结合,使后者毒性作用大大降低,故对肺脂栓有治疗作用。

(三)深静脉血栓形成

1.高危因素: 任何可以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如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是极高危因素,其他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和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

2.预防措施:

(1)术前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的宣教工作,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及下床活动等。

(2)应联合使用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在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情况下可先使用物理预防方法,但当出血风险降低时,仍应联合两种方法。

(3)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等的患者,在院间推荐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院后推荐口服利伐沙班。

(4)麻醉中涉及椎管的操作包括术后硬膜外镇痛后导管的拔除,应在拔管8h后应用抗凝药物。

(5)以下情况应酌情行静脉超声、D-二聚体及肺动脉CTA等检查并请血管外科会诊,既往有血栓病史,下肢明显肿胀,或近期有呼吸困难、咯血、晕厥病史,术后出现下肢肿胀伴疼痛,术后胸闷、咯血、低氧血症等。

(6)应用抗凝药的患者应定期复查凝血指标,注意观察有无远离切口皮肤瘀斑形成等。

(安文莹) znqiMYM6YmNOWXvqCVgkDpEpiGSo+BBcwL8cePP3Jjgachv9FGaPv8QuFcz37w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