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略

山水景观规划不仅是一个综合开放的方法,更成为实现追求人居环境的本土性、宜居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为寻求我国城市景观建设的正确道路,探索创造出多种类型城市的山水景观规划方法,一方面,既要继承中国传统优秀的山水城市营造理念,将城市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还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将当今城市生态学、城市美学、城市景观学等多学科的内容融入进来。因此,大量关于山水景观规划的研究及规划实践有待开展。

1.3.1 国内相关研究概略

我国景观规划发展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在1990年提出“山水城市”概念,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就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理论研究方面。

我国在山水景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山水城市理论架构、传统文化、城市美学、城市空间结构等方方面面,为我国山水城市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①山水城市理论架构。 《城市学与山水城市》 [4] 主要介绍钱学森和其他学者对于城市学和山水城市理论的论述和研究成果,对山水城市理论建构与建设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历史价值。朱观海 [5] 最早提出了环境、形态和景观是构成山水城市整体风貌的三要素,创造典型个性城市的途径是在城市建设中的对城市风貌进行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宋启林 [6] 对山水城市理论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山水城市五层次的发展论,分别是居住小区作为基层一级组成,城市园林与森林的结合,城区和近郊区有山皆绿、无水不清、以水系为纽带的连片城市密集地带的区域,大江河流域内的各城市和乡村的协同治理。

②传统文化与山水景观。 《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 [7] 主要探讨了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的关系,列举了19个不同类型城市的实例,研究了我国古代城市的山水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王铎等 [8,9] 从历史文化的宏观角度阐述了山水资源是自然的最高理性代表,深入论述了山水城市是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的理论,指出山水城市理论对中国城市化的直接指导意义。万艳华 [10] 论述了我国古代山水美学观念的缘起、古代山水美学观念与风水理论和城市营建的内在联系,指出风水理念指导下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的建设实践,最后对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思想进行总结。黄海平 [11] 通过研究“风水学”中的山水形胜,创新性地提出城市形胜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以醴陵为例指出城市形胜对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利用和改造城市形胜和自然地形指导城市景观规划。吴人韦等 [12] 论述了山水城市理念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意义,提出如何融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构建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模式。

③案例城市研究。 魏清泉 [13] 为广州提出从理性与感性两个操作层面构建山水城市,认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寻求的是与自然生态因素和谐共生的平衡点,指出未来的广州应该是山水文化与山水形体相结合的信息城。周秀云 [14] 提出如何在诸暨市的城市建设中对山水资源进行保护与利用,方法包括确定山水资源利用范围和目标,完善植被以发挥山水资源的生态作用,糅合文化来增加山水资源的意蕴内涵。王竹等 [15] 通过余姚市某公园及其周边地块概念性规划设计的实践,提出对江南山水城市空间形态特色进行创造的思路和方法,认为先要把握当前人居环境发展趋势,后是对基地山水空间特色进行考察与调研分析,最后规划落实到空间形态设计中。

(2)实践运用方面。

近年来关于山水城市景观规划方法的理论研究,深化了山水城市基本理念,为山水城市景观的具体营建打开了思路,并集中对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形态营造、生境网络规划、绿地系统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运用。

①城市设计。 这方面的研究多从城市的空间格局、景观系统、竖向轮廓、开放空间、建筑形态等方面讨论。邢卓 [16] 针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规划问题,重点探讨了如何结合自然山水进行总体层面的城市设计。张弓 [17] 在概括山水的自然、文化、美学三方面属性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的案例研究考量了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山水限定因素。贾洪颖 [18] 通过对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风貌的研究,提出了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和基本思路及方法。胡洁等 [19] 比较了山水城市理念与当前国际流行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策略,并以旅顺临港新城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作为实例进行论证。

②城市空间形态营造。 关于城市空间形态营造,众多研究是从城市的景观风貌、山水格局、用地布局等方面开展起来的。李旭 [20] 基于传统的山水文化和山水城市理念,以山水城市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为主要研究内容,同时结合重庆、江津、内江几地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了详细论述。吕泱 [21] 以粤北中心城市韶关为例,探寻自古以来山水城市风貌与景观之间潜存的线索,并将之用于启发当代山水城市风貌与景观的建构。孙倩 [22] 总结了山水城市的基本营造策略,并将之应用于泰安城市的空间营造之上,提出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营造策略。

③生境网络规划。 目前,我国关于生境网络规划方面的实践,以某一城市为例进行的还比较少,多是基于生态网络相关理念进行的与绿地系统相关的规划实践。吉姆等 [23] 针对中国城市比较紧凑的城市形态,在“大都市—城市—社区”三个尺度上将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南京市综合的绿地系统规划。王海珍等 [24] 应用网络分析法为厦门岛设计了由生态节点和生态廊道组成的多种生态网络预案,并通过廊道结构和网络结构分析对其进行评价。此外,还有研究利用生境网络的理念,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其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相关应用。孔繁花等 [25] 以济南为例,基于GIS技术,探讨了具体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与评价;潘延宾等 [26] 以武汉为例,提出了构想鸟类栖息保护地和候鸟迁徙通道的构想。通过对案例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对生境网络的研究与实践均较少,理论上更集中于单一物种(鸟类)的生境和迁徙廊道建设方面。

④绿地系统建设。 山水城市的景观规划必然会与城市绿地系统衔接,有的会包含在以上两个角度内研究,有的则被单独提取出来讨论。李高洋 [27] 重点研究在山水城市理念下如何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将具体思路运用在武汉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中。李润楠 [28] 则是基于山水城市构建的理念和原则,分析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承德的实例分析,提出相应的山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建议。

⑤此外,国内众多城市开展了城市山水景观规划的工程项目。 如武汉明确了“显山露水”的整治重点,以点、线、面的方式组合城市山水景观结构,强调对山水边际线、景观视廊的保护。广州则提出实施以“一湖两江三园四山五城”为重点的规划建设工程。昆明也提出建成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环境清洁优美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福州拆掉了包围山头、河流、湖泊的建筑,还城市山水本色。镇江依靠天造地设的山水资源,提出“山水花园城市”的建设方向。肇庆则是立足区域整体格局,整合大范围内的山水环境,通过点、线、面、体多元景观组合构筑山水体系,并且保护和建构了立体的视廊景观系统。赣州通过结合自然山水和人文因素来体现城市之美,并且加强了景观要素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有机结合 [29]

1.3.2 国外相关研究概略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很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然而,城市快速发展和无限扩张也引发了“城市病”的产生,城市人口暴长、城市设施短缺、城市交通瘫痪、流行性疾病出现、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等现象普遍,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针对出现的城市难题,国外许多相关专业学者相继提出解决办法,其中与中国山水景观规划相对应的主要是基于景观设计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规划思想、生态景观学和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研究。

(1)景观规划与自然相结合的萌芽。

19世纪50年代,景观设计结合自然最早体现在国家开始建设公园和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是设计师为了解决当时城市问题而进行的努力与探索。

安德鲁·杰克逊·唐宁 [30] 经历过城镇人口剧增的年代,最早在美国提议建立公园。1850年,负责规划并指导了华盛顿特区公共场地的改善项目,成为“美国公园之父”,唐宁后来的公园建设的实践及思想对美国景观设计理论的产生有着重大影响。

在唐宁的倡导下,1857年开始,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 [31] 与卡尔弗特·沃克斯受纽约市委托,负责中央公园的规划设计,后来又做了很多设计典范,其中包括一些大型风景保护区、城市公园和“公园道”(一种具有不同交通方式的宽阔的城市绿道),并利用这些“公园道”将一些公园和水滨绿地联系起来,进一步发挥城市公共绿地的优点,是绿地系统规划的萌芽。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提出“带形城市”(Linear City),目的是为了生活其中的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1898年,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出版《明日的田园城市》,详细论述了建设“田园城市”的规划方案和建设途径,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城市相结合。他分别于1903年和1920年在伦敦的莱契沃斯和韦林亲身实践,建立起田园城市,对后来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实践起到借鉴作用。

(2)景观规划与自然相结合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麦克哈格于1967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 ),从人为空间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建造与人协调共生的生态系统,进而提出一套生态规划的方法和技术。本书所体现的思想性同时启迪了现代景观规划的生态思想,他曾说:“我们要把人和世界结合起来观察和判断。愿人们以此为真理。让我们放弃那种简单化的分割考察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而给予应有的统一。愿人们放弃已经形成的自我毁灭的工作生活习惯,而将人和自然潜在的和谐表现出来。” [32] 麦克哈格的愿望也成为现代景观规划师对自己工作的目标。

(3)景观规划与自然相结合的发展。

继麦克哈格等人提出设计结合自然之后,20世纪70—80年代,人们开始深入思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于是,生态学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景观规划设计中。

1978年,景观建筑师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 [33] 的《大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手册》( Earthscap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出版,主要介绍了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先进的规划技术,全面阐述了生态决定要素分析、城市更新、城市环境保护等方法途径,从而把景观研究推向了“研究人类生存空间与视觉总体的高度”,该书对我国解决环境问题、完善景观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世界保护战略》(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原则,认为“发展和保护对于我们的生态以及履行我们作为后代所享用自然资源的代管人的责任来讲是同等重要的”,将这一原则应用到约翰·蒂尔曼·莱尔的《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设计》( Regenerative Desig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提出了再生设计理论,指出如何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

1986年,理查德·T.T.福尔曼和米切尔·高德伦合著《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一书,将景观生态学从生态学科中分离出来,为当时景观规划提供指导。

(4)景观规划与自然相结合的成熟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今,城市可持续发展及21世纪议程成为城市科学的重点,对城市景观问题的研究从表象的空间结构扩展到包含景观生态及景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4] H6FNC6kRMnM0zuayYdSISYNykGwMRu6UN2kyIcC4BB/YEBIAE9LcBwaqEgVd+m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