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山水景观规划的背景

(1)中国城市山水资源的复杂多样性和敏感性。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从中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晰地看出:我国山川纵横,总体地势分为三大阶梯,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地貌的复杂多样性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城市的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的多样性。

山水资源与我国城市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有数据显示,我国山地地区的县级行政区数占全国的2/3,人口和耕地分别占1/3与2/5,粮食占1/3,山地同样还是我国各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等 [3] ,明晰城市的山水格局对于我国城市的发展更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大面积的山水资源系统往往具有较高的生态敏感性,它们对周边环境(自然和人类活动)抗干扰能力较强。因此,注重对城市山水资源的保护,优化城市山水格局,有利于提高整体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敏感性,降低城市发展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城市化进程与景观环境建设所产生的矛盾。

我国目前已进入城市化时代中前期,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规划往往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回顾我国的城市建设,一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都会对自然环境资源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非常严重。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错误建设理念导致的是人们既开山筑路、破坏山林,又填海造地、填河建楼,这样对城市山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建设,给城市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消极影响。有的地方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建立所谓的度假村和景区,导致原有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开始减少、城市森林树木开始消失、生态环境开始恶化。这些自然山水资源被掠夺的背后,使得传统城市山水格局逐渐被肢解破坏。

如今,我国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生态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的汽车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有在能源消费和历史上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不善,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而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问题。其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状况最严重,它们产生的后果令人担忧。单就大气污染问题而谈,代价可能是人类和动植物健康问题的损失。“雾霾是会呼吸的痛”,近几年的雾霾问题已成为社会一个热点,很多城市的雾霾已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质量,治理雾霾成为当务之急。城市是人类集中聚居、生产生活的客观环境,其如果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那么城市发展的意义就会变质,因为城市发展首先要以人为本、为人民生活服务。城市化进程应该以创造优美、生态健全的人居环境为基础。

在此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与景观环境建设所产生的尖锐矛盾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与探索,从而促进了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随着生态环境危机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国内外的学者专家纷纷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等理念。

(3)现代城市景观面貌的趋同性。

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全面实施,城市化发展驱使着旧城的大面积改造和新城的建设。城市开发的程式化破坏了各地城市独有的街道特色和建筑环境,很多城市建设缺乏城市景观的总体规划,在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正趋向相似性,以至于产生了“千城一面”的城市现象,我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吴良镛先生称这种现象是“史无前例的建设高潮与建筑创作的贫困”。针对我国在近代景观规划与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吴先生同时指出:“个性缺失是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最大弊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城市个性的缺失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城市景观整体不协调,城市建筑、道路与景观缺乏有机联系,城市地域特点逐渐消失,城市传统风貌遭到破坏等。

城市景观如同城市的明眸,最能反映城市的风采。如何避免城市景观面貌的趋同性,使每个城市都能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每个城市在景观规划时值得探讨的课题。城市景观面貌主要由人工景观因素和自然景观因素组成,具体来说影响城市特色的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建筑、道路、广场、名胜古迹、园林绿化等人工要素和城市固有的山水资源本底、植被类型等自然要素。其中,城市的山水格局具有唯一性的特征,城市规划可以被模仿,但是每个城市固有的山水格局是不可仿制的,这也成为城市建设中利用自身的山水脉络建构不可复制的城市面貌的最佳载体。

(4)城市生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自身的生境与生物多样性特征。生物多样性为城市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保证,促进了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城市生境则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空间的庇护。一旦城市生境破碎,众多物种将会面临濒危的困境。地球上每消失一个物种,就永远失去了它所具有的宝贵的遗传信息。

在我国,山水城市具有数量众多、自然景观丰富、生态本底优越等特征,因此在山水城市当中构建生境网络非常必要。

山水城市数量众多。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气候带具有不同的山水资源、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条件,因而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山水城市。根据中国当前的行政区划,可将我国划分为六大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各个地区也具有其山水城市的代表,依次分别为秦皇岛、大连、杭州、广州、昆明、兰州。这些城市具有不同的山水资源特色,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的问题。

自然景观丰富。 山水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景致,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若可以充分利用其自然环境及山水文化等特色资源,则能更加彰显出城市与众不同,体现独特的“自然山水之美”。生境网络作为串联山水城市丰富自然景观的网络系统,它的构建有利于其景观规划,也有望助其成为国家美丽城市的代表。

生态本底优越。 山水城市中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可以构成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山地生态系统、平原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常常具有优越的生态本底,利于野生动物栖息。首先,山体由于其特殊的竖向地形特征,增加了城市生境的多样性,也易于形成适宜动物生存的活动空间。若山体上存在丰富的植被群落,则既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与水源,也更易于其寻找隐蔽居所和活动路线。其次,城市中的水系,作为廊道,可为生物的能流、物流传递提供场所与途径。若作为异质斑块,水体一旦与城市绿地系统相连接,野生动物就可以利用廊道在斑块间进行迁徙。此外,从平原地形上的生态系统来说,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大面积森林植被和宽阔林带,保存了大量植物种类及其基因,这些水平与垂直的植物群落有利于形成不同层级的生态位,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利用山水城市优越的生态本底来构建生境网络,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提高是极为有利的。

地形的特殊性引发的破坏。 山水作为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地带,尤其是特殊的地形地势,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给城市建设带来了难度,被当作阻碍城市集中或者扩展的障碍。为节约建设成本,城市建设者们填池平山,“移山填水”已成为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广泛行为,并被当作人定胜天的标志。然而人工建设的不利影响容易诱发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很多山水城市,包括很多传统的江南水乡城镇,都是因此失去了昔日景色,城市特色迅速消失,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令人痛惜。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物保护部分缺失。 从古罗马城市广场群到文艺复兴之后巴洛克城市风格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美化运动,人们一直追求的是一种以美学和视觉感应为目的的城市景观。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城市景观设计已不再是单一地追求美感和视觉效应,而是走向自然、生态、人文、科技相结合的整体效应,呈现出一种综合态势。然而,在生态的前提下,以生物保护为主的城市景观规划研究却并不多。在现有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中,大多设计人员虽都是本着“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进行工作,打着“生态”的名义与旗号,实则只是考虑人的需求,并没有考虑到地球上与人类共同生存的其他物种的需要。景观设计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多是从植物出发,从种植设计入手,除了专类公园中的动物园或风景名胜区中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很少有真正考虑到动物生存与活动的生境保护与设计。 H6FNC6kRMnM0zuayYdSISYNykGwMRu6UN2kyIcC4BB/YEBIAE9LcBwaqEgVd+m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