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一、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而引起的家猪和野猪的一种急性、高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定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发病急、感染率和死亡率高、高热、呼吸困难、体表皮肤出血斑、皮肤发绀、抽搐、腿麻痹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皮肤有出血斑、喉头和膀胱黏膜有出血斑点,肾脏、肺脏、心内外膜、全身淋巴结、胃肠黏膜甚至浆膜有明显出血斑点,部分病例可出现脾脏极度肿大。非洲猪瘟自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报道,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1957年先后流传至西欧和拉美国家,2007年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扩散和流行,特别是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2018年8月3日,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首次确诊,目前在我国多个省市都有发生。高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可高达90%~100%,低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在10%~30%。非洲猪瘟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与猪瘟病变非常相似,确诊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1.病原学

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种双链的DNA病毒,易在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该病毒可在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病毒能从被感染带毒猪的血液、组织液、内脏以及口鼻分泌物和粪便等排泄物中大量存在,口鼻分泌物中的病毒比血液中早出现2~5天,因此,可通过检测口鼻分泌物进行非洲猪瘟早期感染检查。血液中病毒55℃30分钟或60℃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低温下可生存6年,室温中可活数周,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以将其破坏。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消毒药,室内可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室外可使用戊二醛消毒。

2.流行病学

猪与野猪对非洲猪瘟病毒都具有易感性,蜱是ASFV的贮藏宿主和媒介,感染猪的污染物、胎儿、粪便、病猪组织都是传染源,健康猪与患病猪或污染物直接接触是非洲猪瘟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以及人员与车辆带毒传播,是疫情扩散的最主要方式。

3.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4天以上,临床感染实验为2~5天。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1℃以上,最初表现为食欲减退,甚至没有食欲(尤其是母猪),不愿走动。随着病情发展,可表现为呼吸困难(有时候需要驱赶运动后才能发现),浆液或黏液脓性眼结膜炎,个别会出现黑硬粪便,粪便带血,走路困难,腿不好使,死前四肢抽搐、游泳状划动等,体表皮肤有出血斑。

4.剖检病理变化

在头颈、耳、鼻、腹部、会阴等部分皮肤呈界线明显的暗红色,部分病例可见豆粒大至指甲盖大小紫黑色不规则的出血斑块,个别猪耳朵呈现紫黑色(附图1)。切开皮肤,整个皮下有出血,颌下淋巴结(附图2)、肩前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附图3)、肺门淋巴结等全身淋巴结呈现广泛的出血现象,淋巴结呈现大理石样外观,严重者呈现弥漫性紫黑色;胸腔积液,淡黄色甚至血红色,严重时内有纤维蛋白渗出;心包积有淡黄色至血性液体,心外膜(附图4)、心内膜(附图5)以及心冠脂肪有出血斑点和条纹;肺脏肿大、瘀血、水肿,有大量出血斑点(附图6),喉头、会厌软骨有出血斑点(附图7),气管中往往含有大量红色的混有泡沫的液体;脾脏肿大,呈深紫黑色,个别脾脏肿大2~5倍;胸膜、肋骨内侧有出血斑;肝脏瘀血、个别有出血点(附图8);肾脏表面有针尖大至高粱米粒大小出血点(附图9),肾脏皮质(附图10)、髓质出血,尤其是肾锥体出血普遍;胰腺出血;胃黏膜尤其是胃底黏膜大片出血,整个肠道黏膜瘀血、出血,严重时浆膜出血(附图11),严重时肠系膜脂肪出血(附图12);膀胱黏膜有出血斑点(附图13);脑膜充血、出血、水肿等。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非洲猪瘟与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很相似,由于猪瘟普遍免疫疫苗,因此,临床上典型猪瘟已经很少见到,而非洲猪瘟由于目前还没有疫苗可用,只要临床上发现与猪瘟相似的病例而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要远高于猪瘟,就应该怀疑非洲猪瘟,并立即上报,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方法才能鉴别。

(2)实验室诊断

非洲猪瘟(ASFV)快速检测试纸条,该方法主要用于病死猪血液、组织等,如脾脏、淋巴结等。

将试纸条在室温(20~25℃)条件下打开铝箔袋,从中取出ASF检测试剂、样本管、组织样本取样滴管和碾磨棒;在样本取样滴管中加入10滴(约500μL)ASF裂解液(注意:请将裂解液的瓶子垂直于样本抽提管的上方滴加,避免使滴头部位接触样本抽提管的管壁), 5~10分钟后观察结果。

非洲猪瘟抗原(ASF Ag)检测试纸条(胶体金法)——健仑生物。

结果判定:

只是在结果读取区域的对照(C)处出现一条红色线,则判为阴性;

如果在结果读取区域出现两条线,红色线(对照C)和红色线(检测线,T),则判为阳性。颜色深浅与样品中的ASF病毒含量多少呈正相关。

如果在对照(C)处未产生红色线,则本次检测无效。需要用新的检测卡重新检测。

非洲猪瘟病毒抗体(ASFV-Ab)检测试纸卡说明书(v20181122)

原理:

本试纸卡是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定性地检测猪全血、血清、血浆中非洲猪瘟病毒抗体。其原理是在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检测线(T线)包被非洲猪瘟病毒重组抗原,在金标垫上包被胶体金标记抗体。检测时,当待检样本中存在非洲猪瘟病毒抗体时,会与金标二抗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复合物层析至检测线位置时会与膜上包被的重组抗原结合,形成一条红色线。当待检样品中没有非洲猪瘟病毒抗体时,检测线则不显色。

操作步骤:

样本准备,待检样本可为猪抗凝血、血清、血浆;血清样本为静脉采血离心或自然凝固后取上清;血浆样本可由EDTA、柠檬酸盐或肝素抗凝,3000转离心10分钟取上清;

打开包装,取出试纸卡和稀释液(若为冷藏,须恢复至室温再使用);

取准备好的血清或血浆样本40μL加入样本稀释液管中(5倍稀释),充分混匀后取70μL缓慢滴入加样孔(S);

等待10~20分钟判定结果,20分钟后的结果无效。

结果判定:

阳性,质控线(C)和检测线(T)均显色;

阴性,仅有质控线(C)显色,而检测线(T)未显色。

无效,质控线(C)和检测线(T)均未显色,或仅检测线(T)显色而质控线(C)未显色。

目前检测非洲猪瘟使用最多的也是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强的就是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实时荧光PCR法)、非洲猪瘟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荧光RPA法),敏感特异,可以采集病猪或假定健康猪血液、鼻拭子、口腔拭子、咽拭子进行早期诊断,鼻拭子、口腔拭子、咽拭子比血液提前2~5天检出病毒,更适合猪群早期预警,淘汰阳性猪。

此外,国内多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了非洲猪瘟便携式实时荧光PCR仪和等温荧光检测RPA仪,以及配套的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实时荧光PCR法)、非洲猪瘟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荧光RPA法)等新产品。这些仪器和产品具有方便、简易、快速等特点,适用屠宰场、肉制品公司、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等,更适合于养殖场自己建立的实验室以及基层兽医诊断中心使用。

6.防控

由于目前还没有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的疫苗,所以做好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

第一,严格控制人员、车辆进入养殖场,必须进出养殖场及其生产区的人员、车辆、物品要严格实行消毒等措施(可使用戊二醛和过磷酸氢钾消毒液)。

第二,要封闭饲养场,采取隔离防护措施,避免与外来的一切可能携带病原的人、车和物品接触。

第三,积极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部门开展疫病监测排查,特别是发生不明原因死亡等现象,应及时上报当地兽医部门。

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以妊娠母猪繁殖障碍及各阶段猪发生严重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母猪流产、早产、死胎,各阶段猪(尤其是保育猪)普遍发生严重呼吸困难为特征,病理剖检主要变化是肺脏发生严重的瘀血和出血斑点。由于病猪临床上耳朵常常会呈现蓝紫色,因此俗称“蓝耳病”。该病最早于1987年在美国暴发,1990年冬传入欧洲,并很快在欧洲各国暴发和流行,现在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

1.病原学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归属于动脉炎病毒属。PRRSV病毒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基因组的变异,这也是本病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基因组的序列差异分为两个型,欧洲株(简称A亚群)和美洲株(简称B亚群),分别以ATCCVR-2332(VR株)毒株和Lelystadvirus(LV株)为代表。毒株之间存在显著的抗原差异性,两者只有很少的交叉反应,因此,选择与本场相近相符的基因毒株疫苗免疫效果才最有效。

2.流行病学

蓝耳病病毒只感染猪,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染,尤其是以妊娠母猪和保育期间仔猪最常见和多发。患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包括被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器物。主要通过接触感染传播,其次是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精液传播和胎盘垂直传播。因此,需要经常对公猪进行健康检测,使用蓝耳病毒阴性精液最重要。另外,疫苗或治疗肌肉注射也是养殖过程中一个常见传播方式。因此,肌肉注射时最好一猪一针头,目前国内猪群自然感染率70%以上,是目前临床上感染率最高的一种传染病。另外,持续性感染是该病最重要的流行病学特征。

3.临床症状

蓝耳病的潜伏期短的几天,长的十几天甚至更长,低致病力毒株感染,猪只可能无临床症状长期携带,有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时才引起发病,高致病性毒株感染时造成的危害更大。尤其是初次感染猪群,临床症状更明显,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早产、死胎和木乃伊,弱子增多,其他症状为高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走路摇摆、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死亡率高,可达100%。断奶仔猪主要是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运动时更明显,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体温升高到40℃以上,扎堆是一个典型症状。此时粪便呈现黑硬的干粪球,部分发病仔猪可见耳部(附图14)、嘴端、蹄冠部和腹部体表皮肤发紫,没做过疫苗猪群,仔猪死亡率可达70%以上,甚至100%,出现呼吸道1周以上病程的,剖检时都可见到有猪副嗜血杆菌继发感染。种公猪感染可表现为精液品质下降,精子出现畸形数量增多,精液带毒,可通过交配或人工输精感染母猪。

慢性的主要见于致病力较弱毒株或者流行后期,感染猪可表现为生长缓慢,有一定呼吸道症状,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如支原体、猪副嗜血杆菌、放线菌、链球菌)、病毒(如伪狂犬)和寄生虫(如附红细胞体)感染而加重病情,母猪感染后免疫力降低,繁殖性能下降,弱仔数增多。

4.病理变化

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单独的蓝耳病毒感染,主要病变在呼吸道,明显的眼观变化就是肺间质增宽,肺脏表面有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出血斑点(附图15),肾脏表面有出血点(附图16),如果发生继发感染,则可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脑膜炎等。尤其是保育猪常见猪副嗜血杆菌感染,此时可见心包腔、胸腔、腹腔内有大量的淡黄色液体,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可见数量不等的纤维蛋白渗出,严重时引起纤维素性心包炎,即心外膜表面有大量纤维蛋白附着,心外膜形成绒毛状,严重时可引起胸腔内的脏器心脏、肺脏和胸膜发生纤维素性粘连,此时应该与胸膜肺炎相区别。另外,蓝耳病也最容易和混合支原体感染,使病情更复杂,此时,除了肺脏有出血斑点和间质增宽之外,还可见肺脏心叶、尖叶发生明显的实变现象(如肝变、肉变、胰变等),切一块放到水中,完全下沉。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临床上如果发现妊娠母猪流产、早产、死胎、返情率高等繁殖障碍,商品猪发生严重呼吸道症状为特征,临床体温升高、扎堆,粪便黑硬,耳朵呈现暗红色或蓝紫色,剖检可见肺脏发生严重的瘀血和出血斑点,首先考虑该猪群可能发生了蓝耳病,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2)实验室诊断

抗体值评估:猪蓝耳抗体(PRRS-Ab)ELISA试剂盒,抗体值超过一定滴度,说明是野毒感染产生的抗体,可间接反映出猪群存在蓝耳野毒感染。

快速检测试纸条:只要结果是阳性,说明检测样本中存在蓝耳病毒,但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

蓝耳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实时荧光PCR法)、蓝耳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荧光RPA法):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但要注意和疫苗毒区分。因此,在近期免疫过蓝耳疫苗的猪群不建议使用该方法,以免检出的是疫苗毒,而且一定要结合临床和剖检病理变化特征。

6.防控

(1)综合防控措施 加强管理,做好综合防控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原则,不轻易引种,建立稳定的种猪群。如必须引种,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做好检疫,不从发病场引种,引入后必须建立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需隔离检疫6~8周,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做好猪瘟、猪伪狂犬、圆环病等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种;定期对猪群中蓝耳病抗原和抗体的监测,做好猪群发病风险的评估,及时做好免疫调整。

(2)做好疫苗接种 免疫接种是目前多数养殖场控制蓝耳病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有商品化的弱毒疫苗和灭活苗。其中活疫苗有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JXA1-R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耐热保护剂活疫苗(JXA1-R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TJM-F92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TJM-F92株,悬浮培养)、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HuN4-F112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GDr180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TJM-F92株)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R98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CH-1R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嵌合病毒活疫苗(PC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二联活疫苗(TJM-F92株+C株)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活疫苗(VR-2332株,进口疫苗);灭活苗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CH-1a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NVDC-JXA1株)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M-2株)。灭活苗的优点是稳定性好,不用担心散毒的问题,安全性好,但免疫原性不如活苗,适合于蓝耳病阴性场。PRRS弱毒疫苗优点是免疫原性好,产生抗体速度快,但缺点是存在返祖毒力增强的现象和安全性问题,因此适合于蓝耳病阳性场,一旦引入某种蓝耳弱毒苗,疫情稳定,就不要轻易地更换,最忌讳使用多家活疫苗。规模化稳定猪场,实行普免,3~4次/年;后备母猪配种前加免2次;小养殖户可以跟胎免,仔猪出生后14日龄首免,间隔3~4周后加免1次。

(3)紧急接种

发病猪群建议紧急接种经典弱毒蓝耳疫苗,1个月后加免1次。发病期间高致病性疫苗谨慎使用,以免促进发病和应激加重疫情,同时饲料中添加优质的替米考星、电解多维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7~10天。

药物防治:替米考星是目前临床上蓝耳病首选药物,其抗蓝耳病毒机理如下,蓝耳病毒的复制需要在偏酸性的环境中进行,通常情况下,肺泡巨噬细胞内液呈偏酸性,肺泡巨噬细胞是蓝耳病毒侵袭、攻击的主要靶细胞,替米考星的分子结构包括两个碱性的氨基基团,更容易在酸性的巨噬细胞内聚集,引起细胞内液替米考星浓度比细胞外液高出50倍以上。因此,替米考星进入肺泡巨噬细胞后改变了巨噬细胞内的酸性环境,从而抑制了病毒的复制。同时,替米考星能活化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促进肺泡巨噬细胞的分化,增强趋化作用和吞噬能力,使替米考星间接呈现抗蓝耳病毒的作用。

替米考星使用注意事项:替米考星粉剂苦味过重,严重影响猪只的采食量。另外,磷酸替米考星水溶性好,亲脂性弱,分子大,吸收差,很难达到肺部深度感染部位。因此,在使用时,要选用包被得好(苦味降低)、稳定强的大企业生产的替米考星。

由于蓝耳病病毒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复制,因此使猪只免疫力降低,从而产生免疫抑制。所以,在治疗和紧急接种时必须调节机体免疫力,才能起到很好的免疫和治疗效果。因此,在免疫前和治疗期间,使用调节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非常重要,如黄芪多糖等。

加强消毒:很多消毒药对猪蓝耳病病毒都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如醛类、含氯消毒剂、碱类、酚类、氧化剂等。稳定期间1~2次/周;发病期间2~3天/次。

三、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猪的急性神经性传染病。该病以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睾丸炎、不育,新生仔猪严重神经症状,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为特征,剖检主要病变是脑膜充血、出血和水肿,肝脏、肾脏形成灰白色坏死点,新生仔猪感染后,死亡率可达100%。猪伪狂犬病近几年来在我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是目前危害我国乃至全球养猪业最重大的传染病之一。

1.病原学

伪狂犬病毒是双链线性DNA病毒,归属于疱疹病毒,具有泛嗜性,血清型只有一个,但不同毒株在毒力和生物学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具有广泛的嗜性,可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和猫及多种野生动物和肉食动物。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空气传播是伪狂犬病毒扩散的最主要途径,此外,污染的饲料、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乳汁和精液也可以传播。因此,要定期对种公猪进行精液伪狂犬病毒检测,使用阴性精液非常重要,禁止使用带毒精液配种。

3.临床症状

妊娠母猪感染可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返情率高,屡配不孕;公猪感染后可引起睾丸炎,急性期睾丸肿胀,后期萎缩,精液质量下降,丧失种用能力。对新生仔猪危害最大,1周内新生仔猪感染会引起明显的神经症状,鸣叫、昏睡、抽搐,四肢游泳状划动,呕吐、黄绿色腹泻,一旦发病死亡率100%。随着日龄增大,神经症状减轻,病死率降低,断奶仔猪发病率在20%~40%,死亡率在10%~20%,主要表现为一定的呼吸道症状,有呕吐和腹泻现象,排黄绿色稀便,部分病例出现神经症状,但症状减轻;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有一定的发热、咳嗽、精神沉郁,很快恢复。

4.病理剖检变化

剖检主要病变在肾脏,尤其是哺乳仔猪,肾脏表面布满针尖大小出血点(附图17),肾脏被膜不易剥离,粘连,有时可见肾脏(附图18)、肝脏有灰白色坏死点(附图19),脑膜充血、出血明显(附图20),尤其是临床神经明显病例,脑部病变更突出。此外,部分病例,尤其是保育猪有呼吸道症状病例,可见肺水肿和出血斑点。妊娠母猪流产、死胎,仔猪胎盘为溶解性坏死性胎盘炎,胎盘上往往可见灰白色坏死斑点。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临床上如果发现妊娠母猪流产、死胎,胎盘有灰白色坏死斑点,哺乳仔猪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剧烈的呕吐、腹泻、尖叫,剖检可见肾脏针尖大小出血点以及灰白色坏死点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2)实验室检测

伪狂犬gE抗体检测:猪伪狂犬gE抗体ELISA试剂盒,只要伪狂犬gE抗体阳性,即可说明猪群有伪狂犬野毒感染,因为免疫疫苗不产生gE抗体,此方法也是目前国家要求种猪场进行伪狂犬净化的指定方法。

伪狂犬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实时荧光PCR法)、伪狂犬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荧光RPA法):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但要注意和疫苗毒区分。因此,在近期免疫过伪狂犬活疫苗的猪群不建议使用该方法,以免检出的是疫苗毒,而且一定要结合临床和剖检病理变化特征。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利用PCR可从患病动物的扁桃体、脑组织、肾脏等组织扩增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从而对患病动物进行确诊。PCR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能同时检测大批量的样品,并且能进行活体检测,适合于临床诊断。

6.防控

(1)疫苗免疫 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伪狂犬病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国市场上猪伪狂犬疫苗包括活苗、灭活苗(如猪伪狂犬病毒鄂A株)和基因工程苗。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活苗,如伪狂犬弱毒冻干疫苗(Bartha-k61株,gL-gE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猪伪狂犬病活疫苗(HB-98株,gL-gE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等。经产母猪每年普免3~4次,后备猪在配种前加免1次伪狂犬疫苗;仔猪出生3日龄内喷鼻,1个月后加免1次;种公猪每年春秋免疫2次。

(2)灭鼠 灭鼠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严格控制犬、猫进入猪场,以免携带病原。

(3)血清学监测 定期对猪群采血做血清学检测,伪狂犬gE抗体阳性母猪淘汰或隔离饲养,加强免疫,尽快转阴,种公猪淘汰。

(4)治疗 一旦猪群发病,可紧急接种伪狂犬活苗。

(5)消毒和隔离 做好猪群平时管理和消毒工作,发病猪及时做好隔离或淘汰。

四、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病通常指的是由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PCV)感染引起的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系统混合疾病、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等多种临床症状的一种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现已被世界各国公认的继蓝耳病之后新发现的引起猪免疫障碍的重要传染病。

1.病原学

猪圆环病毒归属于圆环病毒属,单股环状DNA病毒,是迄今发现的一种最小的动物病毒。现已知PCV有3个血清型,即PCV1、PCV2和PCV3。PCV1为非致病性的病毒,PCV2为致病性的病毒,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主要致病毒株,而PCV3是近几年才发现的具有和PCV2类似致病性的PCV新的血清型。目前在国内外多个地区猪群中发现,但目前还没有针对PCV3可用的有效疫苗,而PCV2疫苗还能保护PCV3感染。因此,一旦猪群感染了PCV3,只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而对症治疗。PCV2和PCV3对多种组织器官都具有亲嗜性,在病猪扁桃体、鼻黏膜、支气管、肺脏、肾脏、脾脏、小肠以及机体各处的淋巴组织中均有病毒存在,严重损伤猪的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免疫抑制,从而引起猪只对其他病原微生物易感性提高、疫苗免疫失败等。

2.流行病学

各种日龄猪只均有易感性,尤其是产房仔猪和保育猪感染后,多发生皮炎和肾病综合征,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主要发生在5~16周龄的猪,6~8周龄的保育猪更多见。发病和带毒的猪是主要传染源,感染猪口鼻分泌物、粪便带毒,经口腔、呼吸道途径感染,妊娠母猪可经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胎儿,公猪精液中含毒,可通过精液传播,因此禁止使用带毒精液配种。

3.临床症状

猪群一旦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渐进性消瘦或生长迟缓、被毛蓬乱,皮肤苍白,体表浅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浅淋巴结,外观呈现青紫色,这也是诊断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主要的临床依据,其他症状有咳嗽、呼吸困难、少数病例出现腹泻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哺乳和保育猪常常可见被毛蓬乱,皮肤表面呈现油状、黑色斑块,早期可见于耳部,严重者可见全身皮肤(与机体免疫力下降,继发坏死杆菌或葡萄球菌感染有关)(附图21)。个别仔猪呈现先天性颤抖的症状,多见于出生后1周内的仔猪,因不能吮乳而饥饿致死,耐过的猪生长迟缓,常常继发感染蓝耳病毒、支原体、伪狂犬病毒以及链球菌、猪副嗜血杆菌等,病死率将明显提高。

4.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感染猪进行性消瘦、贫血,体表淋巴结异常肿胀,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附图22),肺脏肿大,间质性肺炎(附图23),呈现弥漫性灰褐色,严重的病例,肺脏变硬似橡皮样,俗称“橡皮肺”。肾脏体积变小,颜色变淡,表面变得凸凹不平(80%以上病例有此病变,具有诊断价值),被膜下有出血点等(附图24)。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发病猪临床上如果出现消瘦、贫血、被毛蓬乱,皮肤出现严重的黑色斑块,剖检,肾脏萎缩,表面变得凸凹不平,被膜下有出血点,橡皮肺,应首先考虑圆环病,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2)实验室检测

猪圆环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实时荧光PCR法)、圆环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荧光RPA法):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用PCR可从患病动物的扁桃体、淋巴结、肾脏等组织扩增猪圆环病毒的基因,从而对患病动物进行确诊。PCR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能同时检测大批量的样品,并且能进行活体检测,适合于临床诊断。

6.防控

(1)疫苗免疫 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猪圆环病的根本措施。目前猪圆环病毒2型疫苗有猪圆环病毒2型基因灭活疫苗(DBN-SX07株)、猪圆环病毒2型疫苗杆状载体灭活疫苗(CP08株)、猪圆环病毒2型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和猪圆环病毒2型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大肠埃希菌源)等。经产母猪每年普免3~4次;仔猪出生7~14日龄首免,1个月后加免1次;种公猪每年春秋免疫2次。

(2)治疗 一旦猪群发病,可紧急接种圆环疫苗,同时饲料中添加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7~10天,以及敏感抗生素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3)消毒和隔离 做好猪群平时管理和消毒工作,发病猪及时做好隔离或淘汰。

五、猪瘟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Swine Fever Virus, 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特征是,高热稽留,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走路摇摆、后躯不好使等神经症状,皮肤有出血点;剖检可见喉头黏膜出血、膀胱黏膜出血、脾脏边缘褐色梗死、肾脏表面有“麻雀卵样”出血斑点等以及其他各脏器、浆膜、黏膜有广泛出血倾向,呈典型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肠黏膜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形成“纽扣状肿”特征性病变(示病病变)。

1.病原学

猪瘟病毒(Hogcholera Virus, Swine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RNA,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2.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猪瘟病毒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及其污染的饲料和饮水都可散播病毒,直接接触和经消化道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患病和隐性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

3.临床症状

通常情况下,自然感染潜伏期为5~7天,短的2天,长的可达3周以上。急性型最常见,表现为高热稽留,体温可上升到41℃以上,呼吸困难,眼结膜有脓性分泌物,耳根、腹部、股内侧的皮肤常有许多高粱米粒至黄豆粒大小出血点(附图25),后躯麻痹,站立不起,粪便干硬黑,交替腹泻。慢性病例表现为极度消瘦,发育迟缓,成为“僵猪”。

4.剖检变化

急性型: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出血,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外观;肾脏颜色变淡,表面和切面有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出血点(附图26);脾脏边缘有褐色梗死;喉头黏膜(附图27)及扁桃体出血;膀胱黏膜有散在的出血点(附图28);胃底黏膜、肠黏膜出血。回盲瓣口有溃疡;心外膜(附图29)和肺脏表面有出血斑点(附图30),心包积液。慢性型猪瘟大肠黏膜形成“扣状肿”。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临床上患畜出现高热,耳颈部皮肤出现高粱米粒至黄豆粒大小出血点,后躯麻痹,粪便干硬,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大理石样变,肾脏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脾脏边缘有褐色梗死,喉头黏膜、膀胱黏膜有散在的出血点,即可初诊为猪瘟,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2)实验室检测

猪瘟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实时荧光PCR法)、猪瘟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荧光RPA法):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利用PCR可从患病动物的扁桃体、脑组织、肾脏、淋巴结、脾脏等组织扩增猪瘟病毒的基因,从而做出确诊。PCR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能同时检测大批量的样品,并且能进行活体检测,适合于临床诊断。

6.防控

(1)疫苗免疫 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猪瘟的根本措施。中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已被公认为一种安全性良好、免疫原性优越、遗传性稳定的弱毒疫苗。目前市场上有两种,猪瘟兔化弱毒脾淋苗和猪瘟细胞苗。猪瘟兔化弱毒脾淋苗优点是免疫原性强、效果好,免疫后抗体产生快、持续时间长,临床上多用于紧急免疫接种,效果优于细胞苗。但成本较高,生产工艺复杂,往往污染牛黏膜病毒而造成猪瘟免疫失败,而且加大剂量免疫,易引起过敏反应。猪瘟传代细胞苗优点是稳定性好,病毒含量高,可大批量生产,可避免牛黏膜病病毒污染,安全性好,可用于健康猪群常规免疫。经产母猪每年普免3~4次;仔猪出生3~4周龄首免,3周后加免1次;种公猪每年春秋免疫2次。

(2)治疗 一旦猪群发病,可紧急接种猪瘟疫苗(猪瘟兔化弱毒脾淋苗效果更好),2~3头份。

(3)消毒和隔离 做好猪群平时管理和消毒工作,发病猪及时做好上报、隔离、扑杀。

六、猪口蹄疫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FMDV)引起猪、牛、羊、鹿等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患畜发热、跛行,口唇、舌面、蹄趾间、蹄冠部以及乳房处皮肤形成水疱或烂斑为特征,仔畜常因心肌炎而突然死亡。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口蹄疫列为动物A类烈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病原学

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有O、A、C、SAT1、SAT2、SAT3(即南非1、2、3型)和Asia1(亚洲1型)7个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保护力,1种血清型疫苗只能对同种血清型病毒产生保护,感染了某种血清型口蹄疫的动物仍可感染另一血清型口蹄疫病毒而发病。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是O型口蹄疫,近几年来A型口蹄疫时有发生,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FMDV的免疫主要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

2.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FMDV可感染猪、牛、羊、鹿等偶蹄动物,不分品种和年龄,都具有易感性。人也可以感染,尤其是儿童感染,易引起心肌炎。病畜发病部位的水疱皮和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发热期间血液内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泪和粪便中都含有FMDV,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还可以通过患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空气、饲料等间接接触传染易感动物,通过空气传播时,FMDV能随风飘散到50千米以外仍然具有感染性。猪口蹄疫多发生于秋末、冬季和早春,尤以春季达到高峰。

3.临床症状

猪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临床上出现发热、跛行,在皮肤或黏膜部位形成水疱或烂斑为特征,常见于口唇部、舌面、蹄趾间、蹄冠部以及乳房处皮肤,初期形成水疱破溃后形成烂斑,继发感染后,蹄壳常常脱落,造成患畜走路困难,甚至不能行走,只能趴卧。仔猪感染后,常常因为发生心肌炎而突然死亡,近几年来,中大猪也有死于心肌炎的病例。人感染后,潜伏期2~18天,突然发病,发热,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疱,手指尖、手掌、脚趾处皮肤也会形成水疱,儿童感染会发生心肌炎。

4.病理剖检变化

死于口蹄疫的患畜剖检主要病变就是口腔、蹄部、乳房等处出现水疱或烂斑,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有时可见到圆形烂斑和溃疡。胃、小肠、大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死于心肌炎病例,心脏有心肌炎病变,心肌松软,外观失去固有光泽,似“煮熟状”,颜色不均,暗红色的心外膜上出现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纹或条索,交织成老虎皮样斑纹,俗称“虎斑心”。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临床上患畜出现高热,口舌、蹄冠、蹄叉、乳房等处皮肤出现水疱或烂斑,即可初诊为口蹄疫,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2)实验室检测

口蹄疫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实时荧光PCR法)、口蹄疫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荧光RPA法):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利用PCR可从患病动物的水疱皮、水疱液等组织扩增口蹄疫病毒的基因,从而对患病动物进行确诊。PCR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能同时检测大批量的样品,并且能进行活体检测,适合于临床诊断。

6.防控

(1)疫苗免疫 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根本措施,目前由于猪口蹄疫感染毒株血清型发生改变,传统的O型依然存在,而近几年来出现A型感染的越来越多,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由于一种血清型疫苗只能对同种血清型病毒产生保护作用。因此,建议养殖户最好免疫口蹄疫A、O二价疫苗,如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Re-M/MYA98/JSCZ/2013株+Re-A/WH/09株)。经产母猪每年普免2~3次;仔猪出生35~40日龄首免,间隔5周,加强免疫2次;种公猪每年春秋免疫2次。

(2)治疗 发病猪群,立即上报,扑杀、隔离封锁;受威胁地区和猪群,可紧急接种二价疫苗,免疫剂量加倍。

(3)消毒和隔离 做好猪群平时管理和消毒及隔离工作,发病猪及时上报、封锁和扑杀。

七、猪塞内卡病

猪塞内卡病是由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 Vally Virus, SVV)引起的猪的鼻镜和蹄冠出现水疱为特征的新型传染病,在临床上与口蹄疫、猪水疱病、水疱性口炎症状非常相似,无法区分。该病毒自1988年以来在美国的猪群中悄然流行,因其2014年在巴西大规模暴发才被养猪业所重视。2015年3月,塞内卡病毒病首次在我国广东某猪场暴发,并从发病病料分离到了SVV。

1.病原学

塞内卡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塞内卡病毒属。2002年,美国研究人员首次分离到了塞内卡病毒。由于该病毒是从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盖塞斯堡塞内卡河州立公园附近的实验室分离到的,因此取名塞内卡病毒。

2.流行病学

塞内卡病毒1988年在美国的猪群中悄然流行,于2002年在美国首次被检出,2007年在加拿大发病猪中被检出,直到2014底,因其在巴西大规模暴发才被养猪业所重视。紧接着,2015年3月,我国广东出现了同样的现象,2016年3月华南某集约化猪场肉猪和母猪群暴发水疱性疾病,发病率100%、病死率约40%,最后证实这是一起单纯SVV引起的暴发,目前,辽宁、湖南、广西、福建、湖北、新疆、云南等省份都有SVV感染。

3.临床症状

SVV感染猪后潜伏期为4~5天,扁桃体是SVV复制的主要场所,一旦感染,病毒血症可持续1周以上,在第3天血液中病毒达到高峰。病猪主要临床症状就是在口蹄部出现水疱性损伤为特征。塞内卡病毒病症状与口蹄疫相似,其主要通过感染仔猪使其猪鼻镜、口鼻黏膜、口边缘以及蹄冠部皮肤出现水疱、溃烂为特征,发热、厌食、跛行,部分病猪出现腹泻,严重者甚至死亡。

4.病理剖检变化

病死猪可见口鼻、舌头、蹄冠、趾间、蹄垫等部位黏膜或皮肤形成水疱、破溃、溃疡等,与口蹄疫无法辨别。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由于猪塞内卡病在临床上与口蹄疫、猪水疱病、水疱性口炎症状非常相似,无法区分。因此,临床上出现类似症状排除口蹄疫后,可首先考虑是否为SVV感染,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快速的特点,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诊断方法。此外,ELISA是血清学检测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合大量血清样品的检测等优势,是猪场疫情监控和大范围筛查最常使用的检测方法,应用前景广阔。

6.防控

综合防控措施:目前还没有有效疫苗使用,因此,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引进猪只严格检疫,隔离观察,防止病猪输入,另外要加强消毒,一旦发现可疑病猪,及时确诊,隔离。

八、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病猪剧烈呕吐、腹泻、迅速脱水而死亡,1周内仔猪感染发病后死亡率100%。该病多发生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夏季也有发病的报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越高。

1.病原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RNA病毒。

2.流行病学

通常情况下,PEDV只感染猪,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都易感染发病,其中哺乳仔猪发病率高达100%,母猪为15%~90%,哺乳仔猪死亡率90%~100%,中大猪感染后,也会发生严重的腹泻,只要保证充足饮水,1周后可耐过,母猪危害相对较轻,多数是一过性腹泻,一般不会引起死亡。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的粪便中存在大量病毒,尤其是腹泻初期粪便中,病毒含量最高,病毒随粪便排出后污染饲料、饮水、地面、用具等而传染,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本病多发生于冬季寒冷季节,目前全年已经常态化,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任何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日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越高,临床上90%以上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都与PEDV感染有关。

3.临床症状

1~2周内的仔猪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到100%,多见于刚出生的仔猪,出生时健壮、吃乳正常,第2~3天突然发病,剧烈水样腹泻,粪便呈现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带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病猪迅速脱水,1~2天死亡;育肥猪和母猪感染会引起食欲下降,个别呕吐,发生灰色、褐色水样喷射状腹泻,只要保障饮水,1周后便可耐过康复,很少死亡。

4.病理变化

病死猪尤其是哺乳仔猪,尸体消瘦,脱水,特征性剖检变化在胃肠道,小肠肠管极度膨满、扩张,充满气体或黄色液体,肠壁变薄(附图31),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胃内常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附图32),胃底黏膜出血。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临床上病猪突然发生水样腹泻,喷射状,粪便呈现黄色、绿色或白色,迅速脱水,抗生素治疗无效,哺乳仔猪死亡率极高,死亡仔猪小肠膨满、肠壁变薄,胃内常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首先怀疑猪流行性腹泻或者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方法才能鉴别。

(2)实验室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FEDV)快速检测试纸条,该方法主要用于发病猪粪便,用棉签采集少量发病猪新排出来的粪便(最好直接插入肛门,旋转面签,携带少量粪便即可);试纸条在室温条件下复温(20~25℃)打开铝箔袋,从中取出FEDV检测试剂、样本管、组织样本取样滴管,将样本放入样本管中,与裂解液混匀,然后取一滴混合液上清液滴入试纸条上,5~10分钟后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如果在结果读取区域出现两条线,红色线(对照C)和红色线(检测线,T),则判为阳性。颜色深浅与样品中的ASF病毒含量多少呈正相关。只是在结果读取区域的对照(C)处出现一条红色线,则判为阴性。

注意:如果在对照(C)处没出现红色线,则本次检测无效。需要用新的检测卡重新检测。

6.防控

(1)疫苗免疫 该病以预防为主,目前疫苗免疫虽然保护率不是太高,但免疫接种还是目前防控该病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市场上猪腹泻疫苗有灭活苗和活苗两种,活苗有二价的和三价的两种。灭活苗有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WH-1株+AJ1102株);活疫苗有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HB08株+ZJ08株)、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SCJY-1株+SCSZ-1株)、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SD/L株+LW/L株)、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WH-1R株+AJ1102-R株)、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及猪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弱毒化毒株+弱毒CV777株+NX株)等。母猪产前两次免疫,即在母猪产前40天和20天分别接种1次疫苗,严重者可采取活苗和灭活苗联合免疫。

(2)治疗 新生仔猪感染TEDV后,由于病毒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繁殖,造成小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绒毛脱落,导致小肠内酶活性明显下降,肠道中营养物质和电解质不能吸收或吸收不良,乳中的乳糖和蛋白质不能消化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组织中的水分也要进入肠腔,进而导致严重腹泻、脱水、酸中毒,很快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因此临床上没有治疗价值,也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中大猪发病后,只要保证饮水充足,防止严重脱水,一般1周可以耐过恢复。发病猪限制饲喂,以减少胃肠功能负担,可饮服口服补液盐,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钠35克、葡萄糖200克、加水10升,自由饮服,某些抗病毒中草药可以尝试,如黄连素、苦参碱等,有一定效果。

(3)加强消毒 一旦产房母猪或仔猪发生FED,一定要加强母猪及产房消毒,母猪产仔前后1~2天,对母猪腹部皮肤尤其是乳头皮肤进行擦拭消毒,产床冲洗干净,彻底消毒。

(4)返饲 就是采集发病第1~2天带绒毛的仔猪小肠,饲喂产前0.5~1.5月之间的母猪5~10头,母猪会产生免疫力,而降低发病率。虽然短期内能降低疫情,但是不能保证发病仔猪不携带猪瘟病毒、蓝耳病毒、伪狂犬病毒等,易散发其他病毒而造成其他疫病暴发。

九、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of swine, 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猪的一种以腹泻和呕吐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该病以剧烈呕吐、水样腹泻和严重脱水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

1.病原学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单股RNA病毒,TGEV只有一个血清型,各毒株之间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但也存在广泛的抗原异质性。

2.流行病学

猪对TGEV最易感。各种日龄和品种的猪都可感染,尤以仔猪感染和发病更严重,1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几乎100%,5周龄以上的猪病死率大大降低,较大的猪或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而猪以外的动物如猫、狗、狐狸等感染后带毒、排毒,但不致病。病猪,带毒的狗、猫、狐狸等是主要传染源,感染猪鼻内分泌物、粪便以及母猪乳汁排毒。TGEV污染饲料、饮水、地面、用具等而传染,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与PEDV流行病学相似。

3.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很短,为12~24小时,传播迅速,数日内可蔓延全群。仔猪出生后第二天即可发病,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腹泻、呕吐,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仔猪迅速脱水,体重严重减轻,1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后在1~2天内即可死亡,随着日龄的增长病死率逐渐降低。中大猪感染后出现呕吐,呈灰色、褐色喷射状水样腹泻,1周后腹泻停止,死亡较少。母猪发病症状较轻,可能出现轻微的一过性腹泻,食欲下降,很少死亡。

4.病理变化

病死仔猪尸体严重脱水;胃内充满没有消化的白色凝乳块,坚实,胃底黏膜充血、出血;肠管扩张、鼓气,半透明,肠壁菲薄,外观呈现黄色、红色(附图33),肠内充满黄绿色液体,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猪传染性胃肠炎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病理剖检方面与猪流行性腹泻非常相似,只不过发病率低于流行性腹泻,临床上如果病猪突然发生水样喷射状腹泻,小肠膨胀、鼓气或充满黄绿色液体,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首先怀疑的就是传染性胃肠炎或流行性腹泻,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

(2)实验室诊断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V)快速检测试纸条,该方法主要用于发病猪粪便,用棉签蘸取少量发病猪新鲜粪便,试纸条在室温条件下复温(20~25℃)打开铝箔袋,从中取出TGEV检测试剂、样本管、组织样本取样滴管,将样本放入样本管中,与裂解液混匀,然后取一滴混合液上清液滴入试纸条上,5~10分钟后观察结果。

6.防控措施

(1)疫苗免疫 该病以预防为主,疫苗免疫是关键。母猪产前40天和20天分别接种1次疫苗,严重者活苗和灭活苗联合使用(参考八:猪流行性腹泻)。

(2)对症治疗 新生仔猪感染TGEV后,由于急速脱水而迅速死亡,没有临床治疗价值,而1月龄以上的中大猪感染后,只要保证充足饮水,口服补液盐更好,一般1周可以耐过。

(3)加强消毒 一旦产房发生TGE,一定要加强母猪及产房消毒,母猪产仔前后1~2天,对母猪腹部皮肤尤其是乳头皮肤进行擦拭消毒,产床冲洗干净,彻底消毒。

十、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 PRV)感染引起的猪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该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病仔猪严重呕吐、腹泻和脱水,在临床症状与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非常相似,只不过发病日龄略大一些,近两年来该病发病率有所上升。

1.病原学

轮状病毒(RV)属于呼肠弧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双股正链RNA。轮状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18~20℃的粪便和乳汁中,能存活7~9个月。

2.流行特点

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轮状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及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粪便排到外界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及器具等,经消化道途径感染。排毒时间可持续数天,加之病毒对外界环境有顽强的抵抗力,因此使轮状病毒在母猪、中大猪和仔猪之间反复循环感染。另外,从犊牛、羔羊、马驹分离的轮状病毒也可感染仔猪引起不同程度的症状。本病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发病率为50%~80%,病死率一般比PED和TGE低。

3.临床症状

轮状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12~24小时。病畜呕吐,继而腹泻,粪便呈灰色、黄色,呈水样或糊状。1周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随着日龄加大,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临床症状减轻,部分病例可康复,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

4.病理变化

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在消化道,病死猪肠腔鼓胀,肠壁变薄,内容物呈灰黄色或灰黑色液体状,有时可见小肠出血,胃壁弛缓,充满凝乳块。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猪群尤其是仔猪临床上发生严重的呕吐和腹泻,剖检肠腔鼓胀,内容物呈灰黄色或灰黑色液体状,有时可见小肠黄染、出血,胃内充满凝乳块,除了考虑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之外,首先要考虑轮状病毒感染,而且临床上该病毒与冠状病毒或大肠埃希菌常常混合感染,使诊断复杂化,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

(2)实验室诊断

猪轮状病毒(PRV)快速检测试纸条,该方法主要用于发病猪粪便,用棉签采集少量发病猪新鲜粪便,试纸条在室温条件下复温(20~25℃)打开铝箔袋,从中取出PRV检测试剂、样本管、组织样本取样滴管,将样本放入样本管中,与裂解液混匀,然后取一滴混合液上清液滴入试纸条上,5~10分钟后观察结果。

6.防控措施

(1)疫苗免疫 虽然该病临床上不像冠状病毒混感那么普遍,但是一旦发病也没有有效药物治疗,因此,疫苗免疫是关键。目前疫苗主要是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母猪产前40天和20天注射,免疫两次(参考八:猪流行性腹泻)。

(2)对症治疗 新生仔猪感染PRV后,与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一样,由于急速脱水心衰而迅速死亡,没有临床治疗价值,日龄较大的猪感染后,只要保证充足饮水,口服补液盐更好,一般1周可以耐过。

(3)加强消毒 一旦产房仔猪发生PRV感染后,首先对母猪腹部皮肤和乳头皮肤进行擦拭消毒,产床和产房也要彻底冲洗消毒。

十一、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 PPV)感染引起的以初产母猪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以初产母猪流产、死产、胎儿畸形、产木乃伊以及不孕为特征。

1.病原学

猪细小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单股DNA。PPV仅有一个血清型,但毒力和对组织亲嗜性不同,因此临床表现也不完全相同。

2.流行病学

PPV对不同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但常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感染和带毒的猪是主要传染源,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这也是初产母猪发病率高的原因。母猪在怀孕期的前30~40天最易感染,病毒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发病,导致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而带毒猪所产的活仔猪长期带毒、排毒。感染种公猪的精液、精索、附睾、性腺中含有病毒,可通过配种或精液传染给易感母猪。

3.临床症状

母猪感染后导致不孕、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儿畸形、窝仔数减少,母猪返情率高等临床表现。妊娠早期(50天以内)感染,胚胎死亡或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妊娠中期(50~70天)感染,胎儿死亡之后,形成死胎或木乃伊;妊娠后期(70天以上)感染,胎儿具有一定抗病毒能力,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但可长期带毒,出生后长期排毒。除母猪外,其他类型的猪感染后均无明显临床症状。

4.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胎儿,可见感染胎儿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临床上只要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等症状,尤其是第一胎母猪多见,其他阶段猪只正常,即可考虑细小病毒感染,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

(2)实验室诊断

猪细小病毒(PPV)快速检测试纸条,免疫胶体金技术,该方法具有快速、方便、敏感等特点,适合于大量样品的检测。

实时定量PCR和PCR方法虽然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等特点,但是由于猪体感染病毒后可长期带毒,因此很难通过PCR检测区别猪只是否真的感染发病还是带毒不发病以及疫苗株。

此外,血凝抑制(HI)试验是检测猪细小病毒抗体最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该方法具有简单、方便、经济等优点,尤其适合于临诊上的现场检测和该病的早期筛选定性诊断。

6.防控措施

(1)疫苗免疫 目前预防猪细小病毒病的疫苗有活苗和灭活苗。母猪于初次配种前6周首免,3周后加强免疫1次,深部肌肉注射,2毫升/头/次,以后每次配种前免疫1次。种公猪初次免疫同母猪,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2.0毫升/(头·次)。

(2)对症治疗 本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一旦猪群感染发病,积极接种疫苗是最好方式,尤其是初产母猪,做好疫苗免疫,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对于发生流产、死胎等母猪,为了防止胎儿腐败,滞留子宫引起子宫内膜炎及不孕,可以及时注射催产素,排出死亡胎儿和子宫内异物。

(3)加强消毒 一旦产房仔猪发生PPV感染后,首先对圈舍和环境彻底消毒,采取全进全出饲养方式,防止病毒在圈舍中循环和带毒猪长期排毒而感染新进猪。

十二、猪流感

猪流行性感冒(swine influenza)是猪的一种急性、呼吸道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病突然、咳嗽、高热、呼吸困难、流血性鼻液为特征,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秋冬季节为高发期。

1.病原学

猪流感病毒是属于正黏病毒A型流感病毒,单股RNA病毒,主要包括H1NI型和H3N2亚型。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4月30日将此前被称为猪流感的新型致命病毒H1NI型更名为H1N1甲型流感。

2.流行病学

猪流感病毒与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同属,此病毒具人畜共同感染的特性。各个年龄的猪对本病毒都有易感性。病猪和带毒的猪是主要传染源,患病痊愈后猪带毒6~8周,病猪口鼻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早春、秋末等天气多变的寒冷季节多发。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不高于10%,本病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

3.临床症状

猪流感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2~7天。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升高达40℃以上,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剧烈咳嗽,口鼻流出黏液,常常带血,病死率不高,病程大约1周。

4.病理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鼻腔、喉头、气管及支气管充满含有气泡的黏液,常常混有血液,气管黏膜充血、肿胀,肺间质增宽,淋巴结肿大、充血,心包腔和胸腹腔常常蓄积含有纤维蛋白的液体。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春季气温寒冷多变,临床上猪群暴发性地出现上呼吸道综合征,包括眼结膜发炎、打喷嚏、咳嗽,口鼻流出混有血液的黏液,迅速蔓延全群,高感染率而低死亡率,即可初诊为猪流感,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方法才能鉴别。

(2)实验室诊断

猪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该方法主要用于发病猪口鼻黏液。此外,血清学方法检测,可以采用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查病原。RT-PCR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具有快速、特异、敏感等特点,适合专门检测结构进行实验室诊断。

6.防控措施

(1)综合防控措施 加强管理,冬季主要圈舍保温,防止气温突变造成冷应激而诱导发病。

(2)疫苗免疫 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是猪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包括H1N1型及H3N2亚型单价或双价疫苗油佐剂疫苗。多发季节可以给母猪和哺乳仔猪做好免疫接种,猪流感灭活疫苗可以保护断奶后的仔猪及种猪,有效对抗流感病毒的感染和损伤,大大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对症治疗 可采用黄芪多糖、双黄连、板蓝根等中草药治疗,同时配合氟苯尼考等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4)加强消毒 猪群发生流感病毒感染后,首先对圈舍和环境彻底消毒。

十三、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简称“乙脑”。猪感染后主要特征为高热、流产、死胎,公猪发生睾丸炎。

1.病原学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RNA病毒。

2.流行病学

乙型脑炎是自然疫源性疫病,包括人在内,许多动物感染后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进行传播,80%的病例发生在7—9月。

3.临床症状

猪只感染乙脑病毒后,临诊上几乎没有脑炎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突然升至40℃以上,高热稽留,有的猪后肢呈轻度麻痹。主要危害妊娠母猪,表现突然流产、死胎、木乃伊,弱仔增多。公猪常发生一侧性睾丸肿大,有热痛感,后期睾丸变小变硬,失去配种繁殖能力。

4.病理变化

流产的胎儿脑水肿,皮下发生胶胨样浸润,腹水增多;木乃伊胎儿从拇指大小到正常大小;肺瘀血、水肿。子宫黏膜充血、出血;胎盘水肿或见出血。公猪睾丸急性期肿大、充血、出血和小坏死灶,后期变成慢性的睾丸体积缩小、硬化,常与阴囊粘连,结缔组织纤维化。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蚊虫季节,北方主要见于7—9月,如果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弱胎增多,个别呈现后肢轻度麻痹,公猪常发生一侧性睾丸炎,即可怀疑发生猪乙脑,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

(2)实验室诊断

由于本病隐性感染机会多,血清学反应都会出现阳性,因此需采取双份血清,检查抗体上升情况,结合临诊症状,才有诊断价值。

6.防控措施

(1)加强管理,做好灭蚊工作 本病无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只能淘汰。对死胎儿、胎盘及分泌物等做好无害化处理。做好驱灭蚊虫工作,防蚊灭蚊,根除传染媒介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包括消灭越冬蚊虫,夏季圈舍每周2次喷杀虫剂,可有效减少本病的发生。

(2)疫苗免疫 做好疫苗免疫是关键。种猪于配种前或蚊虫季节前1个月,肌肉注射疫苗两次(间隔10~15天),经产母猪及成年公猪每年注射1次,每次2毫升。

十四、猪血凝性脑脊髓炎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porcine hemagglutinating encephalomyelitis, PHE)是由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哺乳仔猪,以呕吐、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特征,中大猪多为隐性感染。

1.病原学

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

2.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HEV只感染猪引起发病,特别是哺乳仔猪,中大猪一般呈现隐性感染。血凝抑制及中和试验调查表明美国屠宰猪群阳性率高达98%。带毒猪和病猪,经口、鼻感染发病。在老疫区,由于母猪初乳中含有该病毒的抗体,因此哺乳仔猪一般呈隐性感染。非疫区以3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易感。

3.临床症状

多见于出生后4~7天的仔猪,发热、磨牙、嗜睡、反复呕吐、进行性消瘦,随后出现步态不稳、趴地、发抖或痉挛、后肢麻痹,病程约10天,病死率可达100%。

4.病理变化

肉眼变化不明显,呕吐病例可见胃肠炎变化,卡他性炎症,幽门腺区病理损伤多见。脑膜充血、水肿、脑脊液增多。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2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呈现嗜睡、呕吐、便秘、进行性消瘦等症状,后期出现尖叫、痉挛等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剖检变化不明显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

(2)实验室诊断

血清学试验,如血清中和试验与血凝抑制试验等,也可以直接对病毒进行PCR、Real-time PCR等多种方法鉴别诊断。

6.防控措施

目前对于本病还没有有效疫苗,主要靠加强综合防疫工作,防止引入病猪。对于发病猪和猪群要及时隔离。临产前2~3周使母猪感染本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产生免疫抗体,仔猪可通过初乳获得保护。

十五、猪非典型性瘟病毒

猪非典型性瘟病毒(Atypical Porcine Pestivirus, APPV)是导致仔猪发生先天性震颤(Congenital tremor, CT),俗称“抖抖病”的主要病原,主要见于刚初生仔猪,临床上出现四肢、头颈部或全身肌肉有节奏地震颤为特征。

1.病原学

APP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

2.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见于初产母猪所产仔猪出现全身肌肉震颤,第二胎以后仔猪很少发病,推测母猪第一胎感染后,以后胎次仔猪获得母源抗体保护。目前,该病主要流行于美国、巴西和德国等国家,我国广东某猪场于2016年在猪只中首次检测出APPV。

3.临床症状

主要见于刚初生仔猪,临床上出现四肢、头颈部或全身肌肉有节奏地震颤,导致患病仔猪站立不稳、吃乳困难,病死率可达30%,成年猪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

4.病理剖检变化

剖检变化主要见于脑部,可见脑膜充血、水肿等。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刚初生仔猪,临床上出现四肢、头颈部或全身肌肉有节奏地震颤,导致患病仔猪站立不稳、吃乳困难,如果主要见于初产母猪,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

(2)实验室诊断

由于该病是新发传染病,很多养猪企业还没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检测方法还有些局限,不过通过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做出诊断,该方法具有特异、敏感等特点。

6.防控措施

目前对于本病还没有有效疫苗,主要靠加强综合防疫工作,防止引入病猪。对于发病猪和猪群要及时隔离。临产前2~3周使母猪感染本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产生免疫抗体,仔猪可通过初乳获得保护。 P62oPGkZQfgFB19ADXaMa6HeN25g0vn9ZYXcbgXDM1fch+Yt+UZOF6b+4MoAb3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