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血液

一、概述

血液是流动在人体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黏稠液体,有腥气。富含氧气血液呈鲜红色,缺氧气血液呈暗赤色。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正常人的血量,男性约占体重的8%,女性约占体重的7.5%,大约为5升血液(5000克),血量相对恒定。但因人身体状况不同,略有区别。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大类组成,血浆占血量的55%,血细胞占血量的45%。血浆内含有水(90%)、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旧称矿物质,有大量元素,如钙、磷等;微量元素,如硒、铁等)、氧、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功能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解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4个功能。

1.血细胞功能(图7)

红细胞——形状如红色柿饼,主要功能是运输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带走所产生的部分二氧化碳。红细胞的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红细胞的生存时间为120天,衰老死亡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移动能力强,体积比红细胞大,形多变(有五种: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杀灭细菌,抵抗炎症,参与体内免疫发生过程。白细胞数值受各种生理因素影响,均略有增多或减少。白细胞生存时间为9~13天。

血小板——具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白细胞。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数量,在止血、凝血、伤口愈合、炎症、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一般表现为多形态(像碎片)。血小板生存时间为8~9天。

2.血浆功能

主要是把众多自身含有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器官和细胞中去:

水——血浆中水含量占90%,水既是器官所需的营养物质,又是血液循环的主要承载体。

蛋白质(血浆蛋白)——占血浆含量的7%左右,有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3类,是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

脂质——占血浆含量的1%,血浆中所含脂肪类物质,统称血脂。包括磷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这些物质是构成细胞成分和合成激素等物质的原料。血脂含量与脂肪代谢有关,也受食物中脂肪含量影响,血脂过高对机体有害。

糖类——占血浆含量的0.1%,血浆中所含糖类主要是葡萄糖,简称血糖,葡萄糖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能量的重要来源。其含量与糖代谢有密切关系,正常人血糖含量比较稳定,血糖过高称高血糖,过低称低血糖,都会导致机体功能障碍。

无机盐——占血浆总量的0.9%,无机盐即无机化合物中的盐类,旧称矿物质,人体组织和细胞结构不可或缺。无机盐又分为大量(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血浆中营养物质还有氧气、电解质(酸类)、小分子物质(激素、酶、抗体维生素等)。

血浆还不停地将代谢产物包括尿素、肌酐(肌肉代谢的废物)、毒素、尿酸、二氧化碳等通过肺、肝、脾、肾、肠等器官排出体外。

三、血型

血型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狭义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广义讲血型应该包括血液各成分(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通过它们了解局限于ABO血型以及输血等问题。

ABO血型可分为A、B、AB和O型等4种血型。红细胞含A抗原和H抗原的叫作A型,A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红细胞含B抗原和H抗原的叫作B型,B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红细胞含A抗原、B抗原和H抗原,叫作AB型,这种血型的人血清中没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红细胞只有H抗原,叫作O型,O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另外,输血时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必要时可以少量(200毫升以内)输入O型血(O型血的人为万能输血者,AB型血的人为万能受血者)。

血型与遗传

四、抗原与抗体

抗原——引起机体抵抗的原因。一般是指进入机体内的外来物质,可能诱发免疫反应。

抗原可以是外来的细菌、病毒、花粉等;也可以是不同物种间物质,如马的血清进入兔子体内;也可以是同种异体间的物质,如A型血输入B型血者身上,张三肾换在李四体内;也可以是自身体内某些成分,如自身组织因辐射、烧伤、药物作用等,成为自身抗原。于是就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小分子抗原物质,很快会被机体排出体外,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免疫疾病越大。

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一种抗体只与一种抗原相对抗)的免疫球蛋白(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的大型Y型蛋白质。

五、健康的血液是长寿之源

做到以下3点对保障血液健康至关重要。

1.喝好所需水

水在血浆中含量高达90%以上,水既是各器官所需的营养物质,更是血液循环的主要承载体。水在血液中有多种作用:首先可稀释血液,让血液顺畅流向毛细血管,供应器官细胞营养;水也像人体清道夫,参与新陈代谢和排出废物;一旦缺水,血液流速变慢,各部位缺营养,久之细胞干瘪,人就衰老;喝水不足,身体新陈代谢迟缓,废物累积血管,形成斑块,危险。

喝水要适量,不要超量,否则对肾脏(包括胃)造成较大负担。会喝水比多喝水更为重要。不要牛饮,一次别喝过多的水;不要口渴才喝水,要定时定量,一般为小口慢咽,特别要喝好4次水:第一次临睡前1小时,喝200毫升水,对降低血黏稠度,防止夜间血栓形成;第二次夜间小便后喝几口水(约100毫升),防止午夜心肌梗死发生;第三次清晨起床后,也要喝杯温开水,稀释血液,减轻心血管负担,午睡后也应喝水,一天大约喝够1700毫升水。

空腹饮水在胃内只停留2~3分钟,很快进入大肠,在大肠内被吸收进入血液,1小时左右就可以补充到全身各组织细胞中。

2.及时清除血中废物

血液中废物垃圾很多,包括毒素、尿素、尿酸、肌酐以及体内代谢废物,都需要及时排出体外,以保持血液的纯洁,中医讲“血净自无病,血浊百病生”,污染了的血液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

3.吸收均衡营养

人体每日所需营养素有七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膳食纤维和水。其中蛋白质、脂肪、糖、矿物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元素;蛋白质、脂肪、糖类为人体提供能量;蛋白质、维生素预防疾病;维生素、矿物质有抗氧化功能等。

六、如何才能使血液干净?

1.肝脏解毒

肝脏是人体内脏中最大的最重要的解毒器官,成人肝脏重1.5千克。肝脏以代谢功能为主,对来自体内和体外的许多非营养性物质,如各种药物、毒素以及体内某些代谢产物,通过新陈代谢将他们彻底分解或以原形排出体外,这种作用也被称作“解毒功能”。其实是一种生物转化作用。

肝脏解毒是通过肝脏血液循环来完成的,即血液边流进肝脏边解毒,流出解毒完成,不停解毒,但同时身体的其他部位正常运转中又会继续产生代谢废物等(所以,血液中旧的毒物、废物清除,新的毒物、废物又产生,周而复始)。

肝脏清除毒物废物的方式很多,一般水溶性物质,常以原形从尿和胆汁排出;脂溶性物质则易在体内积聚,并影响细胞代谢,则必须通过肝脏一系列酶系统作用(生物转化)将其灭活,或转化为水溶性物质,再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2.肾脏排毒

肾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通过尿液,把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的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废物)、毒素,大部分都由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少部分由胃肠等排出),肾美称“血筛子”。肾脏排尿过程是: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时,由于压力关系,滤出原尿,原尿通过肾小管时又将其中绝大部分水(99%)、全部的糖、蛋白质、氨基酸、钠离子、钾离子等送回血液,而将含有残余物质的浓缩液体,就是“尿”,送入膀胱排出体外(占原液1%,约1000~2000毫升)。

3.脾

脾对人体血液也有重要的3种作用,不可小觑:

①滤血作用——脾脏犹如一台血液“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以及衰老死亡的红细胞、血小板和退化的白细胞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他们统统吃掉(吞噬),使血液清洁。

②储血作用——脾脏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脾中便储存满血液,每次可存200毫升血液,当运动、劳作、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脾又将储血送回血液循环中,以增加人体血容量。

③造血作用——脾脏在人体胚胎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造血器官,人出生后脾就只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但在人体病态及大失血后,脾又制造各种血细胞,以供人体血液需要。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同时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温馨提示

想要血液好,首先要保护好自身的“三脏”,即肝脏、肾脏、脾脏,打铁还需自身硬,三脏健康强壮,才能病毒不入,即使进入血液也会被三脏以不同方式消灭。三脏的正常运行,也使不断产生的自身废物被过滤、吞噬、生物转化。

七、人体每天需要摄入多少营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每天摄入量为:蛋白质75克,脂类50克,碳水化合物为总能量的50%~65%,维生素A(800微克)、维生素D (10微克)、维生素E(14毫克)、维生素C(100毫克)、维生素B1(1.4毫克)、维生素B2(1.3毫克)、维生素PP(14毫克),矿物质钙(800毫克)、镁(350毫克)、磷(500毫克)、钾(2000毫克)、钠(1000毫克)、铁(120毫克)、碘(1.5毫克)、锌(15.5毫克)、硒(0.5毫克)。

人体众多营养的来源——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到食物多样,膳食平衡,就能保证每天营养充足。中国营养学会居民膳食指南指出:谷类为主,粗细搭配,日主食250~400克;蔬菜、薯类300~500克,水果200~400克;奶类制品及豆类制品适量;禽肉蛋鱼50克;油脂25~30克;盐6克以下。如果吸收正常的话,一般成人就足够了。

八、食物是如何变成7类营养素进入血液的(图32)

人体主要消化吸收器官为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大肠(包括盲肠、结肠、直肠、肛管)。常把口腔至十二指肠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其中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

小肠上至十二指肠下至空肠,长达6米左右。内壁上布满了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经过这些皱褶、绒毛、微绒毛的放大作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为食物在小肠内吸收创造了条件,胃肠首先将大分子物质变成小分子物质。

蛋白质的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在肠道内被分解变成氨基酸后,通过小肠黏膜被吸收,吸收后经过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是对氨基酸的需要。

脂类的吸收——食物的脂类物质在消化道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等,甘油可以直接被血液吸收;脂肪酸在消化道与胆盐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才被吸收。

糖分的吸收——糖又称碳水化合物。人体总食量中的50%~75%来自糖类,是人体最普遍的能量来源。食物中的糖类必须首先将比较复杂的糖分子经酵解作用(消化作用),变成单糖(如葡萄糖),才能被小肠吸收,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多糖(包括二糖以上的糖)为大分子物质,不能吸收,必须由肠细菌分解。

无机盐(旧称矿物质)的吸收——无机盐人体含量仅占4%,参与各种代谢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食物中所含的矿物质,在人体消化过程中从食物的细胞中释放出来,主要被小肠内壁所吸收,胃和大肠也吸收部分无机盐,进入血液循环。

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即维持生命的物质。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只起调节作用,也起代谢作用。食物中的维生素在消化过程中从食物细胞中释放出来,大部分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膳食纤维的特殊作用——膳食纤维既不能被胃肠吸收,也不能产生能量,但却被现代美誉为“绿色清道夫”。膳食纤维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四大类。能促进肠蠕动,在大肠内经细菌发酵,直接吸收纤维中的水分,使大便变软,产生通便作用,又可以使肠道多余的糖分和油脂随同肠道老旧沉积物一同排出体外。从而对许多疾病产生积极的影响。如糖尿病、肥胖、癌症、胆结石等。

水的吸收——人喝水后,3分钟可进入大肠,1小时内水就会被大肠吸收(小肠也吸收),进入血液。

九、血液黏稠的症状及应对措施

1.血液黏稠的症状

如果血液发生黏稠,就会导致血液流速减慢,致使肺、大脑等器官局部缺血、缺氧、营养供应不足,首先(经常)发生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胸闷、气短、手脚麻木等症状。特别典型的症状是:

晨起头晕、不清醒、反应迟钝,经过好久活动才会逐渐清醒过来;午饭后易犯困,如不午休,整个下午都混沌没精神,午休后情况好转;

晚饭后精神极佳,头脑清醒而奋发;

下蹲久了容易气喘,呼吸急促、困难;

阵发性视力模糊,一阵视物清楚、一阵视物模糊。

长久血液黏稠,危害不可小觑:血稠便会血流慢,供应机体氧气和营养不足,红细胞因之聚集,凝血成栓危险增加(主要在深静脉),极易诱发栓堵、中风、冠心病、视力减退、老年痴呆等疾病。

2.如何应对血液黏稠?

血液症状动态变化较大,随着人体进食、进水、运动、气候等诸多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化。措施有:

喝水——水是稀释血液物质,可快速降低血液黏度,加速新陈代谢,减少血小板在血管壁上停留,加快血液排毒进程。

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增加了氧气供应,提高了新陈代谢,加快了血液循环,同时降低了“三高”。

健康饮食——血液与饮食有密切关系,首先是多吃调脂(降低血脂)食物,如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有橄榄油、菜籽油、大豆油等,少吃(或不吃)动物油、甜食;多吃黄豆(大豆)、糙米,芝麻、玉米等矿物质丰富的食物;多吃有调脂作用的蔬果,如胡萝卜,芹菜,魔芋、洋葱、香菇、大蒜、西红柿、木耳、海带、紫菜、山楂等。不抽烟不酗酒,控制饮食,吃饭七分饱,营养不过量。 CiogWu6tOLrep3issAb6/b6l5wHmIKY7rrL7cpp3MY/chFKXollGfPxKBZ2Ojl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