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河湟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

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的推动下,人类与自然产生了长期的交互影响。生态人类学认为,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一种特定的人文环境,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决定人们对环境的态度、观念与生活方式 。因此,研究河湟地区的建筑文化景观时,不可避免地要把它置于其生存的环境当中,综合研究自然与人文因素的互动。王会昌先生在《中国文化地理》中着重研究地理环境在文化的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过程中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对中国文化形成与自然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 。可以看出,自然环境是文化形成的基础,研究自然环境是全面了解人文景观的重要前提。河湟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该地区具有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过渡性的文化特点 ,是形成该地区多元民族聚居、多种建筑景观共存的基础条件。

河湟地区肥沃的河流台地,充沛的水利资源,为人类祖先提供便利的生存条件,出现卡约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较发达的早期文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会,并没有出现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相对模糊的过渡,河湟地区作为两大高原的衔接区域,呈现出绵长舒展的旖旎景观。河湟地区主要的地理特征为河谷、山脉相间排列,整体呈现出“三山夹两谷”的地理构成单元(图2-3),“三山”是指祁连山支脉达坂山、拉脊山和秦岭的西倾山余脉,“两谷”即是在上述三条山脉之间夹隔的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 。经过长期的地质演变与外力作用,并在黄河和湟水的冲刷下,河湟地区大大小小的高山峡谷与河流盆地交错布置,形成串珠状的河谷地貌,如黄河流域的龙羊峡—贵德盆地—公伯峡—循化盆地—积石峡—官亭盆地—刘家峡的河谷地貌。

黄河、湟水及其支流沿岸的河谷和台地,是西北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处于西北干旱区边缘与东部季风所能达到的最西端,独特的地理区位,加上地形平缓、土壤肥沃和水源充足,使这里被称为“西北翡翠谷”。在特殊的地理区位以及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诸多茂密的林区和草场,这里树木种类繁多,其中针叶乔木树种包括祁连云杉、青扦等,阔叶乔木树种有山杨、红桦、白桦、青杨等,都为传统建筑的营造提供了丰富木材资源。

图2-3:河湟地区的地理构成单元

河湟地区不同区域间的地形差别显著。祁连山东段以南山区,海拔在3000~4000米之间;乐都、西宁、湟中为高原盆地,既有高海拔地区,也有浅山地区;黄河和湟水谷地,地势平坦,为黄土丘陵区,海拔在2000米,大通河沿岸的永登县海拔为1800~2400米左右。河湟地区整体形成西南、西北海拔高,东部海拔较低的阶梯状地形

2.1 主要山脉

河湟地区山岭河谷地带的形成受制于北部祁连山断块的升降运动。祁连山脉由于造山运动形成一系列的平行山岭,河湟地区北部边缘的达坂山就是祁连山东段的平行山岭之一。拉脊山是河湟地区的中间分隔界山,东西向延展。黄河以南诸山属于秦岭西延山脉——西倾山的余脉,主要包括贵德县与尖扎县交界处的胜保—泽钦山脉、同仁县东北部与循化县交界处的若干山脉等。

达坂山又被称为青山岭或者大阪山,位于门源县和大通县之间,是两县的界山,其西北起于北川河干流上游地区,东南抵大通河下游地区,全长约160千米,宽40~50千米。山峰海拔一般在3600米左右,山体北部较高,主峰脉络清晰,南部由于河水切割较为低矮破碎。最高峰仙密山,又称仙米达阪山,海拔高度4353米(图2-4)。

图2-4 达坂山(大通段)

达坂山以北的冷龙岭又称老龙岭,在青海境内位于八宝河、大通河以北,西起黑河,向东延伸至门源县以东。山峰多在4000~5000米,最高峰位于青石嘴以北,海拔为5254米,4500米以上的山峰多发育有现代冰川。达坂山以南的大通山,西端在大通河与布哈河源头地带,东端以北川河、大通河支流萨拉沟一线与达坂山相接,地跨祁连、门源和大通境内。大通山长约200千米,宽20~60千米。山岭西北高,东南低,山峰海拔在4000~5000米之间。

拉脊山又被称为拉鸡山,藏语称“贡毛拉”,含义为“嘎啦鸡栖息的地方”。拉脊山为东西走向,西起日月山南端的药水河谷,东至青海、甘肃省界,长260千米,宽20~40千米,最高峰海拔4524米,超过4000米的山峰近10座。南北坡山体不对称,南坡明显险峻高耸,山岩多有裸露,常有白雪覆盖,其北坡相对比较平缓,宜于牧草生长。黄河和湟水分流于该山南北两侧,成为两河的分水岭(图2-5)。

图2-5 拉脊山(贵德段)

日月山地处拉脊山西北端的日月山口与干子河口之间。日月山古称赤岭,得名于山顶呈红色的砂岩,藏语称“尼玛达哇”,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其大致山势为西北—东南走向,北部连接大通山,南部连接拉脊山。长90千米,宽10~20千米,其海拔一般在4000米左右,最高的山峰“阿勒大湾山”海拔4455米。日月山与其他高山相比并不雄伟高耸,但它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既是西部干旱区与青海东部季风区的分界,又是西部游牧区与青海东部农业区的分界线。日月山两侧的地理景观截然不同,历来都是联系中原内地与青海西部、西藏的咽喉要道,是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图2-6)。

图2-6 日月山(湟源段)

积石山地处拉脊山的东南端,其从民和向东南延伸至黄河北岸,地跨民和、乐都、化隆和循化县境,延绵100余千米,为临夏盆地与循化盆地的界山。其海拔高度一般在3000米之上,最高峰为4220米的尕长峡山主峰。

胜保—泽钦山脉位于西秦岭山系西倾山的北支山脉西端,由胜保扎、泽钦山、折戈里山、戈尕山四大山体组成,为尖扎、贵德两县的自然界山,山体长约44千米,宽30余千米,其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

太子山位于西秦岭山系西倾山的北支山脉东端,是甘南与临夏的界山,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80千米,宽10~20千米,跨越积石山、临夏、和政、康乐等地,海拔在2200~4368米之间。山顶终年白雪,降水量充足,是临夏重要的水源地(图2-7)。

图2-7 西倾山脉(临夏段)

2.2 河流水系

河湟地区范围内的河流水系主要为黄河水系及其支流湟水水系,黄河水系在本区域有湟水河(湟水)、尕让河、隆务河、街子河、大夏河、庄浪河等支流,湟水水系有药水河、北川河、大通河等支流(表2-2)。

表2-2 河湟地区主要河流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为我国的第二长河,《汉书》始有“黄河” 之称。上游干流位于巴颜喀拉山与拉脊山之间,在河湟地区先后流经贵德、尖扎、化隆、循化、民和、积石山、临夏等。

图2-8 黄河(贵德段)

图2-9 黄河(循化段)

湟水是黄河上游较大的支流,发源于海晏县包呼图山山麓,位于达坂山、大通山与拉脊山之间,干流流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等地,进入兰州达川镇后汇入黄河(图2-10、图2-11)。

图2-10 湟水(西宁段)

图2-11 湟水汇入黄河干流处(兰州达川镇)

大通河为湟水支流,发源于天峻县沙果林那穆吉木岭,流经冷龙岭与大通山之间,经过天峻、刚察、祁连、门源、互助、民和、永登等地,在民和县享堂汇入湟水(图2-12)。

图2-12 大通河(永登段)

大夏河古名漓水,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大不勒赫卡山南麓,从土门关穿过太子山后进入临夏地区,最后在临夏县康家湾汇入刘家峡水库(图2-13)。

图2-13 大夏河(临夏段)

隆务河,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的泽库的多禾茂若恰山区,向北流入麦秀山峡谷和林区,出峡后纳支流扎毛曲进入同仁县境,始称隆务河,自南向北依次流经泽库、同仁、尖扎等地(图2-14)。

图2-14 隆务河(同仁段)

黄河及湟水在河湟地区冲刷切开了高山峡谷,形成一个个地势相对平坦的河谷盆地,人类在此世代开发。其中西宁—民和盆地东西狭长,南北短近,呈不规则长方形,湟水在西宁至民和之间形成连珠状的河谷盆地,包括西宁盆地、乐都盆地和民和盆地等;黄河在贵德至临夏之间也构成了一系列的河谷盆地。贵德盆地四面群山环绕,拉脊山横亘东北,直亥山、扎木日根山雄踞南部,多拉、巴切等山绵延在西部,横贯贵德县境的黄河使中部河谷低陷。循化—化隆盆地位于拉脊山隆起带与西秦岭造山带之间,以积石山为界与临夏盆地相邻。临夏盆地南部为秦岭山系西延山区,北部为黄土高原丘陵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依次递减。

河湟地区距离海洋较远,是东南季风在中国大陆能到达的西界,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原山地草原地带。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暂,太阳辐射强,年平均降水量在200~400毫米,局部降水量超过400毫米,低于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约为600毫米),但相对比广大西北地区多,气候较为温和湿润,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范围内,河湟地区的农牧业发展具有十分有利的气候条件。《后汉书·西羌传》曾记载,“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 ,河湟地区在西汉之前以林木与草原为主,人们多以游牧为生。西汉之后,该地不断进行屯田,河谷平坦之处逐渐开垦为适宜谷物生长的耕地。河湟地区河谷地带的农耕业和草原山地的畜牧业并存的生存模式,促进该地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碰撞,不同族群交流融合,形成纷繁复杂的历史发展进程。 U/EEsSipdlhtK21ZYffNyKFm8vqq8V2m+6jy/QJl/TawlIW7Dqwv697s2KQvCh4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