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地理单元,其中的“河”指代黄河,是指从青海流向甘肃的黄河上游河段,“湟”指代湟水河(湟水)。河湟地区即是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大夏河等流经的广大地区,周围有大型山脉形成天然边界,其北达祁连山脉,南抵秦岭西倾山脉,西接日月山,东至湟水河汇入黄河处,河湟地区涵盖了青海东部以及甘肃西南部。作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河湟地区(图2-1),自古便是联系中原与西部广大地区的关键枢纽,同时也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以及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图2-2),见证了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此的交流融合。
图2-1 河湟地区区位示意图
图2-2 途经河湟地区的交通路线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西方诸国商业贸易的交流通道,从上古到先秦逐渐形成。陆上丝绸之路东段主要分为三条路线。一是从关中北上经漠南阴山山脉之居延海绿洲(今内蒙古额尔古纳旗境内弱水下游),趋向天山南北麓至西域,即“居延路”或“草原路”;二是从关中过陇山,经河西走廊入西域,即“河西道”;三是由祁连山南,沿湟水至青海湖,再经柴达木盆地而达新疆若羌的“青海道”
。作为“青海道”咽喉的河湟地区,位于祁连山之南,河湟之滨,东连中原,西通西域
。“青海道”在河湟地区的具体路线为:由甘肃临夏进入青海境内,行经民和、乐都、西宁、湟源,沿青海湖到天峻,经过关角山日吉沟,到达柴达木盆地。该道过青唐城(今西宁市),途经羌人居住的地区,故又称为“青唐道”“羌中道”等。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敦煌、张掖、酒泉、武威四郡,丝绸之路“河西道”因此畅通无阻,大多数商旅多走此路到达西域诸地,“青海道”当时并不受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先后被前凉、后凉、南凉、西凉等政权割据,战乱频繁,“河西道”时常堵塞不通。同时,在青海地区建立的吐谷浑政权,由于政治以及商业需求,吐谷浑政权极其重视并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青海道”开始兴盛起来,越发被各方重视,一直持续到隋朝大业年间
,由此“青海道”又称为“吐谷浑道”。
唐蕃古道是唐王朝与吐蕃王朝之间进行往来的一条官道,其大致走向是从长安出发,经过甘肃、青海,直通吐蕃的逻些(今拉萨),再向西南延伸通往今尼泊尔和印度。从唐朝长安到达吐蕃逻些之间的道路为唐蕃古道的主体,可分为东段和西段两部分,其中东段路线为长安—凤翔—陇州(今陇县)—秦州(今天水)—渭州(今陇西)—临州(今临洮)—河州(或兰州)—鄯州(今西宁),西段路线为鄯州到吐蕃逻些(今拉萨),大致走向为鄯州(西宁)—湟源石城山—日月山—切吉草原(大非川)—兴海县大河坝(那录驿)—温泉—苦海(烈谟海)—黄河沿—称多县清水河乡—扎曲—玉树县结隆乡(列驿)—子曲(截支川)—聂荣县白雄—那曲—羊八井以北—拉萨(逻些)
。河湟地区正处于唐蕃古道东西段连接的关键区域。作为唐蕃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道路,唐蕃古道极大地促进了汉藏两民族的交流发展。吐蕃王朝时期唐蕃之间使者往来极其频繁。文成公主入藏后,通过此条道路去天竺取经拜佛的僧人增多。“永徽年内取吐蕃道,经泥波罗到中印度。……旋踵东土,行至吐谷浑,逢道希法师,覆相引致,还向大觉寺”
,唐蕃古道即是僧人玄奘去中印度取经的路线。吐蕃地区的汉人工匠以及汉传佛教等也通过唐蕃古道传到吐蕃地区。作为唐蕃古道的重要节点,河湟地区在汉藏文化交流影响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茶马古道是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以交换茶马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交通方式的一条商道。其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马道”或“古道”
。这种互换交易据《新唐书》记载,“交马于赤岭,互市于甘松岭”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唐朝应吐蕃之请,在赤岭设置互市市场,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又增设陇州塞(今陇县)为市,以四川等地常见的茶叶换取战时所需的良马,大大增强了中央王朝的军事储备。从唐朝开始,中原通往西部地区的几条茶马古道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陕甘道、川藏道、滇藏道等
,其中陕甘道的大致走向为:从陕西紫阳出发,经石泉、西乡到汉中,后分两路,一路经勉县、略阳、西河等地到达临潭,另一路经凤县、两当到达秦州(今天水),经甘谷、武山等地到达河州(今临夏)
,与丝绸之路交会。河湟地区位于茶马古道陕甘道的途经之地,再加之天然的地理条件,畜牧业十分繁荣,是良马的优良产地,“今秦州接连熙河州及青唐羌界,乃自古良马产地”
。两宋期间,由于与辽、西夏等国交战需要大量马匹,朝廷对“茶马互市”特别重视,先后设置茶场司和买马司,后两司合并,更名为都大提举茶马司。明代将茶马交易视为军国大政,“明洪武九年,始于秦州开设茶马司,收四川巴茶,易买西宁、洮、岷等处番马”
,次年,改秦州茶马司为西宁茶马司,又增设河州、洮州、甘州茶马司,形成了几个较大的茶马交易市场,为河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河湟地区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以及茶马古道的重要途经地,这些重要的交通路线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沟通与促进作用,使河湟地区成为中国西北各民族相互交往、融合的民族走廊
。河湟地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而被赋予独特的内涵,成为一个文化地理概念,产生以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为鲜明特征的文化景观,传统建筑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河湟地区的地理范围,同时结合该地区传统建筑的空间分布特征,用河湟地区如今各县域、市域的行政边界作为该地区界线,从而能够更加定量化地确定河湟地区的研究范围。以黄河进入青海贵德所形成的河谷地区为始,以湟水河汇入黄河的甘肃兰州达川镇为止,再加之黄河、湟水河主要支流的流经区域,河湟地区具体包含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西宁市(西宁市区、湟源县、湟中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海东市(平安区、乐都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和回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以及甘肃省兰州市西北部县区(西固区、红古区、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永靖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临夏市区、临夏县、和政县)。为了方便书写,各少数民族自治县、自治州将使用各自的简称(表2-1)。
表2-1 河湟地区主要民族自治县、自治州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