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河湟地区涉及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大夏河等流经的青海东部和甘肃西南部地区,自古就处于丝绸之路南道、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交通路线的咽喉地带,众多民族彼此共生,不同宗教在此汇聚。在汉、藏、伊斯兰等文化的交会碰撞下,孕育出了多元民族要素复合共生的营造体系,造就了以湟中塔尔寺、乐都瞿昙寺、临夏大拱北、连城鲁土司衙署等为代表的大量异彩纷呈的建筑精品。同时,在营造过程中,汉族的大木作、瓦作匠师,回族、撒拉族的砖雕、木雕匠师,藏族的热贡艺术匠师、镏金铜匠,保安族的铁艺匠师等多元民族工匠通力配合、相互学习的合作模式,形成了河湟地区传统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文化融合的建筑营造特征。

由于河湟地区地理尺度巨大,西部科研力量不足,该地区传统建筑的基础研究长期滞后,以往研究多关注于传统建筑个案或单一建筑类型,研究深度不足。而如今河湟地区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城镇更新热点区域后,不当修缮、改造越发增多,传统建筑承载的历史、艺术、信息面临着严重威胁。在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基础研究滞后这“一快、一慢”背景下,开展河湟地区传统建筑多元文化融汇共生的营造特征研究,对于民族关系、建筑工艺、遗产保护等研究领域具有十分必要和相当迫切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

1.2.1 社会意义

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提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河湟地区传统建筑在营造过程中产生的多元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彼此学习的建筑特征,正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鲜活见证,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2.2 学术意义

由于东、西部地区学术研究力量分布不均,以及西部自身科技、文化力量的限制,以往关于河湟地区传统建筑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多局限于建筑个案或者单一建筑类型,因此开展河湟地区传统建筑在多元民族文化交融视角下的整体深入研究,可以拓展学术研究广度和理论深度。

1.2.3 现实意义

河湟地区多元民族工匠所掌握的建筑技艺如今依然延续在传统建筑的营造过程当中,记录和整理现存的传统建筑技艺,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建筑遗产保护的基础。同时将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建筑技艺以合乎社会需要的运作模式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河湟地区位于“西北民族走廊”的咽喉,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关键过渡地带,不同专业学者对其在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河湟地区传统建筑的整体性研究不足,以往的河湟地区传统建筑研究多专注于文献考证、一般考察、建筑特征描述、个案与单一建筑类型研究,缺少从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宏观视角,对河湟地区传统建筑的营造特征进行的深入研究。

1.3.1 河湟地区民族文化学研究

河湟地区多元民族构成及其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现象,长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对传统建筑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一是侧重河湟地区民族构成、分布以及历史变迁方面的研究。如贾鑫、李峯等在《河湟谷地藏族和其他主要民族分布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生产方式差异》 中关注到河湟地区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具有差异性,并影响各民族的生产方式;贾伟的《明清时期河湟地区民族人口研究》 中对历史上河湟地区民族组成及其变迁进行了详细叙述;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编制的《青海民族研究》 中包含了众多河湟地区的民族研究成果。其二是侧重对河湟地区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研究。日本学者羽田亨的《西域文明史概论》 在较大范围上研究西域的文明史,提及了丝绸之路等文化线路对河湟地区的显著影响;武沐、金燕红的《13—19世纪河湟多民族走廊历史文化研究》 中详细研究了河湟多民族走廊的历史文化;马进虎的《两河之聚——文明激荡的河湟回民社会交往》 中对河湟地区的回族文化及其宗教信仰进行了介绍;张俊明、刘有安的《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共生与制衡现象探析:以河湟地区为例》 中指出河湟地区并未形成某种文化一家独大的局面,各文化都有其相对固定的信仰群体和较为清晰的边界,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渗透又相互制衡的多元文化格局,同时对该地区的民族多元化格局进行了探讨;王默的《多元信仰文化与族际互动——基于青海河湟地区的民族学研究》 阐明了河湟地区的民族文化互动的现象,以及信仰文化互动与族际互动之间的关系;马灿在《河湟文化演变以及文化景观的地理组合特征》 中对河湟文化的演变进程进行了研究。

1.3.2 河湟地区传统建筑研究

在传统建筑研究方面,宿白在《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一书所辑的三篇论文中对青海河湟地区和自此扩展至甘肃兰州地区与河西走廊的藏传佛教寺院布局、形制、演变进行了研究,关注到河湟地区部分歇山顶佛殿,如妙因寺万岁殿、塔尔寺祈寿殿等平面外绕礼拜殿形制与西藏地区有着紧密的关联。美国学者霍格编著《伊斯兰建筑》 一书以伊斯兰教为背景,从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在宗教影响下的建筑形态特征。刘致平在《中国伊斯兰教建筑》 中对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期,并对中国范围内的伊斯兰教建筑实例的历史沿革、建筑特征进行了整体性研究,关注到河湟地区伊斯兰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中国化,其建筑上呈现出汉回结合的过渡样式。孙大章的《中国民居研究》 将中国民居划分为庭院式、窑洞式、干阑式等七种类型,河湟地区普遍采用的是庭院式民居中的庄廓院形式,并提及临夏、民和等地的回族民居受到了汉族民居的显著影响,但又表现出院内设水井、水房,住宅与花园穿插布置,建筑色彩素雅,木材只刷桐油本色等中亚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王军的《西北民居》 对河湟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庄廓院形式的特点及典型案例进行了介绍。除上述研究之外,对河湟地区各类型传统建筑的全面性考察,通常包括在甘肃、青海全省或更大范围内的建筑文化研究当中,虽然对河湟地区各类型建筑都有所涵盖,但毕竟数量不多,如唐晓军等的《古代建筑》 ,李焰平等主编的《甘肃窟塔寺庙》 。同时,吴葱的《青海乐都瞿昙寺建筑研究》 、樊非的《青海黄南隆务寺及其附属寺院建筑研究》、阴帅可的《青海贵德玉皇阁古建筑群建筑研究》 、张婧的《青海塔尔寺寺院建筑历史研究》 和程静微的《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建筑研究》 等更多是关注该地区重要建筑的个案,缺乏河湟地区传统建筑整体发展变迁和营造特征的系统性论述。关于河湟地区传统建筑多元文化共生的研究,如李懿等的《多元文化并存的建筑艺术——青海湟源县城隍庙建筑布局与装饰》 、周传斌等的《回道对话:基于甘肃临夏大拱北门宦建筑中砖雕图案的象征分析》 、何如朴的《论甘肃传统建筑技术》 等关注到了河湟地区传统建筑个案所受到的多元民族、宗教的影响,及其形成的各类文化相互交融的建筑特征。

1.4 研究内容

1.4.1 河湟地区民族构成与传统建筑时空分布研究

河湟地区位于沟通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交通节点,并具有相对优良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便是各民族、各政权角逐的重点区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河湟地区的民族构成具有着多元化特征,发展至今形成了河湟地区汉、藏、回、撒拉、土、东乡、保安等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导致该地区不同文化类型的传统建筑大量并存共生。需要重点研究各主要民族在河湟各地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文化属性的传统建筑的时空分布,以厘清民族分布与传统建筑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

1.4.2 河湟地区地域性营造做法研究

河湟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致使该地区夏季相对温凉短暂,冬季寒冷漫长,太阳辐射较强,风沙频繁。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各族群喜用庄廓院的民居形式,在各类建筑中使用厚重土坯墙,外观粗犷质朴,而在门楼及檐下会形成重点雕刻部位,突出其装饰效果。同时,河湟地区传统建筑还存在“檐如平川,脊如高山”的举架做法,“隐角梁”式的翼角结角方式和使用椽花构件等地域性做法。这些营造做法均是研究河湟地区传统建筑的重要内容,能够拓展中国传统建筑地域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1.4.3 河湟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传统建筑研究

重点研究河湟地区在汉、藏、回等主要文化因素影响下的传统建筑营造特征以及该特征的演变进程。如植入汉藏文化元素的伊斯兰建筑从整体到细节呈现出显著多元融合的建筑特征,其整体布局与庄廓院存在同构关系;唤醒楼使用折中式的盔顶形式;建筑内部使用减柱移柱做法;后窑殿出现类似藻井的结构空间;在檐下使用藏式特色的柱头托木、瓣玛枋等构件。而受到甘青建筑影响的河湟地区藏式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部装饰等多个方面同样显示出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如寺院布局出现轴线对称形式,结构使用汉式常用的纯木框架体系,引入汉式屋顶,形成汉藏结合式组合屋顶,檐下做法使用斗栱、花板代栱和苗檩花牵等特色做法。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梳理法

文献梳理法是本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查阅河湟地区有关文献、志书、工程档案等资料(图1-1),从中提取有关河湟地区的资料数据,为开展后续深入的河湟地区传统建筑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民族分布,以及传统建筑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图1-1 河湟地区相关文献

1.5.2 实地调研法

开展河湟地区实地考察,对该地区的主要建筑遗存、民族文化、重要山脉河流等要素进行现场调研、测绘。并对当地的研究人员、宗教管理人员、建筑工匠等进行追踪访问,获得来自上述人员的口述、图绘等第一手资料,并对建筑术语、工艺做法进行深入了解(图1-2)。

图1-2 自然环境、传统建筑、施工现场调研

1.5.3 多软件结合

将地理信息软件ArcGIS、环境模拟软件AirPak、建模软件Grasshoper和SketchUp等与文献梳理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交叉使用,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ArcGIS作为一种地理数据研究工具,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分析能力,地理信息技术为传统建筑空间定位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本研究利用ArcGIS平台,呈现河湟地区各民族的分布特征,定量分析传统建筑的时空分布情况,并研究其分布与河流、海拔、民族构成等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使空间统计可视化,从而进行分期、分区研究。AirPak软件可以精准地模拟通风系统中的空气流动、空气品质等情况,并提供可视化的数值报告。利用该平台,对该地区传统建筑中适应性的地域做法进行定量化评估(图1-3)。

图1-3 河湟地区传统建筑风格环境模拟

庄廓院风格环境模拟

1.6 研究框架

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合理提出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河湟地区传统建筑的研究选题,并重点开展民族构成与传统建筑时空分布、河湟地区大木作营造技术、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伊斯兰建筑和藏传佛教建筑等方面研究,研究框架如下(图1-4)。

图1-4 研究框架图 MEh84+Yja3iag4XAf11Mtg3uvJC+5Fp15v+r3/jZHTIndLh65rg0Re020NJXKOr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