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是一种非电离辐射,具有高聚焦性,在使用过程中可能给操作者、助理和患者的眼睛、皮肤等带来伤害,需要注意防护。因此在使用激光前,操作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熟练掌握激光的应用和防护知识等。激光治疗应该在专门的手术间进行,入口处悬挂激光警示牌,无关人员禁止进入手术间(图1-9)。激光治疗术中,操作者、相关工作人员及患者应佩戴对应波长的激光防护镜(图1-10,图1-11),并进行规范操作。切忌直视激光,同时尽量避免使用反光的器械,防止激光反射进入眼睛或作用于皮肤。
图1-9 激光防护标志
图1-10 激光防护镜
图1-11 激光治疗时的防护
激光与组织主要的相互作用机制是光热作用,意味着激光能量转化为热量,如果热量聚积则可能导致热损伤出现。例如,半导体激光工作时,工作尖温度可以达到500~800℃ [31] 。当局部温度升高至42~45℃时,组织出现暂时升温。而温度高于65℃时,组织开始出现脱水并发生蛋白变性。当温度升至70~90℃时,组织开始凝固。当温度高于100℃时,组织发生汽化。当温度高于200℃时,组织表面则出现碳化,即组织发生干性坏死,在表面形成黑色的碳化物 [32] 。
因此,在使用激光时,要注意对热损伤的防护,例如不应长时间地使激光聚焦于同一部位、在使用时配合使用水冷装置等。
此外,在激光手术时由于组织发生汽化、凝固时可能产生颗粒状碎片,被称为激光羽。其中可能包含细菌、病毒甚至粉尘等致癌物质,不仅可能损伤工作尖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上述物质被人吸入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在使用激光时,术者及助手需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例如防护面屏、口罩等,同时应用大排量的强吸装置吸走激光羽,避免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