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碘与甲状腺

1811年,法国化学家Bernard Courtois为制作火药焚烧海藻时发现了碘 [1] 。1814年,法国化学家Gay-Lussac因为海藻燃烧时会产生紫烟,所以将这种海藻的副产品命名为碘(Iodine)(图1-1),源自希腊文中的“ioeides”,意为紫色 [1] 。1816年,英国化学家Prout亲身试验了碘化物的毒性,并提出了碘对甲状腺肿的治疗作用 [2] 。1819年,圣托马斯医院的Elliotson医生首次使用这一疗法治疗甲状腺肿患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3] (图1-2)。次年,瑞士医生Coindet使用相似疗法,成功治愈患者 [4 ] 图1-3)。同时他也发现过量的碘可能会引起一种严重的副作用,即我们现在熟知的碘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1] 。由于这种副作用,碘的补充治疗曾一度被医学界摒弃。

图1-1 1814年,法国化学家Gay-Lussac命名碘

图1-2 1819年,Elliotson医生使用碘治疗甲状腺肿患者

图1-3 1820年,Coindet医生使用碘治疗甲状腺肿患者

1895年,德国化学家Baumann发现了甲状腺中含碘的证据,并据此推测碘将会是甲状腺的重要组成部分 [5-6] (图1-4)。4年后,法国人Gley和Bourcet证实了人类血浆内无机碘的存在 [7] 。最终在1996年,美国耶鲁大学Carrasco等 [8] 成功描述了钠-碘同向转运体(Sodium-Iodide Symporter, NIS)的表征并实现了该蛋白的克隆,进而阐明了甲状腺细胞的摄碘机制(图1-5)。

图1-4 1895年,德国的Baumann发现甲状腺含碘

图1-5 1996年,美国的Carrasco成功克隆钠-碘同向转运体(NIS) 9iwiU2Krks6BBqccEy6tqMtQ7OBSUXPLETAyC/iEITyEw9XNKXfgflg/idgHgW8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