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类疾病是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属于中医“瘘”“痔”范畴。手术是治疗肛肠疾病的主要手段,肛肠术后由于手术创伤损伤肌表及筋脉,导致气血及精血津液运行受阻,造成湿热蕴结、气滞血癖,且手术创面距离肛门近,极易受到外邪侵入而成毒,造成创面水肿、渗液、渗血及肛门疼痛等,影响创面的愈合,甚至会诱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患者恢复。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促进创面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中药熏洗与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中药熏洗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而针刺痔疮穴具有泻火排毒、消炎止痛、退热通便等功效,中药熏洗与针灸联用对改善肛肠术后症状,促进创面愈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手术等外源性应激可刺激末梢神经释放神经肽SP,神经肽SP属于一种血管活性肽,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调控细胞修复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熏洗联合普通针刺对肛肠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分析其机制,以期为肛肠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1 诊断标准: 肛瘘、痔疮、肛周脓肿诊断标准参考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1.1.1 肛瘘诊断依据: 有肛痈病史。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可征。
1.1.2 痔疮的诊断依据: ①便血及肛门部肿物,可有肛门坠胀、异物感或疼痛。②可伴有局部分泌物或瘙痒。③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齿线下亦可为赘皮)。
1.1.3 肛周脓肿诊断依据: ①局部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者,多位于肛提肌以下间隙,属低位肛痈。包括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肛周皮下脓肿、括约肌间隙脓肿。②出现寒战、高热、乏力、脉数等全身症状,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局部穿刺可抽出脓液者,多位于肛提肌以上间隙,属高位肛痈。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直肠黏膜下脓肿。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肛瘘、痔疮、肛周脓肿的诊断标准,且行手术治疗者。②无肛肠手术史者。③肛门形态及功能正常者。④年龄20~80岁。⑤知情同意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面协议。⑥入组7天内未使用外用膏药及相关熏洗药物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者。②其他疾病所致特异性肛肠疾病者。③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④无法配合治疗者。⑤合并传染性疾病者。⑥对中药熏洗药物过敏者。⑦恐惧针刺治疗,无法坚持针刺治疗者。
1.4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的154例患者均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肛肠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5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 n =77)和对照组( n =77)。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20~80岁,平均(44.18±5.59)岁;病程1~20年,平均(10.09±1.04)年;疾病类型:肛瘘19例,痔疮30例,肛周脓肿2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20~80岁,平均(44.12±5.63)岁;病程1~20年,平均(10.15±1.09)年;疾病类型:肛瘘17例,痔疮31例,肛周脓肿29例。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 P >0.05,表示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1.5 方法: 手术后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基础治疗,注射用头孢匹胺钠(国药准字号为H20055422,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0.5g,加至100mL 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0399,由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手术创口常规应用碘伏换药。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使用1000mL 0.02%高锰酸钾溶液熏洗坐浴,每次10min,每日1次,坐浴治疗后予以创面换药,共治疗7天。
观察组患者予以中药熏洗联合普通针刺治疗,中药熏洗方剂组成:黄柏15g,苦参15g,黄芩9g,黄连9g,川芎10g,生川乌9g,红花9g,蒲公英15g,芦荟15g,地肤子15g,冰片9g,蛇床子15g,上述药物水煎煮,取药液400mL备用。将药液用温水冲至1000mL后进行熏洗,每日2次,每次15min,熏洗后使用碘伏消毒,创口使用无菌纱布覆盖。针刺:术后第1天开始采取针刺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取痔疮穴,采用酒精常规消毒痔疮穴,消毒后取2寸毫针,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对患者的痔疮穴进行针刺,针刺时以患者感到局限性针感及酸麻胀为宜,每次针刺时停留30min,期间每6min捻针1次,每日针刺1次,共治疗7天。
1.6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临床疗效,同时釆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神经肽SP含量。
(1)症状改善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便血消失时间、肛缘水肿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伤口愈合时间。
(2)肛门坠胀及肛门疼痛评分。肛门坠胀评分标准:无坠胀感计为0分;偶有坠胀感计为2分;肛门坠胀感频发,且对正常工作及生活造成影响,经休息或治疗后缓解计为4分;肛门坠胀感频发,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经休息或治疗后仍无法有效缓解计为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肛门坠胀感越严重。肛门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进行评定,分值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疼痛难以忍受,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肛门疼痛越严重。
(3)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价。①显效:创面无渗液、渗血,水肿消退,无感染,疼痛显著减轻。②有效:创面有少量渗液、渗血,无感染,水肿及疼痛症状有所减轻。③无效:创面有大量渗液、渗血,水肿及疼痛症状未见任何改善甚或加重;总有效=(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4)神经肽SP含量测定。抽取患者的3mL空腹静脉血,以2000r/min速度进行离心,离心时间为10min,取血清置于-20℃冰箱待测,釆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神经肽SP含量。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分析,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以χ 2 检验作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检验方法,以( )表示计量资料,以 t 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检验方法,以 P <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便血消失时间、肛缘水肿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有 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肛门坠胀评分及肛门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肛门坠胀评分及肛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肛门坠胀评分及肛门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肛门坠胀评分及肛门疼痛评分比较( )
注:a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 <0.05; b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 <0.05。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神经肽SP含量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神经肽S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神经肽SP含量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神经肽SP含量变化情况比较( , ng/g)
注:a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 <0.05; b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 <0.05。
肛瘘、痔疮、肛周脓肿是肛肠科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手术是治疗肛肠科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肛肠手术术后创面多为开放性创口,创面极易受到污染及刺激,因此大多患者术后常伴有创面局部瘙痒、疼痛、水肿、坠胀、排尿障碍等并发症。肛肠术后由于创口周围组织出现神经末梢暴露、毛细血管瘀阻、微循环障碍等病理生理变化,加之坏死组织液化流出、创口引流、排便等,极易影响手术创面的愈合,因此,肛肠病术后创面换药是保证手术效果、促进术后创面愈合的关键。凡士林纱条换药是当前临床常用的换药方式,但该换药方式仅能起到引流的作用,并不能达到止痛、抗菌、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因此,寻找一种更为有效地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案对提高手术效果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影响肛肠术后创面愈合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术后风湿燥热之邪侵袭机体所致;术后饮食不节、体质虚弱、劳伤忧思等导致伤口痰湿郁阻所致;术后外感不洁毒邪,术后湿热余毒未尽,毒邪侵袭创面,血行不畅,脓汁不止所致。
中药熏洗是一种重要中医治疗手段,中药熏洗主要是借助熏洗液的温度热作用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疗效。研究显示,通过中药熏洗可有效降低肛管的静息压力,缓解括约肌的痉挛,促进局部毛细血管的扩张,加快局部淋巴液及血液循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营养。董庆云等研究显示,中药熏洗主要是通过热力作用及药物作用,从而松弛痉挛的括约肌,改善局部淋巴循环与血循环,消除水肿,通畅经络,缓解疼痛。此外,通过中药熏洗,还能对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产生刺激作用,从而激发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阻断了机体的病理反射,进一步促进了创面的愈合。本研究中的中药熏洗方剂由黄柏、苦参、黄芩、黄连、川芎、生川乌、红花、蒲公英、芦荟、地肤子、冰片、蛇床子等组成,方中黄柏、黄连、黄芩具有清热、燥湿、解毒之效;苦参具有清热、燥湿、止痒、消肿之效;川芎具有活血行气之效;生川乌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效;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消肿之效;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之效;芦荟具有泄热、消肿之效;地肤子、蛇床子具有清热燥湿、止痒之效;冰片具有清热、止痛、去腐、生肌之效;全方合用共奏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之功。
针刺痔疮穴治疗最早记载于《五十二病方》,研究显示,针刺痔疮穴具有消炎止痛、退热通便、解毒泻火之效,因此,大多肛肠术后患者选择以此穴作为针刺的穴位,具有疗效快、疗程短及安全性高等优点。有研究显示,针刺痔疮穴具有止血、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止痛等作用。
感觉神经肽指的是由感觉神经元胞体释放的一类神经肽,包括K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等,其中以神经肽SP为创面愈合的重要媒介,与创伤修复的关系最为密切。当机体组织受到创伤时,就会刺激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肽SP, SP可与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特异受体相结合,结合后可刺激机体免疫细胞释放相关的细胞因子并参与创伤修复早期阶段的炎性反应调控;在创面修复中期阶段,SP还可与表皮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的受体相结合,结合后可促进各类细胞DNA的合成;因此,在创面的愈合过程中,SP含量会随之增加。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症状改善时间、肛门坠胀评分、肛门疼痛评分、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神经肽S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中药熏洗联合普通针刺治疗肛肠术后患者疗效显著。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提高创面组织SP的表达:在创面形成后,神经肽SP可通过促进创面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及修复细胞DNA的合成等作用完成创面愈合。中药熏洗与针刺治疗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可能与其增强机体创面分泌神经肽SP含量有关。②提供酸性环境:研究发现,肛肠手术前及手术过程中,创面的pH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但手术后由于创面是开放的,导致有CO 2 逸至空气,从而使创面pH升至7.7左右,同时,创面组织在微生物的分解下可生成氨,导致创面处于碱性环境,碱性环境极易造成组织毒的形成,从而使创面处于缺氧状态,不利于创面的愈合。而中药熏洗可为创面提供酸性环境,酸性环境有利于上皮组织的再生、毛细血管的生长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中药熏洗与针刺治疗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可能与其降低创面pH有关。③消肿止痛作用。中药熏洗可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创面局部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有利于水肿的吸收及淤血的消散。④抗炎抑菌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学研究证实,中药熏洗方中的黄柏、苦参等中药对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抑菌作用,有效减少了感染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术后创面的愈合。
综上所述,在肛肠术后患者中施以中药熏洗联合普通针刺治疗,可有效促进术后创面的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创面神经肽SP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