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手术法治疗直肠脱垂56例临床体会

李师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采用直肠黏膜排列结扎术加肛门环缩术加直肠周围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6例,Ⅰ度直肠脱垂12例,Ⅱ度直肠脱垂23例,Ⅲ度直肠脱垂21例,男性36例,女性20例;年龄15~70岁。

2.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

(1)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备皮。

(2)术前5h用20%甘露醇250mL加水500mL口服。

(3)术晨禁食。

2.2 麻醉: 简化骶管麻醉。

2.3 体位: 截石位。

2.4 手术操作:

(1)直肠黏膜排列结扎术:常规消毒后,令患者增加腹压使直肠脱出全部暴露肛外,如不能完全脱出,可用组织钳钳夹部分直肠黏膜,缓慢牵出肛外。然后在母痔区的相反区的左前、左后、右,用弯止血钳钳夹直肠黏膜,用“7”号丝线行“8”字贯穿缝合结扎,自齿线上1cm开始纵行排列结扎直肠黏膜,直至脱出盲端为止,共扎4~8针,针距1cm,使之形成3条纵行排列的瘢痕,如还有松弛的黏膜,可补加几针,以起到更好效果。结扎完毕后于结扎残端注射消痔灵注射液,再钳夹压缩成片状,重新消毒后,将脱出直肠还纳入肛,食指探查肠腔以通过两指为宜。在排列结扎手术后再行第二步手术,即肛门环缩术。

(2)肛门环缩术:消毒后,于肛门前、后位距肛缘1.5~2.5cm处,各做一小切口,长约1cm,用动脉瘤针或大弯止血钳向前位切口插入,绕肛周皮下,自后位切口穿出,引入硅胶管或医用塑料管。取同法,将硅胶管或医用塑料管引入对侧肛周皮下,环绕一周后,两端合拢。术者食指放入肛内,助手拉紧塑料管两端,以肛内能纳一指为度,于肛门前位切口处用两把止血钳钳夹塑料管,用丝线在止血钳的左右及中间进行结扎固定,接头处绕过切口,以减少刺激,碘伏消毒,缝合前后位切口。在肛门环缩术后,再行第三步手术,即直肠周围注射疗法。

(3)直肠周围注射疗法:备好穿刺针并连接有1∶1消痔灵的20mL注射器。术者一手食指伸入直肠内做引导,另一手持注射器,在肛门与坐骨结节之间,距肛缘1.5cm处进针。先在左侧刺入皮肤和外括约肌,进入坐骨直肠间隙,继续进针,针尖可遇有阻力,说明已达提肛肌下方,通过提肛肌时,针尖有一突破落空感,即进入骨盆直肠间隙。此时,放入直肠内的食指可触摸针尖部位,确定在直肠壁外和骨盆直肠间隙内,边退针边注药,呈扇形注射10~15mL。再换针头,以同样方法注射对侧。最后注射后侧,在肛门与尾骨间皮肤中点入,沿直肠壁后,使针尖达到直肠后间隙,边退针边注药,注药量为5~10mL。以上三点一次注射总量不超过50mL,注射完毕后,肛门再重新消毒,凡士林纱条覆盖,外用塔形纱布压迫,丁字带固定。

2.5 术后处理:

(1)禁食3天后进半流食,在禁食期间,应按生理需要量补给液体,同时给予抗生素和维生素。

(2)卧床休息5~7d,控制排便,5天后排便为好,大便干燥者可适当选用润肠通便药物,便后常规换药。

(3)术后7天拆线,减少剧烈活动,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4)6个月后取出硅胶管或塑料管,如无不良反应或老年人也可不取。

3.效果

本组病例6个月后取出硅胶管或塑料管35例,不取出的31例,随访2年,需做二次手术2例,其余均一次性治愈。

4.体会

直肠脱垂手术方法较多,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有直肠黏膜下注射疗法、肛门紧缩术、直肠悬吊术等。但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单纯用某一种方法治疗直肠脱垂,尤其是Ⅱ、Ⅲ度直肠脱垂,效果不是很理想,复发率较高。因此,笔者采用3种方法联合应用,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其中,每一种手术方法其作用是不同的:①直肠黏膜排列结扎术是利用结扎后黏膜形成瘢痕后与肌层粘连从而起到固定直肠作用。②肛门环缩术是使松弛的括约肌紧缩,从而阻止直肠脱出的作用。③直肠周围注射疗法是利用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而不再下脱的作用。三者合一,使得作用更加明显,效果更好。尤其避免了开腹手术所造成的精神和躯体痛苦,以及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但在实际工作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年龄在15岁以下的直肠脱垂患者不宜手术,因为其组织结构及脏器发育还不完全,其中有些患者是可以通过加强营养、加强锻炼,适当配以中药治疗而自然恢复到健康状态。

(2)肛门环缩术在3种手术联合应用中,起到非常关键作用,本研究有2例失败,一是大便干燥后塑料管被挣断而致,一是结扎塑料管丝线滑脱而致,二者均因未能起到承托、支持固定作用而复发,后经重新固定后而治愈。所以说,术后要防止大便干燥或排便用力过猛,另外,结扎固定时一定要牢固。

本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且无痛苦,无并发症及后遗症,治愈率高,所以便于开展和推广。 Vm7E7WPHuqrk0JBB2CNgNGIRu9u3UdewoI0ywJhp47/7lF6CE2O3kFjzxuuS5KOX



切开挂线术在肛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李师

笔者应用切开挂线术治疗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管直肠狭窄1609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切开挂线术治疗肛裂

临床资料:本组352例,男185例,女167例;年龄16~72岁;病史1周~40年。Ⅰ期肛裂63例,Ⅱ期肛裂161例,Ⅲ期肛裂128例。

治疗方法及结果:骶管麻醉,取截石位,常规消毒。于肛门后位略偏一侧行长约2.5cm的梭形切口,用球头探针一端从切口距肛缘2cm处皮下向肛内探入,穿过外括约肌皮下部及部分内括约肌,从齿线上0.5cm处穿出,将系有丝线的橡皮筋固定在探针的一端,并从另一端引出,再将橡皮筋两端合拢交接,用7号丝线系紧固定。若合并有哨兵痔、肛乳头肥大者钳夹切除后再进行挂线治疗。1~3周后痊愈,治愈率100%。

2.切开挂线术治疗肛瘘

临床资料:本组587例,男365例,女222例;年龄3个月~82岁;病史2个月~46年。单纯低位肛瘘65例,复杂性低位肛瘘126例;单纯高位肛瘘262例,复杂性高位肛瘘34例。

治疗方法及结果:骶管麻醉,取截石位,常规消毒。一手持球头探针从外口缓缓探入,另一手食指在肛门内做引导,仔细探查瘘管的走行,准确寻找内口,如有多个外口,要确定外口与外口之间是否相通,若相通要分清哪一个是主管,哪些是支管;若不相通,各行其道,需分别处理。探针自内口探出后,沿探针走行方向做放射状切口,切开内外口间皮肤及皮下层组织,其挂线方法同肛裂,橡皮筋张力大小应根据瘘道深浅而定。如复杂性肛瘘可行多口引流、主管切开挂线疗法。一般低位肛瘘可自行脱落,高位肛瘘可行2~3次紧线。12~50d痊愈,3例行二次手术后治愈。一次治愈率99.4%。

3.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

临床资料:本组605例,男356例,女249例;年龄26d~79岁;病史2~20d。低位脓肿392例,高位脓肿213例。

治疗方法及结果:骶管麻醉,取截石位,常规消毒。确定脓肿的部位及范围,于脓肿的中心处做放射状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间隔,引出脓液,再用食指探查脓腔,破坏脓腔间隔,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脓腔,用球头探针从脓腔外口向肛内缓缓探入,另一手指在肛门内引导,仔细查找内口,将探针从内口穿出,其挂线同肛裂、肛瘘。若后位脓肿,两侧行弧形切口,后位行放射状切口并从后位予以挂线。14~56d痊愈。4例二次手术后治愈,一次治愈率99.3%。

4.切开挂线术治疗肛管直肠狭窄

临床资料:本组65例,男37例,女28例;年龄26d~76岁。肛门狭窄31例,直肠狭窄34例,管状狭窄6例,环状狭窄28例,部分狭窄31例。适应证:狭窄部位上端不超过8cm,且能纳入1食指者,不包括肿瘤造成的狭窄。

治疗方法及结果:骶管麻醉,取截石位,常规消毒。确定狭窄部位及性质后,于狭窄部位中心的底部下缘0.5cm处,一手持球头探针向肛内探入,另一手在肛内引导下,探针跨过狭窄环从顶部上缘0.5cm处穿出,予以挂线,方法同前。7~25d痊愈,治愈率100%。 +1BeG3orl6Mz02XM/2Tg5R764Kw+rnK831kBMp1ROAtDJvIVCRA1EQskuab4PA1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