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融美乐创之特色建设

在学校办学理念引领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旨归,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主要任务,着力从学习者的视角创建三种智慧型学习空间,注重资源、课程、教学、评价的融入,建构创新素养落地的成长“五小”支架,突破现有课程模式在资源、空间和评价等的限制,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融创共生的新型课程样态,并延展至学科课程、特色课程和综合课程领域,加强课程综合,变革育人方式。

一、建设目标

(1)以“融美乐创”办学主张为引领,积极利用新技术,着力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三大智慧学习空间,即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主空间、面向师生教学相长的虚拟空间、面向校家社共育的社区空间。通过智慧型学习空间建设,不断丰富学习资源,发展课程样态、学习样态,逐步拓展学生学习时间与空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发展,撬动育人方式的变革。

(2)以智慧学习空间建设为契机,通过强调学习空间的开放性,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追求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探索“线上线下衔接融通、课内课外交互共融、校内校外联通融合”的新型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智慧学习空间建设为抓手,引导教师全面投身于空间及内涵建设中,以此不断提升教师对学校“融美乐创”办学主张的认同,提升教师对项目化学习、空间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认同,全面促进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发展与成长,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持续助力。

二、建设内容

(一)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主空间——课内课外交互共融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学校将教与学的理解渗透到自主学习空间的设计变革中,创设适合不同年龄段发展核心素养的“融创城N + ”自主学习空间,践行“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撬动核心素养的发展。

1.高科“智创”自主学习空间

高科创空间是学生孵化创意、创新实践的自主学习空间,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创新成果。

2.中草药探究自主学习空间

中草药探究课程始终坚持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依托校内“一馆两地”,即中草药科普实践馆、养乐多草药屋、培乐多种植园三大空间,着力开发课程“智慧型”支持系统,通过课程资源数字化、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评价智能化开发与建设,将技术赋能于中草药探究学习、展示与评价的全过程,用中草药课程数字学习空间引领学生展开“课内外自主”探究学习。基于问题的实践研究项目,创设开放、多元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激发灵感、挖掘潜力、提升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如在学习空间中引入能够满足智能语聊、多模态交互等需求的智能机器人,增设物联网远程直播设备,优化各类传感器设备、环境控制设备,并与便携式学生端控制设备进行数据整合,让学生以更便捷、自由的方式进行种植和实验探究,打破学习时空的限制。与此同时,学校探索智慧型支持系统课程资源的建设,如自主设计的“中草药创意桌游”中草药课程资源,依托智慧学习空间设施设备打通课内外学习活动,实现学习成果数字化转化,探索智能化评价反馈,更好地支持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3.“融创城N + ”自主学习空间

学校的维度场景的深刻变革,也促进了课程的存在形态和发展形式的变化。创设以学习者为核心的“融创城N + ”自主学习空间,以“思维—实践—创新”为主轴,形成“问题发布、自主学习、实践探索、评价反馈”等支持系统,形成数字化成果,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协作探索、创造分享,从“要学生学”转向“引导学生学”。如在主题为“流动美术馆”的美术学科项目化学习中,着力依托信息化平台,深化“三段十步法”融创课堂内涵建设,确立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建构创新素养落地的成长“五小”支架,加强课程综合,变革育人方式。

教师将教学活动从课堂向课前、课后扩展,学习从线下走向线上线下相混合,从学科割裂走向学科统整。课前,借助问题互助墙、图书借阅系统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参观云美术展。课中,引导学生围绕着项目中的各类问题,形成问题链教学导航支架,分解任务。课后,在线上校园展示柜中展示项目探究的全部资料与最终成果,组织同学互相评价,拓展学校探究空间、服务对象、学习时间和学习评价方式。

(二)面向师生教学相长的虚拟空间——线上线下衔接融通

学校以素养为导向,探索适用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际联动课等不同课程的线上线下双线混融的教学方式,形成一整套新型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1.技术赋能,优化在线教学模式

2020年,学校自主研发了1 000多节“爱链高科”微课程资源,兼具“重点知识梳理+精选作业指导+兴趣拓展运用”等功能,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跨越。2022年,学校围绕“三个优化”进行了“从有到优”的积极探索。

一是优化在线互动方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确定“空中课堂+爱链高科微课+个性互动N + ”的在线教学“组合套餐”,精心“烹饪”出多样化、趣味化的“学科自助餐”。依托在线平台,创建1 000多个满足多种需求的线上学习互动空间。

二是优化在线教学管理。实行班级、人员、学科“三个全覆盖”在线巡课制度,注重反馈,优化在线教学管理效益。

三是优化在线育人方式。以素养为导向,构建“课程+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新型课程样态,突破课程模式、教学空间与评价方式的限制。坚持学科统整,重视学科实践,在项目化学习中引入真实情境,活用双师教学模式,完成入项活动、制订方案、合作实施及结项报告等项目化学习在线实施的全过程,初步建立项目化学习活动在线实施模式。

本学期,学校仍建立基于智慧学习平台的教学班,运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同时拟通过申报课题的方式,探索基于平台的学科学习空间的建设,尝试学科课程资源数字化转化,助力学生“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

2.智慧在线,研发在线导师平台

自主研发“亦师亦友”全员导师制线上平台,定期开展导学活动,发布精彩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居家实践活动,设计成果展示会,分享所思所获。云端导师工作室开设“心语心声”“成长寄语”“精彩活动”“五项自主管理”等板块评定居家表现,导师及时沟通、交流、指导,家校共育,精准服务。平台还能留存各项活动数据与育人资料,记录学生成长全过程。

3.云端融合,创新党工团队活动

学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党工团队”仪式教育模式,组织“云端仪式教育四大场馆”建设,即“高科红领巾号”实践馆、“高科青春梦想号”教育馆、“高科模范先锋号”组织生活馆、“高科幸福教师”风采展示馆,开启云参观、云体验、云授课、云交流、云互动等功能,有效推进仪式教育。

(三)面向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社区空间——校内校外联通融合

学校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中心,创设家长、社区及社会共同参与、协同育人的校家社共育空间,联通学校内外,凝聚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育人合力。

1.课程联通融合

依托信息技术优化,探索远程教学模式,通过“家校共育在线课程、馆校联动在线课程、校际联动在线课程、集团共享特色课程”等四大课程板块实现联动共赢,最大化实现社会资源的育人价值。如“追寻红脉、传承精神”“亲子微型课”等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课程,由家长和社会志愿者担任讲师;“莫高学堂、遇见敦煌”等馆校联动课程、引领未来生活等校际联动课程、中草药课程等集团共享课程,分别由学校教师、场馆讲解员、其他学校教师等共同担任讲师。这些课程都充分利用了家长、集团、社会资源,实现了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互通。

2.评价联通融合

“高科才富成长营”评价体系以“以德为先、素养导向、全面发展”为理念,智能收集各种过程性数据,刻画“个人成长画像”,为教育团队提供精准教学改进建议。围绕“崇德明理、乐学善思、自主健康、尚美乐创、躬行实践”,设定5大版块50余项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多元化,坚持激励为主,采用积分制,激发学生发展动力。如:为提升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团结合作、创意表达、沟通分享、问题解决、信息收集等方面设立项目化学习专项评价指标,以此反映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方案或设计制作产品的有效性、实用性和独特性。

智慧型学习空间创设了智能、便捷、精准的评价方式。如大数据显示屏可以详实地记录学生学习活动轨迹、空间进出总人数、各功能模块的总点击数、图书外借次数、设备使用次数等使用智能空间学习的全部数据。又如,各班电子班牌通过扫卡、扫二维码,记录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积分情况、积分分布情况,为学生精准画像,提供有针对性的成长促进方案。这些数据能够为学校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创设课程、优化课堂、升级空间提供依据,为学生提供更适宜的成长环境。

三、阶段成效

(一)建设多维智慧的学习空间

学校创设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三大智慧学习空间,即自主空间、虚拟空间与社区空间。仅“融创城N + ”自主学习空间就设置了自主探究类设备10套、合作学习类设备14套、才富成长类5套,初步打造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

(二)开发多样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校形成了三大智慧学习空间匹配的学习资源,校本“爱链高科”课后辅导资源平台资源达到1 000多条,其中有25节微课选登“学习强国”平台,点击量达到50余万次。“中草药线上科普实践馆”“云端仪式教育四大场馆”“亦师亦友”全员导师学习平台更是聚焦专题,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学习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建设。如“中草药线上科普实践馆”基于校本“中草药探究”课程,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中草药认知、互动、拓展实践等各方面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呵护学生对中草药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升思维的发散性。

(三)促发多元自主的学习方式

智慧学习空间,探索了新课程样态,初步形成了探索适用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特色课程等不同课程的新型学习方式。作为上海市小学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点学校,我校“创趣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注重通过“创读、创玩、创思、创行”,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作为区项目化学习种子校,学校在活动领域、学科领域、跨学科领域设计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指导学生持续深入探究,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提升育德育能的能力

智能学习空间的建设也促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全校所有教师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智慧学习空间的课程开发、资源建设、教学实践。仅2022年3月至6月在线教学期间,学校共录制在线互动课5 000余节,教师平台使用率达到100%,使用平台工具达2万余次。从工具箱使用程度数据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运用定时器、随机选人、小黑板、多向屏幕共享、虚拟实验室等常用互动工具辅助课堂,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的能力不断提升。互动工具中使用率最高的是抢答器和EDB板书,使用率均高达81%,这说明教师应用软件熟练度高,能设计更加有活力的在线课堂,课堂互动环节形式多样,师生互动多,课堂气氛活跃。当然,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也更有利于教师探索“课前、课中、课后”三段的教学方式,利用平台灵活贯穿“课前检测(预习)”“课堂练习(反馈)”“课后拓展(调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此外,学校在线教育探索实践情况也有幸得到第一教育、萌动上海、东方教育时报、东方网、浦东教育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相继报道。

(五)构建多元全面的评价体系

学校初步建立起“高科才富成长营”智能评价体系,确立包含“学习管理”“学业水平”“创新素养”“家校共育”等5大类50余个指标,形成评价表现体系,设定评价办法,通过评价—采集—反馈,全方位留存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发展,为学校教育教学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六)搭建校家社一体化共育体系

学校初步搭建起综合运用家庭、社会的育人资源的平台,建立起运行机制。学校与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展讯中心等社区资源合作共建;学校搭建起校家社三级管理机制,引导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整合运用,初步构建起新时代校家社一体化共育体系。

(七)形成特色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智慧学习空间建设的实践探索如同星火,引发了我校全面建设信息化的行动,目前学校是“浦东新区智慧校园试点学校”、“全国人工智能联盟校”、“全国人工智能课程实施试点校”、全国“AI+OMO”数字化转型实验校、“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精准教学实验校”、“区人工智能与编程实验校”等,我校还承担有“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小学人工智能项目活动实践研究”等市、区级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学校智慧空间建设阶段成果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实践案例,在2022年上海市中小幼校(园)长暑期专题培训中全面展示,供全市校(园)长专题学习,同时相关案例由上海师资培训中心编辑成果集;在上海市中青年校园长论坛第一期作《以“智”育“慧”,让变革在智慧学习空间自然发生》的交流分享;荣获浦东新区在线教学管理案例一等奖;《迭代优化,用心“烹制”在线教育高质量套餐》一文刊登于《上海教育》杂志。

四、未来思考

实践与探索也让我们依稀能看见未来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均架设起桥梁,等待着在进一步实践中完成贯通,下阶段对于“融会贯通,数字赋能高质量教育生态”的探索也有了初步的思考和设想。

一是学校将进一步推动深化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计划在数据对接、分析、回流等方面作积极探索,使之成为学校全面建设智慧型校园全局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二是围绕“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教育理念,建构以学生创新性学习为中心的学校发展机制,培育‘融·创’文化”新一轮办学策略,着力依托信息化平台,不断深化学习成果数字化转化,形成“三段十步法”融创课堂的学习支持系统,明确其内涵建设,确立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在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等方面予以突破推进,使基于信息化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学校持续深入探索智慧校园建设的又一突破点。

三是着力探索智慧校园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完善数据收集、分析、支持、反馈机制,加速学校教育改革,形成基于新技术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努力构建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的、高质量的教育生态。

总之,建构学校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教育新生态,打造“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学习组织动态优化、学习评价多元立体”等特点的双线融合智能学习场景是学校的教育坚守,新一轮在线教学实践为我们打开新的一扇窗,让我们看到通过教与学变革建构高质量教育生态的前景与希望! SZvtb56wNU6JxcKUrElCfMFEKHNI+vyupJVIq3sPA8okV040iyPkPwCdLbv4oX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