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国内外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

中国的饮茶习俗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茶文化研究也源远流长。古代就出现了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许多茶学经典,现代也有不少茶文化研究著作、论文。茶也很早就开始向外传播,但总的来说中国学者有意识地向国外介绍、传播中国茶文化则比较晚了。王玲的《中国茶文化》( Chinese Tea Culture )(2002)和《茶与中国文化》( Tea and Chinese Culture )(2006)是国内最早翻译成英文的中国当代茶书经典,内容涉及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风俗、人文等方方面面,详尽而充实。这两本书是先有国内版本,后有译本。而林治的《中国茶道》( Chinese Tea Ceremony )(2010)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中文版是茶学专业大学本科茶文化学教材,英文版作者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提炼和升华。 [1] 林治的另一本书《茶艺英语》(2009)是国内第一本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发行的实用型茶艺英语教材,内容包括茶具、茶叶介绍、礼貌用语、茶艺解说等方面,是本简单、实用、实操性强的指导类书籍。刘彤的《中国茶》( Chinese Tea )(2005)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也是较早的国内中国茶的英文介绍读本,所不同的是该书直接使用英文出版,主要供国外读者阅读。

陆羽《茶经》向来为各国奉为茶书经典,海外亦有多国文字翻译的版本,但多因古文今译和文化差异,使得国外对该书的解读有限。2009年,翻译学教授姜欣、姜怡将陆羽的《茶经》和陆廷灿的《续茶经》翻译成英文出版,并收录在“大中华文库”中,这是第一部由国人翻译并得到专家广泛认可的《茶经》英文版本。《茶经》今译参考了吴觉农先生编辑的《茶经述评》(1984版和2005版),程启坤、杨招棣和姚国坤等编著的《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2003),沈冬梅的《茶经校注》(2007)。《续茶经》的今译参考了鲍思陶纂注的《茶典》(2004)和云南人民出版社的《饮之语》(2004)。这部译作得到了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和茶文化专家余悦等人的指导和认可, [2] 其中《续茶经》的英译本更是古今中外的第一个完整译本,堪称中国茶书英译之开山之作。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由国内作者著书,由外国译者或出版社翻译的中国茶文化书籍。近十年来,这样的读本有一二十本。其中,有专门介绍如何品饮和冲泡中国茶的,如李洪的《茶与茶具》( Tea and Tea Set )(2010)和《烹茶技艺》( Brewing Tea )(2010),内容通俗易懂、实操性强,是不错的中国茶文化英文普及读本。介绍中国茶类的书籍,如李洪的《绿茶》( Green Tea )(2010),王辑东的《欣赏中国茶—普洱茶》( Appreciating Chinese Tea Series:Pu-erh Tea )(2010),张静红的《普洱茶:古代商队与城市别致》( Puer Tea:Ancient Caravans and Urban Chic)(Culture,Place,and Nature )(2013)。介绍中国茶叶历史文化的书籍,如 Wang Jian 的《中国茶志:关于历史,饮茶方法和冥想》( All the Tea in China:History,Methods and Musings )(2013),黄凌云的《中国茶之道》( Tao of Chinese Tea )(2009)。介绍中国茶具的书籍,如潘春芳的《宜兴紫砂》( Yixing Pottery:The World of Chinese Tea Culture )(2000)。这些原版英文类书籍都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良好读本。

除英文版的研究专著之外,还有由国内学者出版研究中国茶文化外传的中文专著。如余悦的《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1999),是首部大陆学者对中国茶文化外传的较为全面的研究,内容简要而详尽。关剑平的《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2009),从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外传入日本、越南及欧洲等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另外,除了专著研究外,还有不少国内学者的书籍中也提及或部分研究了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内容,其中颇有影响力的有:陈椽的《茶叶通史》(1982)、刘勤晋的《中国茶文化学》(2000)、陈文华的《茶文化学》(2006)和王玲的《中国茶文化》(2009)等。这些学者从茶叶科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等不同角度对中国茶文化外传做了有益的探究。

除了以上研究专著外,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或“茶文化海外传播”主题相关的论文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有45篇,其中硕士论文有4篇。有从历史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如杜大千的《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初探》(2010)和谭振的《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溯源与海外传播》(2014);有从纪录片视角入手的,如宋莹的《传媒视野下的茶文化传播研究》(2010);也有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分析茶文化在海外孔子学院的开展和传播,如周朋的《对外汉语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教学——以茶文化为例》(2013)。

关于茶文化传播的文章多集中在对中国茶文化外传历史的研究和中国茶外传到各国的研究上。其中对于中国茶文化外传历史的研究颇有影响力的文章有已故茶学泰斗庄晚芳先生的《中国茶文化的传播》(1984)、《谈谈茶文化的起源和传播》(1996)和刘勤晋的《中国茶在世界传播的历史》(2012)。庄晚芳先生从茶饮用和种植、茶叶贸易和文化传播等多个视角较为全面地勾画出了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版图。他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划分为前期和后期传播两个部分,后期不少学者沿用了他的这种划分方法。他认为茶文化传播与茶叶贸易休戚相关,“中国茶的传播也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 [3] 在这一点上,著名语言学家、第九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先生的观点与庄老的观点不谋而合。许嘉璐先生在《真实影像:中华文化传播之翼——关于茶、茶人、茶文化的几次谈话》和《茶文化,中华文化之一翼》两篇文章中提出了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体两翼”的传播观念。许老认为“体”是包涵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在内的中华文化,而两翼则是中医和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文化无数文化形态中,最全面、最系统、最具体、最切身的,当属这两项。” [4]

关于中国茶叶外传到各国的研究,有关剑平的《茶文化传播模式研究——以平安时代的日本茶文化为例》(2006)和《持续不断的传播推广——越南茶文化巡礼》(2010)、赵和涛的《中俄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1995)、郭蕴深的《俄国的茶文化及中国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等文章。其中,关剑平通过对中国茶文化传播到日本、越南两国的历史和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文化和越南茶文化的融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除此之外,不少学者对于古代中国商路的研究中也包含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中国茶外传的主要路径,对于各条古道的研究为中国茶文化外传的历史提供了有力参考材料。

可喜的是,近几年有学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国茶书英译的研究。其中,姜欣、姜怡的《引领中华茶文化互文传承与传播的典籍〈茶经〉》(2014)研究了中西学者对《茶经》的不同诠释视角和解读,金珍珍、龙明慧的《信息论视角下的〈茶经〉英译与茶文化传播》(2014)则是对中美两国译者《茶经》译本的研究。

而就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研究而言,国内对于茶叶贸易研究的专著颇有影响力的有:陈椽的《茶叶贸易学》(1991)和《茶叶通史》(1984)、张堂恒的《茶叶贸易学》(1995)、许咏梅的《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2009)。其中,陈椽的《茶叶贸易学》从理论研究、贸易史、贸易技能、经营管理、包装运输、世界茶叶产销、中国茶叶对内和对外贸以及国际茶叶贸易各方面进行了阐述,奠定了茶叶贸易学科的基础。《茶叶通史》中“茶业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一章讲述了中国茶叶生产技术在世界的传播,“饮茶的发展”一章对中国茶传到各国所形成的各国茶饮做了介绍,“茶叶对外贸易”一章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概况。陈椽的《茶叶贸易学》和《茶叶通史》这两本书奠定了中国茶叶贸易学科的基础,具有极高的史学和理论价值。许咏梅的《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则主要是关于我国茶叶出口成本价格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茶叶经营主体行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出关于中国“茶叶出口”的文献有1 076篇,中国“茶叶贸易”和“茶贸易”的文献分别为421篇和33篇。中国国内研究者们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当代中国茶叶整体出口形势分析。

(2)世界各国或地区与中国的茶叶贸易研究。

(3)中国单个省份、区域或城市的茶叶出口贸易研究。

(4)贸易壁垒研究(绿色壁垒、技术性壁垒和农残标准等)。

(5)不同历史阶段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研究或特殊历史群体(晋商、徽商等)的茶叶贸易研究。

(6)茶叶出口价格研究。

(7)人民币汇率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8)茶叶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9)基地建设与茶叶出口贸易。

(10)文化或品牌与茶叶贸易的研究。

(11)引力模型与茶叶出口贸易研究。

(12)中国入世前后对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

其中,关于茶文化外传与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研究的博士论文有2篇:一是章传政的《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研究》(2007),从科技、文化和贸易三个方面对中国明代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文化和茶叶贸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文章第六章“明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与茶文化外传”中对明代茶叶边销和茶叶外传到东方、西方国家和俄罗斯进行了研究。一是李幸哲的《朝鲜史行录与中国茶》,通过对朝鲜史行录中对中国茶记载的挖掘和分析,分析了明、清时期中、韩两国的茶叶贸易往来和中国对韩国饮茶文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中国茶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的文献材料。

1.1.2 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者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东亚地区多集中于对中国历代茶书典籍的翻译、诠释、研究和整理,而西方文化圈则多注重对中国茶叶知识的收集、实地考察材料的整理以及对东方历史及意识形态的研究。此外还有国外的一些华人华侨也热衷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1.东亚地区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日、韩两国对中国茶书研究最为深入。在日本,全面学习和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和研究中国茶书。日本的《茶经》藏本多达20多种。

日本文献中首次发现《茶经》是在村田珠光的儿子宗珠的语录以及荣西和尚的《吃茶养生记》里。早在元禄五年,《广益书籍目录》里就记载有陆羽《茶经》两册,这是日本刊行《茶经》的最早版本。1758年,九代将军有一本书,题有“茶经、再刻”的字样。之后,佐佐木平八、小川久兵卫、小川源兵卫板行又等继续刊行。其中,田原仁左卫门所刊行的《茶经》中有“明、晋安、郑煾允荣校”的字样,据说为明版的翻刻本。陆羽的《茶经》在日本一版再版,留下了多个日刻版本,可见《茶经》在日本拥有众多的读者。

除对中国陆羽《茶经》的刊行再版之外,不少日本茶人通过注释和研究进一步消化陆羽《茶经》的精义。1774年,大典禅师在《茶经详说》中尝试对《茶经》用片假名混杂汉字逐字逐条地注解,虽然注解里所刊用的汉文典籍似乎不尽详细,但在当时却是了不起的创举。《茶经详说》对后来的日本茶文化研究影响颇大,被日本著名学者、“茶经博士”布目潮沨称之为日本《茶经》研究“最初之金字塔”和“伟大的果实”。 [5] 1906年,冈仓天心用英文编写的《茶之书》( The Book of Tea )风靡欧美,其中有许多地方介绍了中国的《茶经》。 [6] 昭和年间,不少日本茶人也尝试对陆羽的《茶经》、苏廙的《十六汤品》、张又新的《煎茶水记》、顾元庆的《茶谱》和赵佶的《大观茶论》等中国古代优秀茶书进行注解和研究。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日本茶人当属诸冈存,他在日本的陆羽《茶经》研究史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1931年,他所编写的《茶经评释》包含了陆羽《茶经》的原文、译文和详释,这对日本的中国茶文化研究者来说,是一本颇具权威性的中国茶文化概论。1943年,诸冈存出版了《茶经评译》和《茶经评释外篇》,这两本书为更好地理解《茶经》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此外,诸冈存还著有《陆羽与茶经》(1936),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与《茶经》有关的茶产地、陆羽的交友和茶诗等。诸冈存认为“茶道”这个概念是由陆羽提出的,《茶经》讲述的饮茶法正是陆羽创立的崭新的“茶道”的形式。“《陆羽与茶经》的研究成果,是日本研究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里程碑,至今在日本茶文化界仍具有指导意义。” [7]

二战后,日本依然遵循着向中国茶书学习的传统。1958年,盛田嘉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刊行了陆羽的《茶经》,而后又翻译了《茶经》。1967年,淡交社刊行了《茶道古典全集》第一卷,收录了《茶经》《茶录》《大观茶论》《敕修百丈清规》(与茶相关的部分),并对这些茶书进行了现代语翻译、注释和题解等。

1968年,安部卓尔发表的《关于一些出现在〈茶经〉上的植物》的论文,将《茶经》中所提及的百种以上的植物加上日文的名字和学名,并将其成果公之于世。

1972年,青木正儿刊行了《中华茶书》(春秋社版),收录了《茶经》(选录)《茶书入门》《饮茶小史》《煎茶水记》《十六汤品》《大观茶论》《茶谱》(五代毛文锡)、《茶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制茶新谱》《茶疏》等十几本中国古代茶书,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译注。许多的宋明茶书在日本属最初译本。其中,《饮茶小史》是研究中国茶文化史的开端,对日本后来的中国茶史研究影响很大。

1984年,福田宗位的《中国茶书》在东京堂出版。这本书翻译了《茶经》《茶经序》《陆羽与茶经》《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茶录》《茶录后序》《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茶具图赞》《茶具图赞跋》《茶谱序》《茶谱》《苦节君铭》《茶具六事分封图》《茶谱后序》《茶笺》等中国古代茶书,此外还翻译了卢仝、皇甫冉和皎然等人的著名茶诗。

四百多年来,日本茶人在对中国茶书的搜集和研究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中国茶人借鉴和学习。日本研究中国茶学的专家中,布目潮沨教授的成果尤为令人瞩目,他被称为“茶经博士”。1965年,他从事淡交社《茶道古典全集》第一卷中《茶经》《茶录》和《大观茶论》三本书的原文译注开始,研究中国茶学三十几年,对陆羽的《茶经》、中国茶书版本和中国茶史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中国的茶书》(1976)、《中国茶书全集》(1988)、《绿茶十片——中国饮茶文化的历史》(1989)、《中国名茶纪行》(1991)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中国茶书全集》最具影响力和使用价值。

1991年,日本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千宗室先生作书《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并以此向中国天津南开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我国著名哲学和日本文化史专家方克立、吴廷璆、朱伯崑、石峻、俞辛焞五位教授组成。千宗室以此书获得南开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另外,松下智的《日本茶的传来》(1978)、《中国茶——种类及特性》(1986)和《中国名茶旅行》(1988),佐伯富的《宋代茶法研究资料》(1951),竹内实的《茶馆—中国风土与世界像》(1974),小川后乐的《茶的文化史—饮茶兴趣的变化》(1980),竹内实的《中国饮茶诗话》,桥本实的《探寻茶的起源》(1988),陈舜臣的《茶事遍路》(1988)等,这些茶书对中国茶的种类、制作方法、风土、历史、诗词和现状等做了有益的探究。

东亚对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国家是韩国。韩国光复后,韩国茶文化开始复苏,饮茶之风再度兴盛,韩国茶人主动来中国,向中国茶文化寻根探源。

1973年,崔凡述的《韩国之茶道》一书收录了《茶经》“一之源”至“六之饮”的几个章节。1981年,金云学所著的《韩国之茶文化》首将《茶经》全书译为韩文。金明培的译作《茶经译注》,收于他所撰写的《韩国之茶书》之中。韩国“茶学泰斗”韩雄斌先生不仅将陆羽的《茶经》译为韩文,还积极收集中国的茶文化资料,编写中国茶文化史,从而奠定了韩国茶文化向中国寻根的观念。韩国陆羽《茶经》研究会会长崔圭用先生则在中国侨居八年,深入中国各主要产茶区,潜心研究中韩茶文化。他先后翻译了陆羽的《茶经》、许次纾的《茶疏》和庄晚芳先生的《饮茶漫话》,还编纂了《锦堂茶话》、《现代人与茶》和《中国茶文化纪行》等书。

2.西方世界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1559年,威尼斯著名作家拉摩晓著的《茶之摘记》、《中国茶摘记》和《旅行劄记》三本书,是欧洲最早记录中国茶的著作。

1610年,罗马出版了德立高特(Padre N.Trigault)编写的《里采在中国的日记》,记录了里采(Pradre M.Ricci)在担任当时中国政府的科学顾问时所了解到的关于中国茶及茶价的情况,而且比较了中日两国制茶和泡饮的方法。

1665年,阿姆斯特丹出版了尼安列柯著的《出使中国皇朝记》。书中记载了他于1665年出任中国代表,曾参加中国政府在广州城外为招待各国公使举行的宴会,宴会端上有若干瓶茶供各国公使饮用。

18世纪初,不少外国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他们在旅居期间学习品饮中国茶,并积极地向国外介绍中国茶叶生产情况。18世纪中叶,不少国家开始出版茶业著作,介绍中国茶的栽培及制作经验。

1713年和1733年,巴黎和伦敦分别出版了雷璃杜德译的《印度和中国古代记事》。此书由两位9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讲述,并附有注释和插图。书中提到茶叶在中国是普遍饮料,中国人以沸水冲茶饮其液汁,饮茶可以防治百病。 [8]

1750年,苏格兰医学家肖特所著的《论茶、糖、牛乳、酒和烟》在伦敦出版发行,书中记录欧洲人最开始是订购绿茶,后改为武夷茶。

1848年,伦敦出版了鲍尔的《中国茶叶的栽培与制造》,鲍尔认为“依据中国古代习惯及传说,多数药用植物以及茶叶的发现,应归功于神农氏”。 [8]

早期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均(Robert.Fortune)受英国国会之托来中国考察茶叶生产,在带回茶籽和茶工的同时,并著书立说,于1847—1863年间分别出版了《漫游华北三年》(1847)、《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1852)、《居住在中国人之间》(1857)和《益都和北京》(1863)。这几本书后来成为西方研究者们研究中国茶叶生产、种植和加工最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1902年,勃林克莱的《中国的历史、艺术和文学》分别在波士顿和东京出版,书中提到“公元5世纪末,土耳其商队出现于华北边疆地区,中国茶叶首先成为商贸输出品。其后,阿拉伯人从乌兹别克和蒙古人那里购买中国茶”。 [8]

1904年,霍奇逊著《中国台湾乌龙茶栽培与制造报告》。

美国商业新闻报道之父威廉·哈里斯·乌克斯(William Harrison Ukers)于1935年出版了《茶叶全书》。《茶叶全书》中对中国茶的起源、陆羽的《茶经》、中国茶传入欧美的历史、中国茶树栽培与制造、茶叶贸易、饮茶习俗和文学等方面有详尽而专业的介绍。《茶叶全书》与中国陆羽的《茶经》、日本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为“世界三大茶书”。

詹姆士·诺木·普拉特(James Norwood Pratt)是美国当代最权威的茶文化专家。1982年,他以一本《爱茶者的宝藏》( The Tea Lover's Treasury )敲开了“美国茶文化复兴”(The U.S.Tea Renainssance)的大门。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里,随着作者个人经验和阅历的丰富,《爱茶者的宝藏》这本书被不断改编再版。除此之外,他还写下《茶爱好者的伴侣》(The Tea lover's Companion )(1995),《读茶》( Reading Tea Leaves )(1996),《茶的艺术》( The Art of Tea )(2001),《茶的含义—茶的卓越旅程》( The Meaning of Tea:A Tea Inspired Journey )(2009),《詹姆士·诺木·普拉特的茶典》( James Norwood Pratt's Tea Dictionary )(2010)等一系列茶文化著作。在这些专著中,作者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被认为是“美国当代茶文化复兴的发起人之一”和“美国当代茶圣”。他曾多次来中国考察交流,深谙中国茶文化。他对陆羽《茶经》颇有研究,曾在著作《茶的艺术》( The Art of Tea )和文章《陆羽——灵魂人物》(Lu Yu:Soul Man)中对《茶经》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评述,是当代英语世界国家中对陆羽《茶经》最为重要而权威的介绍。

埃里克·杰·多林(Eric Jay Dolin)是美国畅销作家、历史学家。他的《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航海时代奇异的中美关系史》( When America First Met China:An Exotic History of Tea,Drugs,and Money in the Age of Sail )(2010)从历史学的角度剖析了早期中美贸易中关于茶叶、丝绸、瓷器的贸易往来,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檀香木、海獭皮、海豹皮、鸦片贸易和劳工贩卖等方面的历史。在作者看来,书中对中美茶叶贸易的研究比较深入,对早期中美茶叶贸易关系的剖析颇有见地。

詹姆斯·本(James A.Benn)是来自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的一名研究东亚地区佛教方面的教授。他在《中国的茶——关于宗教和文化的历史》( Tea in China: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History )(2015)中,从宗教和文化学的角度阐释了茶在古代中国作为一种宗教和文化品饮、唐朝的佛教与茶、宋代的茶饮普及、茶与禅传入日本等方面的内容,为西方学者研究东亚宗教和中国茶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9]

亚伦·费舍尔(Aaron Fisher)是研究人类学和哲学方面的专家。他花了数年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等地考察,后在台湾地区定居下来,对茶有十余年的研究。他是网络杂志 The Leaf 的创刊者之一和主编,也是 The Art of Tea 杂志的资深编辑。他的《茶的方式—体验茶生活》( The Way of Tea:Reflections on a Life with Tea )(2010)中展示了现代茶人如何通过一杯茶达到心灵的归宿和宁静。

沃伦·佩尔蒂埃(Warren Peltier),中文名夏云峰,一位来自美国的茶书作家。他的《中国古代茶技艺》( The Ancient Art of Tea )(2011)收录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对水、火、品茶的不同理解,以及茶礼、风俗、品饮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约瑟夫·卫斯理(Joseph Wesley Uhl)的《茶的技与艺》( The Art and Craft of Tea )(2015)中对如何挑选、品饮和冲泡中国茶有着详细的叙述。

另外,除有英文版本的《茶经》问世之外,还有由维安妮(Vianney)和瑟尔·简·玛利(Soeur Jean-Marie)翻译的法文版《茶经》(1977),由莱奥纳尔多(Leonardo)和马克·切雷萨(Marco Ceresa)翻译的意大利文版《茶经》(1990),由马克·切雷萨(Marco Ceresa)发表的博士论文《我的唐朝茶经翻译》(1992),由布拉格米尔卡茶叶协会的奥尔加·勒摩瓦(Olga Lomová)翻译的捷克文版《茶经》(2002),以及由亚历山大·古布耶夫和尤里·得列基斯翻译的俄文版《茶经》(2007)。 [2]

3.海外华侨对中国茶文化的介绍传播

与此同时,一些海外华侨也热衷于传播中国茶文化。美籍华人Roy Fong是香港爱茶人士,1993年在美国旧金山创办了首家中国茶馆——“皇家茶苑”(Imperial Tea Court),成为较早在美国传播中国茶文化的美籍华商。他写下了《中国茗茶》( The Great Teas of China )(2010)和《中国美食与茶》( Chinese Food and Tea )(2016)两本书,在当地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专家,并为许多专业杂志如Kyoto Journal、Tea Magazine写文章,New York Times、Forbes、Gourmet、Sunset Magazine等多家杂志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 [10] 此外,美国公众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还邀请他做客脱口秀节目“Talk of the Nation”。

另一位美籍华人陈嘉生(Jason C.S.Chen)出生于中国台湾,自小喜欢品茶,热爱摄影与艺术。1997年他在美国西雅图创立了茶马仕茶业有限公司(C.C.Fine Tea Co.),开始在美国销售高品质的中国茶。陈嘉生目前在美国已出版四本有关茶文化的专著,其中《茶山纪行1》和《茶山纪行2》受到中美茶叶专业人士的肯定。美国茶圣詹姆士·诺木·普拉特(James Norwood Pratt)认为陈嘉生用简练的文字及图片、优美的摄影、精简的说明,让人们了解制茶的艺术并获得相关的植物及农业、艺术、地理与历史的知识。美国中文报《世界日报》等当地媒体对陈嘉生进行了专题报道。 L2yK4nvLa/dGavHF0tOUES9mM3Rg5qy0S+G5lOHqziRHMbsEzqkvgAWsCIXLRt4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