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问题,说解决方案。做到这9个字,可以改变很多人的一生。
有些人做事的时候,经常喜欢找问题。遇到事情会说:“我又遇到问题了。”然后说一大堆问题,这无济于事。正确的做法是, 不说问题,说解决方案。
不说问题,说解决方案。这句话看似非常简单,重复次数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有用。如果你以前考虑问题或者考虑事情,注意力放在“又遇到问题了”“这个问题是什么”上,试着多说几次“不说问题,说解决方案”,就会明白,这个世界上问题是一定会有的,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有多厉害,不管拥有多么丰富的资源,都会有问题,问题会伴随一生。所以,我们不说问题,说解决方案。
如果把“不说问题,说解决方案”这句话重复很多次,当下一次有人说问题或抱怨生活的时候,你就会立刻警觉——他在说问题。能不能说解决方案呢?理论上是可以的。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如果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多找解决方案。
我们遇到的问题有大有小,说解决方案,一定是力所能及地把解决方案想得足够到位。 有一些问题的确暂时没有解决方案,怎么办呢?你不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朝着思考解决方案的方向努力,一直想解决方案,就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不一定在自己身上,也可能在别人身上,去求助别人,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大部分人没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如果生病了,可能无法医好自己,这就是一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方案就是及时找到专业的医生。如果身体情况不是太严重,就可以自己挂号、预约医生,让医生治疗。如果身体情况比较严重,自己去不了医院,就需要别人帮忙前往医院。
说到具体场景,解决方案会提供清晰的解决思路,因为提出问题的人是最了解情况的人。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问题会不会发生?发生了怎么办?甚至可能没有时间说清楚问题,就必须赶紧找解决方案。如果这时还花时间思考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事情就会被耽搁,比如急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后果会比较严重。
为什么要讨论关于紧急情况的例子呢?因为这是在模拟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做一件事情,原本时间是足够的,如果从一开始寻找解决方案,明确具体做什么,然后开始行动,就可以做得很好。如果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思维还是停留在思考问题上,花一半的时间思考问题,不断想着要不要做,能不能做到,这就把本该用来行动的时间,变成一系列前缀问题,行动会变慢,行动时间会缩短,能否做到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可能发生和真的发生是两回事。比如天气预报说明天要下雨,这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收到提醒后,我们尽量待在家里,如果一定要出门,就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如果等到真的下雨时再做准备,可能就会淋雨了。
对于一定会发生的常见问题,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
不说问题,说解决方案,意味着我们相信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许问题很大,解决不了全部,但是可以解决其中一小部分。真的解决不了,还可以求助专业人士。
我之前遇到一个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觉得自己解决不了,所以我请教了至少4位10年前已经遇到过这类问题的专家前辈,他们都给出了相似的答案,即解决方案,我朝着这个方向思考,果然效率比自己摸索高很多。
有了解决方案,在真正执行时思路会慢慢清晰,哪些步骤自己可以解决,哪些步骤需要别人帮忙,都会一一明了。尽管这个过程花费了时间,但是比完全没有思考或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要好很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花费的时间会少一些,因为思考方式发生了变化。问题有大有小,也许有一些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但是不代表我们没有采用正确的思考方式。
在向专业人士提问题时,顺便说明自己是怎么想的。哪怕解决方案是错的,最起码你积极主动地思考了。比起问题本身和问题所产生的结果,你具备了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以后还会遇到其他问题,没钱有没钱的问题,有钱有有钱的问题,上班有上班的问题,不工作有不工作的问题,人生中没有哪一天是没有问题的,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问题。要养成习惯,不说问题,说解决方案。
生活不是百分百顺利的,遇到的不顺的事情越少,说明你越幸福。如果被蚊子叮了一下,感觉很痒,在能感觉到痒的那一刻,你是很幸福的,这说明生活中各方面还算比较顺利。如果真的很烦心,有大问题等着处理,你可能根本感觉不到痒。
如果担忧的事情已经严重偏离了正常轨道,甚至必须要找一个人商量,必须请别人帮助你时,这时候才算遇到了大问题。如果大部分问题不影响生活,就都是小问题。
如果能安静地坐着读书,此时此刻你就是幸福的,因为没有大事情发生,还有时间学习,能学到知识,能够吸收可能改变自己思维方式的内容。
不说问题,说解决方案,就不找原因了吗?不是,原因还是要找的,但是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去找。
以医生给病人看病为例,一名病人去急诊科看病,对医生说:“很痛,痛得受不了。”此时此刻,医生的责任是什么?他的首要责任是让病人先平静下来,再找原因。
病人在不舒服的时候,很难理性地回答医生的问题,这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所以,医生要先解决这个问题,让病人的情况缓解到能够回答问题,或者让病人在理性的情况下向医生说明病情,解决问题。
有时候一些病人的情况比较严重,可能意识不清楚,医生会问一下陪伴病人就医的人,但不可能追根究底地问,医生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首先要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
医生会不会找原因呢?会。但是必须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比如病人清醒后,医生会问病人问题,会为病人做检查,这时候才有充足的时间找出原因,解决根本问题。
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是接下来怎么办?模拟一个场景,你站在马路边,有人从你身边经过,突然抢走了你的包。这时候我们一般会有两种思路:一是赶紧追,二是想一下怎么回事。想明白了又有两种情况:追或者不追。
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赶紧追。稍微迟疑,可能就追不上,拿不回包了。有的人可能反应慢一点,想了想到底要不要追,在这种情况下大概率是追不上的。如果多思考几分钟,距离及时追上的解决方案又慢了一步。
有的人可能还会想:他为什么抢我的包?是不是我不小心?刚刚人太多,我应该把包放在身前……这些都是后续的假设和分析,等把包拿回来,或者确定包丢了,才应该思考这些。
第一反应是想当下的解决方案,所以要赶紧追。
紧急情况下的第一反应是考虑解决方案,反映了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事方式。日常生活中给我们反应的时间比较多,也许大部分日常琐事不用立刻给出反应,但在日常训练中,我们一定要立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说问题。
在“为解决方案付出多少成本”中有一个隐含条件: 所有的问题背后一定有解决方案。 无非就是为解决方案付出多少成本,但是所有的问题背后一定有解决方案。
一旦遇到问题,要这样想:好事情,锻炼的机会来了。问题背后一定有解决方案,要全力以赴地寻找解决方案。 要锻炼自己,要进步,要用最好的方式来修炼有限的人生。
有一些问题,是自己力所能及可以解决的。有一些问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实在不行,可以花钱请专家解决。如果是紧急情况,就需要很多钱,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呢?要想尽办法凑钱。有时候觉得一些问题解决不了,是因为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去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可能是你不愿意花成本去解决。
有人觉得自己成长慢或者经常感到迷茫,想让自己快速成长。这个问题肯定有解决方案,可以为自己找一位老师,这就是一种解决方案。但是有人会说:“我不仅成长慢,还有些迷茫,但又没到愿意花钱找老师的地步。”这是有解决方案的,但是解决方案的成本超出了预期,在考虑范围之外。
如果真的下定决心了,确定不得不做,就会行动,这时候人进步的速度是很快的。因为他相信自己要进步了,进步空间还很大,和成本比起来收获更大。
做事的时候,不需要破釜沉舟,只要全力以赴,在你能达到的范围内把事情做到极致就可以。一件事情一定有解决方案,就看你愿意为这个解决方案付出多大成本了。
很多时候,有的人不愿意付出成本,是因为不够痛。付出的成本低,做事的时候可能就不太认真,即使花了钱也不认真。
比如,病人去医院看病,挂了知名专家号,知名专家号比普通号贵很多,在医生讲述病人的身体情况时,病人认真听的概率就会高很多,因为知名专家的权威性高。如果病人挂了普通号,要是普通医生所说的和知名专家说的大同小异,有些病人可能会觉得普通医生的解决方案不好或者不够好。
知名专家和普通医生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给的建议的可信度和可执行性更高。当然,这也取决于病人情况的紧迫性。如果病人的情况非常紧急,病人就会很听普通医生的话。如果病人的情况不是很紧急,可能病人就不太听普通医生的话。比如,医生对病人说病因主要是睡眠不好,平时需要多锻炼,如果病人当时很难受,就会认为这句话很对,回家后也会照做;如果病人当时的状态还不错,病人基本不会把普通医生的这句话放在心上。
说解决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解决方案吗?不一定,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找的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思路。
当思考方式转变成“不说问题,说解决方案”时,难道真的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吗?并非局限于此,我们要用这种“不说问题,说解决方案”的思考方式,去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说,所有问题都有解决方案。
具体到当下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还重要吗?对一些琐碎的事情来说,就不是很重要了。 重要的是你的思考方式,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重要的是你如何思考解决方案。思考方式将影响你的一生。
我们在饥饿时一般会说:“饿了,我很饿。”这是说问题。如果说解决方案,那就是:“既然饿了,就找东西吃。家里没有吃的,就出去买,下次记得囤点吃的。”这就是“不说问题,而说解决方案。”
我们在晚上睡不着时一般会说:“睡不着,怎么办?”这是说问题。一般的解决方案是坐起来看书,深呼吸放松自己……
朝着解决问题的思路走,以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不会问问题,而是找解决方案。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所有问题只要你想找解决方案,就一定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