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提出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接下来将进一步打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部关系和结构,并对它进行种类划分,观察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制度安排、参与主体和创新活动等要素的异同点,以及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然后,我们将明确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如何发挥催化创新的基础性功能,将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和能量作用在嵌入其中的创新主体上。随后,我们将关注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行为模式,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独特情境下,探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参与者创新行为的独特规律。新模式蕴藏着新机会,但同样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地,我们将直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困境,提出未来可能的系统治理体系,为生态系统中知识产权治理提出方案。最后,我们将对全书做出总结,凝练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新范式,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全书内容架构如图1-1所示。
图1-1 全书内容架构
本书将总结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梳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与制度安排、用户及供应商等互补者及其创新创业活动、价值创造支持者及其资源支撑作用。接下来,本书从治理结构与产业结构两个维度出发,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核心控制型、创业社区型、双边市场型、产业联盟型四种形态。其中,核心控制型是在单一产业中由核心企业治理的生态系统,如华为、美的;创业社区型是多产业嵌入一个由核心企业构建的平台上,大量创业者通过该平台从事创业活动,整个系统受核心企业治理,如海尔;双边市场型由嵌入平台的供应商与客户构成,由多种类型主体共同治理,并通过交易平台实现多元产业的协同发展,如淘宝、京东;产业联盟型是在单一产业中形成的多主体共同治理的生态系统,如高铁、商用飞机。最后,本书将阐释不同类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
本书从创新参与者的角色出发,以动态视角总结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节点类型及其关系,包括焦点企业、供应商企业、客户企业、竞争者企业、互补企业等。根据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同节点功能的不同,本书提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系统,具体包括创新支撑系统、创新动力系统、创新能力系统,并以三个系统为基础阐释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独特的创新过程。其中,创新支撑系统包括服务型数字平台、在线创新社区等,它们是系统的基础支撑。创新动力系统和创新能力系统分别表征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创新动力激发和互补能力协调,反映系统内的创新赋能机理。
不同形态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行为有所差异,对此应具体分析。核心控制型生态系统中,焦点企业位于价值链的顶端,系统内参与者的创新行为,乃至技术路线、经营方式和生态位势等很大程度上都由焦点企业主导;创业社区型生态系统往往强调横向沟通与协作,其管理与运作更多依靠多主体的联合自治行为而不是科层治理机制,更具有开放式创新的特点;双边市场型生态系统建立在平台提供者、各种供应商、客户等节点单元所构成的平台基础上,各个节点在独立创新并创造价值的同时借助外部性来相互影响,最终实现平台价值最大化;产业联盟型创新生态系统以特定产业的创新联盟为基础,由各种占据不同但彼此相关生态位的成员企业组成的动态结构系统,其关键创新参与者包括焦点企业、伙伴企业和客户企业,形成“焦点企业+伙伴企业+客户”的协同创新模式。
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意味着从单一企业创新治理体系向新型组织创新生态系统的网络治理体系转变。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参与者之间呈现相互依赖的合作伙伴关系,焦点企业与互补企业、同行竞争者、供应链企业和客户之间形成类似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互利再生的生态系统,不同生态位上的节点企业功能不同、构成各异、形态多样,它们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契约治理、关系治理或科层治理关系,而是多种治理机制融合的网络治理关系,需要根据治理主体异质性、治理范围跨边界、网络形态多样性、治理关系复杂性,设计出适应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同时,还应注重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知识产权政策设计,结合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特点,一方面完善创新规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独占性体制,另一方面构建有利于不同创新参与者协同创新的认知环境、社群环境和中介组织环境,完善基于规范的合法性制度体系。
结合上述研究问题,本书遵从下述逻辑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展开研究。第2章将详细阐释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按照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两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四种形态的划分,并解释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第3章将探究这一新型组织形式的创新过程,具体展开为对创新支撑系统、创新动力系统、创新能力系统的论述;第4章按照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分类,分别探究核心控制型、创业社区型、双边市场型、产业联盟型中的多主体创新行为;第5章将探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从治理困境出发,引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双元治理体系,并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着重分析;我们将在第6章进行深化与总结,打开新范式,总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