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管理靠经验,未来的管理靠数据。大数据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找出宏观规律,还能帮助企业掌控每一个细节。数字化+传统=新商业模式。
比如电商公司,在用户浏览页面时,如果发现他们在阅读产品介绍和评价,尚未完成购买,那么就推荐相应的产品给用户。当用户完成购买后,再搜索或浏览这些产品介绍时,就推荐与此次购买相关的产品。经常网上购物的人一定有这样的体会,不仅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看到的网页内容不一样,而且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看到的页面也不一样,变化发生在每一次鼠标点击之后。
有人可能认为,To C的生意可以积累数据,其实To B的生意也一样,大数据对商业的帮助是全方位的。
中国的金风公司是一家生产风能发电设备的公司,在全世界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但是其海外的销售,常常利润很低,因为不了解最终用户,销售环节的利润被外国公司赚走了。这也是很多中国企业的通病,它们不直接接触最终客户,不仅被外国中间商赚了差价,更重要的是,由于对最终客户不了解,影响了后续的产品开发和市场策略制定。
金风公司以前卖了不少风力发电机,但是对于这些发电机现在在哪里,谁在使用,使用得怎样,该地区是否已经饱和,所知甚少。大数据时代,金风公司利用互联网,将发电机的各种数据全部收集起来,进行大数据分析,这样就可以了解全球的风能分布情况、设备使用情况,了解每一台发电机日常运行的每一个细节,既有利于做有针对性的市场推广,还有利于做有针对性的设计改进。
金风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最难的市场预测通过使用大数据,变成了精准预测。其商业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由风力发电机的制造,转变为发电设备的运营和服务,通过大数据对发电机可能出现的问题做预测,更有效地维护发电机。
美国通用(GE)公司,把一次性买卖变成了细水长流的生意,将Wi-Fi使用到它生产的冰箱和其他大型家电上,用来提示用户更换冰箱取水器的滤芯等消耗性材料。这些滤芯通常需要每半年更换一次,但是大部分用户都忽视更换,即使冰箱上的指示灯亮了。GE公司将冰箱通过Wi-Fi连到互联网上之后,可以通过手机App来提醒用户“更换滤芯的时间到了”。这样一来,用户更换滤芯的比例就提高了,并且用户订购滤芯的操作也很简单,只需要在手机App上点击“确认”,GE公司就可以通过快递将滤芯直接邮寄给用户,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当然GE公司收集到的这些用户数据,让GE公司可以牢牢地抓住这些用户,知道他们接下来需要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推销后续产品。
小米从一开始就以互联网公司的方式经营它的手机业务,因此小米更像一个以家电为主的垂直电商,而不是生产制造商。它非常注重对用户行为的分析和数据的使用。虽然手机的出货量是小米的“基本盘”,在营收中仍然占有较大比例,但从本质上讲,手机只是小米获客的手段,是流量入口,真正赚钱的是其他方式,如互联网服务和物联网(IoT)业务,可以从每一位客户身上获得长期收益。2021年小米互联网服务和IoT业务收入已经占其营收的40%以上。所以,小米的估值不是看其硬件硬不硬,而是电商服务链长不长。
在新的商业模式下,供应链的三个流管理将发生根本变化。未来,从订单到交付,供应链将全链路可视化,实现“穿透式”管理,供应链人苦恼的“不确定性”和“预测不准”问题,都会被人工智能解决。“预测驱动”变成“需求拉动”,商业模式由B2C变成C2B,供应链模式也随之由“推动式”变为“拉动式”。
“推式供应链”,以制造商为核心企业,产品生产建立在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的生产和库存情况有计划地把商品推销给客户,其驱动力源于供应链上游制造商的生产,这种运作方式的库存成本高。“拉式供应链”,整个供应链的驱动力产生于客户需求,产品生产由需求拉动,按订单生产,有效降低了库存成本。但是,“拉式供应链”中需求不确定性很高,周期较短,整个供应链要求集成度较高,信息交换必须迅速,还需要实现定制化服务。数字化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能大大提升企业对需求变动的响应速度及柔性。
过去,研发靠赌,销售靠猜。研发开发出几个产品,不太确定哪个产品能畅销,需要拿到市场上去赌。产品能有多少销售量,大都靠猜。“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需求”不明确,“导向”自然就不明确。未来,通过数据分析,一切趋近精准,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就是精准对接。
让供应链人头疼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小批量多品种,进行个性化定制的问题。从前,定制化其实可以做到,就是成本很高;未来,使用3D打印等智能制造技术,修改几个参数,就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制造产品,实现大规模定制。
有人可能担心投资,数字化转型一定会花钱的;也有人可能担心技术,自己的公司没有这样的技术能力。在未来,大数据、云计算和机器智能的工具就如同水和电一样,成为公共设施,由专门的公司提供给全社会使用。所以,数字化转型,不是大公司的专利,小微企业也可以。先进与落后的差距,不取决于设备,而取决于思维能力。企业无须投资,可采用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或者通过成果分享、利润分成的方式,与供应商共同开发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