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巧妙使用自己的角色

心理疏导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要求疏导双方相互信任,这是心理疏导活动的重要条件和基础。而高校教师无论是出于教学科研的需要还是管理工作的需要,与学生日常接触多,彼此之间较为熟悉,双向沟通较多,容易产生共情,便于疏导。

一、教师开展心理疏导的优势

1.多重角色的优势

高校老师在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承担着多重角色,有的是研究生导师,有的是专业课教师,有的是行政管理人员,有的是班主任或者辅导员,有的老师甚至一身兼多职。教师与学生常常是亦师亦友,融教育于管理或者服务。我们直接与大学生接触,能够充分了解大学生个体的兴趣与爱好,能够找到适合大学生个体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多重角色的优势,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困难、经济困难、人际冲突等,从而在现实层面解决引发学生心理困扰的问题,达到心理疏导的最终目标。

2.主动工作的优势

与心理咨询师主要依靠学生主动求助,且仅能在心理层面工作不同,教师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观察到学生的所言所行,与他们攀谈所思所感,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积极主动地关怀学生,了解学生的难处,使用心理疏导技能及时提供帮助。

3.直接建议的优势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一般都不会为来访的学生提供建议。他们的工作方向更多的是聚焦在心理层面,提升学生的心智化水平以及选择的能力。然而,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很多问题来源于现实因素,可能是由于经验不足,或者缺乏人际支持导致的。如果有人愿意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甚至可以在具体事件上给他们一些直接的建议和明确的指导,对他们来讲可以收获很多,也可以感受到更直接和有力的支持。

4.深入观察的优势

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室里听学生描述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说什么,咨询师只能听什么。而现实情况究竟如何,咨询师并不完全了解,也无法准确构建学生的真实经历。比如,学生与宿舍同学有冲突,那么学生在咨询室里将原因全推给对方,咨询师即使对来访者的话存疑,也无法构建出全部的事实。而专业课教师或者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则可以通过观察甚至主动询问等方式掌握宿舍冲突的全过程,了解冲突双方的行为,为接下来的处理做好准备,而不会因冲突双方的一面之词而偏听偏信。因此,在心理疏导的准备过程中,可以主动调研与观察,深入与全面了解学生问题的真貌,以便顺利开展后续的心理疏导。

5.资源统筹的优势

心理问题有很多诱发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往往与学业困难、情感纠结、人际冲突、经济困难以及原生家庭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我们经常在课堂上、校园里或者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更容易发现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变化,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发展,因而可以更方便地从心理因素以外的角度切入而不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从现实情况入手,层层递进,邀请学生自然地吐露自己的所思所想,因势利导,实现“疏导”的目标。

6.行为干预的优势

如上所述,学生很少会出现单一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往往只能通过面对面或者网络心理咨询这一渠道与来访的大学生建立关系、探索问题,陪伴学生成长与改变。老师们则可以发现问题,运用系统与平台的优势主动干预、影响学生,达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例如,针对某些自卑的学生,班主任或者研究生导师可以主动安排学生负责某项活动,推进其完成项目,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克服自卑感。还有,有的学生因为与室友性格不合,在宿舍生活十分痛苦,常常情绪低落、难以入睡,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辅导员了解情况后,可以协助其调换宿舍,改变人际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改善睡眠、舒缓情绪。

7.形式多样的优势

我们可以引导大学生根据爱好与特长,组织和参与各项健康、活泼的活动,从而在不同场合灵活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一是地点灵活,可以灵活地利用各种场合开展心理疏导,比如,可以将学生请到办公室,去教室查课,巡查宿舍,关心学生生活,与学生相约校园周边饭店,或带着学生在操场转圈。二是方式方法灵活,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开展心理疏导,比如面对面地谈话,打电话,网络视频,微信/QQ互动,朋友圈互关留言,开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宿舍谈心,或深度辅导等,开展心理疏导。三是时间灵活。在大学校园里,老师还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学生生活照顾者的角色,因此深入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比较多,也因此得以灵活地在各个时段开展心理疏导,上午下课时,中午吃饭时,下午实验后,晚上自习时,平日工作时,周末班级活动时,暑假社会实践时等,老师都有机会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接触。

二、教师开展心理疏导的劣势

1.教师的身份容易让学生产生防御心理

学生小王因为抑郁到咨询中心主动寻求帮助。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发现小王的抑郁情绪持续时间长、程度重,甚至有自杀的想法。经过讨论,小王同意咨询师将这个情况告知辅导员和班主任,让辅导员或者班主任陪着她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当咨询师与小王的辅导员与班主任沟通时,两位老师特别惊讶:“她为什么以前没有告诉我们呢?她是我们的学生骨干呀,我们经常一起工作、聊天,关系很好啊……”

这两位老师的疑问也是很多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时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我们既是教育者、服务者,又是学生的管理者。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代表学校来管理他们学习、生活以及社团工作的人,是能够掌握他们评选优秀干部的实际评判者,是他们评选奖学金的重要审核人,是他们是否能够推优入党的重要推荐人,是其他老师发现他们有问题就要告知的学校里的小家长,是他们在学校闯了祸、出了事就要找家长沟通交流的负责人。因此,学生既亲近老师,又害怕老师,很难在老师面前真实地表现出自己所有的方面,尤其是不好的一面,因为学生害怕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业、思想等方面的评定。

2.学生动力不足

学生小李最近总不去上课,任课教师通过班级同学、宿舍同学了解到,小李不上课时,就是待在宿舍里睡觉,于是主动找小李谈话,小李不情愿地来到学院办公室。任课教师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半小时后,小李也没有太大的反应。最后,任课教师无奈地让小李回去了。谈话后,小李上课的状态基本没什么变化。

任课教师小张了解了小李不上课的相关情况后,主动找到小李,希望通过早点干预尽早解决问题,帮助小李尽快恢复到以前正常的学习状态。但小李还没有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也没有主动发生改变的愿望。因此,当他被动地来到老师办公室时,内心是极不情愿的;任课教师的心理疏导不能引起他的重视与共鸣,也就无法让他产生改变了。老师过早介入,过于主动的帮助,会让学生感到是被批评、指责,或感到被攻击与难堪。当学生没有放下心理防线、做好改变的准备时,老师的主动接近显得有些尴尬,收效也不大。 sytILzcrDnhBwy6soNrG9Lzwr/GWuqnlmUmGu+BOg+A3jUR+FBYjoQpufRJ5xI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