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如何设立疏导目标

心理疏导的目标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既可以聚焦于当下的某件具体小事,也可以着眼于未来的规划,还可以深入内心、探索自我。我们在开展心理疏导时,也要贴合学生需求、因人而异地制订目标,聚焦现实,重在实效。

一、如何发现学生的需求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实践中,常常需要针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行为指导工作,如何保证这些行为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呢?当我们立足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时,行为指导就会更有效,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就会得到提升。

有些情况下,学生主动会表达他们的需求;有些情况下,学生没有主动表达他们的需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需求。甚至,有些情况下,学生的需求是内隐的,我们需要去主动探索。

当学生有学业困难时,我们可以去询问他有哪些具体的困难,以及我们可以如何帮到他。当得知某位学生常常在宿舍呆坐,茶饭不思时,我们需要主动去找学生了解情况,询问学生是否发生了重大压力事件,是否有现实需求或者心理需求。当一位研究生告诉导师自己的项目完成不了时,导师如果马上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可能会漏掉一些关键性的信息,欲速则不达。“磨刀不误砍柴工”,越是紧急和重大的事情,可能越需要耐心地多了解一些信息。如果此时导师能详细了解目前项目的进展,学生实际上的困难,以及学生在说项目进展不顺利的时候的需求,反而可能事半功倍。这样的过程既让学生觉得自己被关心,也能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可以如何更好地完成项目。

二、目标要结合现实与感受

我们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如果能够聚焦于学生当下遇到的问题,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及其引起的情绪困扰,就可以称为一次较为成功的心理疏导。学生竞选班长失败,我们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其消除挫败的感觉,而不一定要将让其当上班长作为心理疏导的目标。学生总是不交作业,任课老师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意识到不交作业可能的后果,使其能够按时完成并提交作业,这也可以是心理疏导的目标。有的心理问题源于现实问题,现实问题处理好了,因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有时候,则不是现实问题解决之后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能够好转,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的情绪和认知上开展疏导工作。

当然,我们常常在心理疏导中难以同时兼顾学生的现实需求与情感需求。首先,心理疏导的目标不等同于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学生表达的需求是退学,但是我们在探索之后,发现退学只是这个学生在遇到人际关系问题后的解决方案,并不是他真正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就要有一个目标意识,要把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增加学生的人际支持作为目标可能更合适,而不是把如何帮助学生顺利退学作为目标。

从以上例子可以发现,我们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要慎重处理避免我们自己的假设对目标带来影响,要全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情绪感受,作为我们谈话的方向,要将我们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行为引导与学生的情感相结合。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被爱、被关怀和被理解的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会发生实效。因此,在设定疏导目标的时候,切忌以自己的期待为中心,把焦点首先放到学生身上,才能使目标具备有效性。

当然,心理疏导不代表我们永远都是顺着学生说话,而是在进行教育和引导之前,一定要先去理解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被关心和被理解。理解学生的情绪,也不意味着就应该答应其所有的需求,而是要分析在他的所有的需求中,哪些是可以在现实层面进行解决的,哪些可能需要在心理层面进行解决。

三、心理疏导中的疏与导

“心理疏导”的目的是“疏”与“导”,疏通与引导都非常重要。我们与学生是明确的师生关系,在开展心理疏导时,明显的社会关系会使得学生对老师存在顺从心理,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指导。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接纳学生的所思所想,但不代表仅仅是支持与赞同,而且在学生的情绪、想法、行为比较偏激时,还要采用“引导”的方式,可以通过批评、教育、建议将其引至正确的方向。只不过,在“引导”之前,要先做好“疏通”的工作。

例如,学生在打篮球时因为场地问题不小心与其他同学发生了碰撞,冲动之下跟对方动手打架,过后又因为担心受到处分而后悔不已,紧张不安。此时,我们的“疏通”应体现在共情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尊重;“引导”则体现在指出学生行为不当之处。 9e0kvdrWpiAIH/T1DLD9pI5uFUOCMWTOLa3WkpDrOxKOysOhH8SzMyMA1jXo9Ac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