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为何心理疏导会有效

一、心理疏导的本质是提供一种人际支持

心理疏导是在日常生活中结合情境为自己和他人安抚情绪、扩展认知,提供人际支持的一种活动。每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与心理咨询不同,心理疏导不需要特定的环境和行业规范,对于使用者在心理学原理、方法与技术方面的掌握程度也没有明确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要求。只要开展心理疏导的人有仁爱之心,愿意关注对方,就会产生一定的疏导作用。

但是,心理疏导是否有效,则取决于它是否将心理学的原理、方法与现实情境有效地结合起来。高校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不但要教书育人,还常常要面对学生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困难。有些困扰,其实是由学生的情绪以及认知的局限导致的,如果我们只关注行为与事实层面的困难,则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但是,如果在开展工作前,我们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疏导的理论和方法,先疏导学生的情绪,再在现实层面与学生一起面对困扰,则事半功倍。可以说,心理疏导工作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生活实际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心理展开良性的疏导与引导,能够引领大学生积极正向地成长、健康快乐地生活。

心理疏导工作中最有效的因素是关系性的因素。对于任何人来说,如果他能够感受到他人在主动地关怀自己,在尝试懂得自己,这件事本身就会起到支持性的作用。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在我们的求学生涯里,常常是因为喜欢某一科目的老师而热爱这门学科,这就是关系的作用。这个作用平行于我们的师生关系及上下级的关系中,也平行在家庭生活的亲子关系和伴侣关系中。一旦一个人感觉在当下的关系里自己是被爱和被关注的,他的情绪就会得到极大的安抚。

所以说,心理疏导工作中最有效的部分是为疏导对象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人际支持。如果在生活中能够懂得这个基本原理,我们的创造力和灵活性就会大大提升。

二、建立关系的三大法宝

1.好奇是一切关系的开始

我们作为老师,不仅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与专业素养,也大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都是具有较高水平逻辑推理能力的人。所以,当我们听到学生因为现实困难而去抱怨、感到沮丧时,很容易以我们的人生经验去理解他们所处的困境,并很快帮他们想到解决方案。这些当然是我们能帮到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源,但是,这些也有可能成为我们帮助学生的障碍。因为我们很有可能用自己的经验、理解和假设代替了学生的内在历程。

例如,一个研究生在完成老师交代给他的项目时,进程十分缓慢。也许他的导师会很生气,觉得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好。如果这个研究生导师依照自己的假设去跟学生沟通,可能会批评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同时告诉学生这个项目与他毕业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提醒他做好时间管理等问题。可是,如果这个研究生导师有一定的好奇心,他可以先放下自己的假设。在跟学生沟通的时候,导师抱有一种探索的态度去询问学生为什么会拖延,学生的困难到底是什么,可能会发现这件事原因的多样性。也许是这个学生失恋了,目前正处在抑郁情绪下;也许是这个学生家中发生重大的变故,无暇顾及项目进展;也许是这个学生对导师产生了严重的误解,从而比较抵触导师分配给自己的项目。

当这个导师用一些探索性的语言去跟学生沟通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就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反而会更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2.被尊重是关系的前提

教师的身份常常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尊重,同时,被尊重的需要也是相互的。很多学生在跟老师相处的时候,常常只有听的习惯,却没有说的习惯;只有服从的习惯,却没有自主的习惯。如果在我们的师生关系里,这种沟通被固化和僵化地执行的话,学生就很难跟我们保持开放和信任的态度。试想,由于我们老师的身份,学生可能会把对长辈或是对父母的态度投向我们。如果这个学生跟父母的关系很好,他可能也会对老师很亲近。可是,如果他在家中常常是被严格地控制的,他跟父母的关系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他就有可能会把这样的态度投射到老师身上。当我们对他有一些指导和批评的时候,他的抵触情绪就比较大,谈话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起到了与我们期望相反的效果。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的身份既是资源,也可能是障碍。我们在师生关系中要尽量保持对学生的尊重。那么尊重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在跟学生对话的时候,一定要先倾听,尽量能够听到和听懂学生的所思所想;二是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尽量少用一些比较“硬”的词,比如“必须”“应该”“一定”等,多用一些探索性的句子,比如“你怎么想?”“你做这些事情有困难吗?”“你可以有以下几个选择”等。当我们能够做到以上两点时,学生就能逐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尊重与真诚的态度,他们也就愿意用更开放的态度来接纳我们的所思、所言。

3.被懂得是关系的核心

教师与学生其实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而这种合作的前提就是信任。当教师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表达出了对学生想要懂得的意图时,我们就更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人们的很多行为选择都是受情绪影响的,若想让学生有良好的行为输出,我们作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就要十分注重情感的输入。当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感受到老师是在关心自己,是试图在懂得自己时,学生就更容易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我们的建议。这样的原理在其他的行业也是一样的。比如,如果我们是一个法律方面的求助者,去跟一个律师谈话,只有当我们觉得这个律师很懂我们之后,我们才比较容易信任他给我们出的方案。如果我们去医院就医,当医生很耐心地听我们的症状和忧虑时,他再开出诊断的方案,我们就更容易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如果医生没有耐心,或者态度冷淡傲慢,即便他们很专业,我们也很难信任他们。

三、心理疏导的工作原理

从以上各种论述和例子可以看到,当两个人在对话的时候,实际上是这两个人的内在运作方式在互动。什么是一个人的内在运作方式呢?就是当他面对外界的刺激时,内在的情绪、认知与行为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发生作用的。而心理疏导一共包含了五个相关的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关系,就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跟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上下级的关系,还是一个平等对话的关系。

第二个要素是现实,学生面临的具体困难有哪些是可以在现实层面解决的。

第三个要素是情绪,学生在此时此刻的喜怒哀乐是怎样的,他有什么样的感受。

第四个要素是认知,学生在面对具体的情境时,如何认识自己,面对这个事情的学生有哪些固有的思维模式,有哪些需要调试的假设。

第五个要素是行为,学生在面对人际关系和压力的时候,有哪些行为选择的习惯,以及还有哪些新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在跟学生互动的时候,同时关注到这五个维度,心理疏导的效果以及它能够持续的时间与强度就会大大提升。 pez3lhXb9W5fQ1FEXFefvzswpoMe4cd7LE+PPQogf7T6e/0vovQh1Ol2R5LJ7Rb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