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自我觉察

心理疏导是学校教育中特殊的人际关系,不是单向性的灌输式教育,而是引导性的人际互动。在心理疏导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对心理疏导的效果至关重要。所以,老师的个人反思与素养的提高是决定心理疏导工作深度与广度的重要因素。

我们保持自我反思与觉察,不断提升自我,也是保持自身活力、心理健康及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自我觉察,是指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我们能对自己的价值观、需要动机、未完成事项、能力与职责限制、感受和状态以及文化差异等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和敏锐的体察,同时受正确的信念、世界观、价值观的调节支配,能坚持原则,使行动达到既定目的。具有自我觉察能力的教师,其思想和行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策略性,更能有效地、自主地达到心理疏导的目标。

一、对价值观的觉察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责任。在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与倾向性,这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尤其明显。我们对价值观的觉察的首要任务是要保持对自己价值观的觉察,是要清楚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能够清晰地知晓“我是谁”“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我所做的事情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在心理疏导过程中触及价值观问题时迅速做出反应,理解学生现实问题背后的价值观困惑,调动自己资源并回答,做好帮助学生界定其个人价值观的准备。

同时,心理疏导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工作,如果只是单纯的灌输教育与价值输出,学生不一定能立刻理解与认同,也就不能称之为疏通与引导了。学生只有在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时,才更容易敞开自我、接受差异、产生改变。因此,我们对价值观觉察的第二个任务是要对价值观保持一定的敏感性,一方面,先去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尝试理解他、接纳他;另一方面,还要发现其价值观与主流、主导价值观的差异,恰当处理与学生价值观的差异、矛盾和冲突,旗帜鲜明或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引导他。

二、对情绪与感受的觉察

心理疏导工作把理解与共情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工作对象觉得我们是真正地理解他,因此教师需要具有高度的情绪敏感与觉察能力。情绪敏感是指我们对心理过程的敏感程度。情绪觉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发觉和感受到自身某种或某几种情绪的产生、流动和平息,并能较为准确地了解该种或该几种情绪的来源。每个人都能觉察到强烈的情绪,而大部分人都很难觉察细微的体验。随着自我觉察能力的提升,我们的敏感度会提升,会越来越能觉察到细微的心理过程:

(1)我们的情绪是什么?我们体验到了多少种情绪?分别有多强烈?哪些可能还没有发现?

(2)我们的行为是什么?我们说了哪些话?自己又自言自语了些什么?有哪些具体的行为?

(3)我们的认知是什么?我们当时有哪些想法?哪些是自动冒出来的?哪些是思考出来的?我们思考过程是什么?其中又体现了我们哪些底层的信念和价值观?

(4)我们的需要是什么?该场景和情境激发了我们哪些需要?潜意识里可能还有哪些需要?哪些需要是家庭经历导致的个人需要?哪些是同一个社会、文化的共同需要?哪些是人类的共同需要?

(5)我们的自我是什么?与该场景和情境相关的,我们的自我需要是什么?自我认知是什么?自我调节的行为是什么?自我价值如何?

当我们能够从自身某种情绪或感受的变化分析出整个心理过程,就能够真正理解并且处理好这些情绪感受。

情绪觉察是心理咨询师的必备技能之一,也是心理疏导工作中常用的技术。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敏感与清晰地感受到工作对象(即学生)的情绪与感受,还要敏感与清晰地感受到自我的情绪和感受,因为我们很难不带情绪情感地工作,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或许是因为某个学生的经历让我们心生感怀,或许是某些言论让我们觉得特别不舒服或许是某类学生让我们格外关注。此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务必要分辨清楚究竟是特定的疏导对象(即学生)激发了我们的反应,还是这类学生都能引起我们的反应。

三、对自我未完成事项的觉察

高校教师也是普通人,都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系统的影响,都有着自己过往的经历。既然是普通人,我们也会有自己的缺点或者弱点,也会有自己的特殊事件,生命中一些“未完成事项”,甚至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经受过“创伤”。这些未完成事项或者创伤,会在某个时刻因为某件事情被触发,引起我们的情绪反应。那么,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要分清楚,这些情绪反应究竟是学生的问题引起我们的共情反应,还是学生问题引发我们对过往创伤或者未完成事项的情绪反应。如果我们特别容易被某一类人或者事件触动,那就需要反思,这是不是触及到我们的某种常见的模式、创伤或未完成事件。如果是,那我们则需要探索这些模式、创伤或者未完成事件,尽量理清并减小它们对我们自身及工作的影响。

四、对能力与职责限制的觉察

高校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很高,几乎是全面的;教师往往对自我的要求也很高,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都非常投入,希望自己能从各个方面都帮到学生。我们的文化中有知难而上的传统,也有量力而行的劝诫。不仅在心理疏导中,甚至在其他与学生有关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勇于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对自己坦白、开放一些。一味地追求完美、全能,常常会使我们出现自我挫败信念:“我为什么连这件事都做不好?”“我都这么努力了,学生怎么还没有改变?”甚至,我们会产生自我怀疑:“是不是因为我能力不够?”“我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份工作。”等等。

当我们能够承认自己并不是完美的,自身的能力有限时,才能够更清晰地划清心理疏导工作的界限,更清楚地了解心理疏导工作的有效性与有限性。心理疏导本身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疏解情绪困扰,但并不一定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够陪伴学生走过情绪低谷,并不一定能治愈创伤;能够主动出击帮助一些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对所有学生都有效果。当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其实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时,我们要果断地将价值观教育放在重心位置;当发现学生可能有心理疾病的症状时,一定要推荐学生去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就医诊断;当发现无论说什么或做什么,都不能让学生改变时,要尝试换一个人或换一种方式去做工作,并不是所有付出一定有所回报。当我们能够发现我们有所短,有所限时,我们反而会更加勇敢,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JMFFYFwO8B692K++62sQORdKW+jXaLbcHD+fGimlK2GA0k7zF0jxJNkNvnihf57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