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相对于心理咨询工作而言,其时间与空间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是不需要在固定的时段开展固定时长的谈话,二是不需要在固定和专门的地点开展工作。
高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多,时间分散灵活,除了课程教学,很难保证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在这样的困难情境下,还要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工作,其工作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所以,教师要灵活使用情境进行心理疏导。
高校老师希望能够与每个学生都能谈心谈话,开展心理疏导。但因为自己负责的事情多,面向的学生也多,很难保证每周在某几个固定的时段约谈学生,因此时间上充满了不确定性。
高校老师在做工作规划时,一般会在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门找学生谈话,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然而,常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要么是学生约了不来,要么是学生未约而至,老师们难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开展心理疏导。有的学生没有提前预约的习惯,不能如约而至,却不知道要提前告知老师;在已经提前约好学生的情况下,由于老师要临时参加紧急会议,或者有其他更加紧急的情况需要处理等,也会导致我们不能按照时间规划进行谈话。由于教师这一角色的特殊性,学生一有困难就会想到找老师,不管是凌晨还是节假日,老师们都可能接到学生的求助信息或者电话。如果是微信文字信息,或许老师还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立即处理或者延后处理;但如果是电话,因为无法预判是否属于紧急情况或者危机事件,我们很难拒绝不接。以老师们的工作职责与爱心,一旦接到学生的求助电话或者信息,老师们就会不分日夜、不论工作或者休息,投入到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关怀、关爱中。这些问题又会导致老师无限制地投入工作,很难对时间进行合理设置。
老师在与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时,通常以解决问题与情绪安抚为主。时间安排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老师无法确定每次心理疏导的时间,如果时间宽裕,学生合作性良好,则可能需要时间长一些。有时老师时间比较紧张,或者同时有多个事情在处理,也可能会以文字方式处理。有的情况可能与学生的差异有关,平时就开朗乐观的学生,遇到问题或许一时想不通,老师稍微点拨或者提示之后,坏心情很快就云开雾散;有的学生失恋了,正处在悲伤痛苦之中,简单地进行安抚劝解也无济于事;有时,我们好不容易花了很长时间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学生开始信任我们,愿意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短时间的交流是没有效果的。
处理突发事件是老师的工作职责之一,尤其是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导师、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学生遇到突发事件后,学校一般会要求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保护和安抚学生,照顾好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遇到突发事件后,一般都会有应激反应。赶到第一现场的辅导员是学生最熟悉、最亲近且最为依赖与信任的人。辅导员不仅需要立即调动自己的资源对事件做出理性处置,还要关照学生,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疏导学生的紧张、惊慌情绪。
老师在学院一般都是和其他同事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没有单独的谈话空间。有的学院会设置会议室或者辅导室,也是整个学院共用,老师有需求时可以去借用,可以解决部分学生对心理疏导私密性的需求。但公用资源有限,有时难以保证所有的心理疏导都能在固定、单独的空间里进行。这对老师提出了善用资源的要求。
老师的工作涉及学生的学业、入党、勤助、贷款、就业、评奖评优等方面,与学生接触多,对学生也比较了解。有时在处理某个方面的问题时,正好触及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不宜停下来,跟学生说“等我有时间了,去我们学院固定的会议室谈一下问这个问题”,而是要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疑惑,达到助人的最终目标。与学生一起用餐时,食堂或者饭店就成了心理疏导的场所;如在散步时遇到学生,散步的林荫大道就是心理疏导的最佳场所;去学生宿舍走访时,宿舍就是心理疏导的场所;去探望生病住院的学生,病房就是心理疏导的最佳场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利用可以使用的空间,随时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健康成长。
最后,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地设计与开展心理疏导。
我们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学生谈话。当学生的问题过于隐私,或者学生比较内向时,我们一般会找学生单聊。当学生宿舍出现问题时,老师们可能会把这一个宿舍的学生都找过来了解具体情况,开展心理疏导。
“张老师,马上要考试了,我们宿舍五个人都压力很大,睡不好觉,怎么办?”班主任张老师收到学生小刘的求助信息后,问清楚是哪五位学生有同样的问题,并将他们一起约到学院会议室谈话。原来同宿舍的小王最近游戏上瘾,为了省钱玩游戏,自己不买饭,总是委托室友帮他带饭,事后也不给钱。室友不好意思催他还钱。小王常常打游戏到凌晨,白天不起床,影响其他五个人的正常作息。室友向他提意见,小王觉得大家都看不起他,要么冲室友发火,要么暗自哭泣。室友不知该如何与他相处。
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先安抚小刘等五个人的情绪,然后单独找小王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经过疏导,小王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希望与室友和解。班主任请来五位室友,小王向五个人真诚道歉,并一起制订宿舍文明公约。
上述案例主要是要解决宿舍的人际关系问题。老师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与学生问题的特点,在谈话时灵活地采用一对多结合一对一的形式,这样既能照顾学生的感受,又能解决群体的共性问题。
提到心理疏导,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要进行谈话。谈话是心理疏导的主要方式,但我们的心理疏导也不能仅限于谈话这一种形式。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发掘适合学生的心理疏导方式。
学生小李平时不太爱说话,最近与异地的女友分手后,更加话少,常常发呆,好几天不出宿舍楼。同学们都很担心他。导师了解小李的性格,认为如果找其谈话,估计谈话过程不会很顺利。因为小李是班上的篮球主力,导师就让同学连拖带拽地拉着小李来到篮球场,陪着小李一起打篮球。连着打了3个小时篮球后,小李浑身是汗,虚脱地坐在地上。晚上小李给导师发消息说,“谢谢老师的帮助!我已经好了!”第二天开始,小李恢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人的情绪情感常常受到所处环境与现实生活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业问题、就业问题、经济问题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其他方面。因此,如果经过分析和评估,老师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具体的现实困扰,那么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扰,不失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途径。
学生小陈不愿参加班级聚会,在班会上也总是坐在角落里,从不发言。学院老师了解到小陈来自边远地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有些自卑,不太敢在公众场合发言,平时吃饭也是一个人去食堂简单解决。老师们理解小陈既自卑又敏感的心理,没有立刻找小陈谈话,而是在学院招聘实验室助理时推荐了小陈。小陈担任一个学期的实验室助理,常常要充当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梁,做了许多沟通工作。到了期末,小陈不仅部分解决了经济困难的问题,也变得开朗起来,愿意和同学们一起说说笑笑了。这时候,老师们再找到小陈谈话时,小陈自述已经走出了刚入学时那种自卑又敏感的状态,变得自信起来。
我们在开展心理疏导时,因为时间无法确定,空间不能固定,方式灵活多样,给工作带来一定的限定与困难,同时让心理疏导这一工作充满创造性和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