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一次给年轻人做演讲时,苏珊·桑塔格说:“要运用注意力。”她当时谈的是艺术创作,但这个建议对生活也同样适用。

生命中,你总是有各种各样逃避的借口,种种责任纷至沓来,让你无比疲倦,这些都会限制你人生的宽度。但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尽自己所能从外面的世界获取最多的东西。世间之事,全在用心。你的注意力就是你的生命力。它让你和他人产生联结,让你感到渴望。要永远保持渴望。

保持渴望,保持同他人的联结,在平凡的日常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留意别人忽视的东西——这些技巧一般人很难做到,但却十分重要。

“看”和“看见”的区别,“听”和“倾听”的区别,也全在于你用不用心。坦然接受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还是观察到这样的世界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全在于你用心与否。

懂得用心观察很重要,它会让你快乐,它就是这本书的精髓。

用心观察的机会

电影制作人詹姆斯·本宁(James Benning)有次谈起他在加州艺术学院教授的一门课,名为“看与听”。后来,他描写了课上的一项练习:“我会带10到12名学生去一个特定的地点(比如中央谷地的油田、洛杉矶市中心附近无家可归者的聚集地、莫哈韦山脚下长达1千米的人工挖掘隧道,等等),让他们进行观察练习。”

比任何事都重要的,

是学会用心观察。

——艺术家罗伯特·埃尔文(Robert Irwin)

当我在一本名为“闭眼画画”的书中,读到本宁写给艺术系学生创意作业的评语时,“练习用心观察”这个短语让我印象深刻,念念不忘。

当时我正在策划一门为期五周的课程,直到现在,我还在为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研究生讲授这门课。每一年,当我们的课程进行到某个阶段,我都会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前“练习用心观察”。这项练习没有任何可参照的标准。每个学生都以不同的方式,来破解这项要求模糊的练习。

在课堂上,我的目标是激发他们去思考自己注意到了什么、错过了什么、为什么这很重要,以及如何成为更好、更深入、更有创见的“世界与自我的观察者”。这反过来又成为本书的灵感来源。对于设计师而言,“用心观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不过话又说回来,成为美国作家索尔·贝娄(Saul Bellow)所称的“一流观察者”,对任何一种创作过程都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培养一种能力:既能注意到他人忽视的事物,也能把迷人的现实作为一种全新和偶然的赠予对象。我在本书讲到的“创意过程”,适用于各行各业。科学家、企业家、摄影师、教练——人人都是依靠这样的能力,才注意到了那些别人视而不见的东西。

棒球高管比利·比恩(Billy Beane)因注意到别人忽略的数据而获得了成功。

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注意到杀虫剂极其隐蔽(而且致命)的副作用,因此发起了现代环保运动。

企业家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注意到被低估的公司,成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投资者。

喜剧演员杰瑞·宋飞(Jerry Seinfeld)的“关注性”喜剧,以敏锐的双眼,揭露了大家习以为常的荒谬事物。

任何有兴趣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人,都需要留意别人忽视的东西,从而摆脱干扰,关注这个世界。成功的教师、医生、律师、小企业主和中层管理人员,每天都会发现其他人没发现的微妙线索和细节,从而超越平庸之人。

事实上,这就是为什么谷歌(Google)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公司都推出了一些项目,旨在帮助员工对抗“分心文化”,重拾注意力和创造力:这些项目通常是在冥想或正念训练的支持下进行的。正因为如此,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和詹姆斯·马蒂斯(James Mattis)等军方领导人,一直在强调排除干扰,做出明智而深思熟虑的决定是一种美德。

集中注意力、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原创性的视角,拥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是我试图教给学生的一些东西,也是我自己平日练习的重要内容。

然而,用心观察并不容易。

注意力恐慌

1903年,哲学家乔治·西梅尔(Georg Simmel)抱怨现代生活的刺激消磨了感官,使我们变得迟钝、冷漠,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20世纪50年代,作家威廉·怀特(William Whyte)在《生活》杂志上哀叹:广告牌、霓虹灯招牌正在把美国壮丽的自然风光变成公路边绵延不绝的“分心带”。

经济学家赫伯·西蒙(Herb Simon)则于1971年警告说:“信息过剩造成了注意力的匮乏。”

种种外部力量都在试图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这种感觉并不新鲜——但今天尤为强烈。广告牌、商店橱窗、令人上瘾的游戏、没完没了的循环新闻和商业广告,从四面八方吸引着我们。就在随身携带的口袋大小的屏幕中,也流动着无数分散注意力的东西。根据各类研究数据,普通的智能手机用户,每天会查看手机150次,也就是说,每6分钟一次。如果加上触摸、滑动或点击的次数,总共会超过2500次。

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所知的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每一件事都想要得到我们的注意力。研究人员将我们被物质世界与虚拟世界瓜分注意力的心理状态,称为“多重意识”,它破坏了我们与周遭现实中人和事之间的互动。

也许,我们在分心这件事上早已登峰造极。一众雄辩的评论家已阐明,21世纪的注意力恐慌究竟是什么。事实上,许多人都是通过使用随身的电子设备来抱怨设备所造成的影响。社交控(FOMO:害怕错过)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我们对热门话题不健康的、痴迷的……无休止的热门话题。

在未来的一个世纪,

最需要保存和保护的人力资源

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

意识与心理空间。

——美国法学教授吴修铭

不过,这些事实你早都知道了。本书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强化注意力恐慌。相反,它是为了给你提供一个有用的建议: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涣散已登峰造极,此刻便再也没有更重要的事情了——花点时间停一下,练习用心观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

好消息是我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的确,正如许多人所观察到的,人类的分心——我们本能地会被闪闪发光的物体所吸引——是天生的,是进化的结果。

但另一个事实是,人类又比其他任何生物都更能驾驭自己的本能。正因为如此,注意力分散的盛行与冥想和正念的流行同时存在,并非巧合:我们知道自己被分散了注意力,因而更渴望清晰地看到这个世界;我们也知道,我们可以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想要关注的地方。

简言之,我们之所以生而为人,关键就在于我们能运用注意力。

观察的乐趣

深度注意力使灵魂受益。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并非时刻都能感觉到这真有那么重要。面对不断增长的欲望和没完没了的待办清单——我们不愿尝试新事物、不愿挑战未知,不愿让好奇心将我们带离安稳的轨道——这都情有可原。

相反,我们想要忙碌感。

但忙碌的价值被高估了。达尔文每天只工作几个小时,却会花很多时间散步。不管你干哪一行,过什么样的生活,你都知道:整天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有多容易。事实上,超高效日程表只是为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而设计的——它更可能分散你对重要事情的注意力,而不是帮助你去发现它。

不妨设想,如果反过来,每周只花一个小时,有意识地引导你的注意力,会对你的观察、感知和思考方式产生什么影响?这将如何切换你与世界接触的方式?你的工作和生活会改变吗?

那会多有意思呢?

本书就是要帮你解开这些疑问。书中包含多项练习和建议,旨在激励你做出一些小而愉快的努力,从而重新发现你的创造力和好奇心,最终帮助你对抗分心。所有的练习都是为了改变你看、听、感知和体验世界的方式。

书中的点子来自我的学生,以及各路人马与我进行的睿智又慷慨的交流:他们是朋友、思虑周到的陌生人、行为心理学家、艺术家、作家、创作者、企业家等,还有我的个人习惯。

当你主动观察到新事物时,

你便身处当下……

观察新事物的体验充满魅力,不光振奋精神,

还令人欢欣鼓舞。

——艾伦·J. 兰格(Ellen J. Langer)

说不定其中某项练习就能促使你写出一本开创性的小说,或者创建一个热门的Instagram账户,又或是找到一次不太可能的商业机会。实话实说,我希望如此!

但是,相比于“仅仅作为创造性过程中的一步”,本书将观察这件事视为更富深意的存在。这是对“生产力至上”和“效率崇拜”的逃离——正是这些追求,造成了注意力恐慌。

按下暂停键,试着不要总是那么有效率,而是努力去拥有更多好奇心吧!你想看到自己终其一生只在响应别人的要求、不停地从清单上画掉待办事项吗?还是说,你想牢牢把握自主发现的兴奋感——并一再重温这种棒极了的感觉?

乔治·梅森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托德·B. 卡什丹(Todd B. Kashdan)把好奇心称为 “快乐的探索” ——并将其定义为“对寻求新知的认同和渴望,以及在学习和成长中获得喜悦”。

本书旨在为好奇心和快乐的精神提供服务,无论你的好奇心与快乐是为了工作还是为了娱乐。

本书有几种不同的用法。

如何使用本书

你可以按顺序阅读,也可以在你觉得必要或心血来潮的时候,跳读到任何你想读的内容那里。

对于“观察”这个主题,尽情选择你想要探索或享受的方方面面。把它当作一次学习经历,或者就像玩一场游戏。本书的设计,便是将选择权留给你。

书中的131个练习,是131次快乐的探索。你可以将它们付诸行动,或者视其为思维实验。不管怎样,它们都是131次机会,让你去做或思考一些焕然一新、不同以往的事情。

有时它是为了让你思想驰骋,有时则是为了确保你思绪集中;

有时它能让你获得心如止水的安宁,有时则让你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恣意狂想;

有时你需要阻止所有的分心,但有时你也需要选择你最想要的那种分心。

所有的练习,要么就是沉浸于此时此刻,要么就是超脱于眼前现实。

每一天,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你可能会感到惊奇、惊讶、入迷——去体验每一天的美妙生活吧。保持渴望。简言之一句话,好好活着。

下列练习和建议,按难度从1到4进行排序:

1级

非常简单——任何人随时都可以做到。

2级

基本可行——需要计划或预先考虑,但没什么难度。

3级

享受挑战——需要付出努力,但都是值得的。

4级

高级进阶——观察已成为一种冒险。 PiqCjjOtkAHrGlrvBM7uumeiFVtEHGzujZinAAN38mgkhB/IWAZEL0Kqu9GiGlN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