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思考的发酵

在第一章提到,有学生会来找老师商量毕业论文的事情。与其这么说,不如说他们是来缠着老师,请老师给自己出主意的。

本来写什么都是学生的自由,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们常常会问老师该写什么才好。如果老师命令他们做这做那,又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导致他们的反抗。然而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时,他们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能急得团团转。真是有点讽刺啊。

每年我都会碰到学生跑来问我该写什么题目,长此以往,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必须教给他们自己选取题目的方法。

如果论文题目是他人拟定的,那可算不上自己的论文。如何靠自己设定论文主题呢?

我也曾在课堂上跟学生们分享过,不过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因为觉得难为情,还是半途而废了。但是这次我抱着“雪耻”的决心,希望通过本书来介绍一下自创的寻找主题的方法。这与我曾经跟学生们讲过的内容基本大同小异。

如果是文学研究的话,首先要阅读作品。一旦从评论或者批评性文章入手,就会被他人的观点牵着鼻子走。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会有觉得赞不绝口的地方,也会有觉得牵强、不自然的地方,还会有觉得不明所以的地方。此时就应当将其挑出来做笔记。当有不断撞击内心的文字出现,就表明此处是重要部分。当再三出现一直不明所以、好似谜语般缠绕自己的地方时,则要加以注意。

这些都属于我们的素材,但是仅凭这些内容远远不够。好比制作啤酒的时候,即使有再多的小麦,仅仅依靠小麦也是无法生产出啤酒的。

面对这些素材的时候,需要加入一些想法和提示。这些想法和提示无法从作品中获得,也没有挖掘它们的固定地方。有时候,读读杂志,就会遇到值得参考的内容。跟他人闲谈的时候,也会冒出很多完全没有想到的灵感。书籍、电视、报纸等地方或许就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想法。

这些想法与灵感好比制作啤酒过程中的发酵工艺。学生之中,有些人一味埋头苦读作品,但是一直这样是找不到主题的,也写不出论文。

这时候就有必要加入一种能够让小麦变成酒精的物质。这种物质不能跟小麦具有同一性质,要到完全不同的地方搜寻。

人们说巨大的发现有时候源于灵感,这种感觉就好比第三个人惊讶地发现所需的这种酵素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要想获得有趣的主题,没有出色的灵感是不行的。往往也是因为没有找到这种灵感,才会历尽辛苦。

无论多么辛苦,如果不加入酵素,小麦就不可能转化为酒精。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有了想法与素材,就能迅速发酵,产生酒精?实则不然。

这时候有必要将它放置一会儿。在下一节我也会提到这一点,就是所谓的让它睡一会儿。这时候素材和酵素的化学反应就要开始了。即使结合了再优良的素材和再出色的酵素,也不可能迅速产生酒精。

在产生酒精之前,它们需要在脑海中的“酿造所”酝酿一段时间。这期间不要去打扰它们,而要暂时忘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吧。这是十多年前我在思考“异说论”时的事情。

即使是莎士比亚这样闻名世界的大文豪,在世的时候也并未享有如此盛誉。虽然在去世后不久就被世人称为伟大的作家,但也未被神化,之后才开始出现对其评价逐渐提升的趋势。即便如此,随着时代变迁,仍会出现评价起伏的现象。

这样的情况不限于莎士比亚。《源氏物语》也有着相同的经历。为什么作品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而对它的评价却会产生变化?那时候我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也成了制造啤酒的小麦。

这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就将这个问题搁置了。然后有一天,我突然看到评论家威廉·燕卜荪说,对于众说纷纭的一篇文章或者诗作,其意思并不是众说纷纭中的一说,而是包含了所有解释。人们都试图创造属于自己的解释,而且人本身也需要这种创造。

几乎与此同时,我对谣言为何会传播开来也产生了兴趣。我认为,这是因为在传话的过程中,人会本能地夸大其词。

这两点成为我的灵感,也就是酵素。我已经记不清它跟素材在一起待了多久,大概搁置了两三年以后,我意识到人们面对原作往往会试图得出自己的见解。假设有人阅读了A并理解了它。从结果来看,他所理解的内容绝不是A,而是A',也就是异说。文学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能承载异说。像《六法全书》 这样的书籍,我们在阅读之后感受不到像小说一样的趣味性。因为在法律的世界,对异说的包容性非常有限(即便属于法律范畴,也会围绕一个解释展开争论,这同样可以表明异说的存在)。

所以,我写出了《异说论》这一随笔。对我来说,这也是我的啤酒之一。

当我把论文写作比喻成制作啤酒时,学生们会问,让它睡多久才能发酵?

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保证睡足一定的时间就能使啤酒顺利发酵,但是跟制作啤酒不同的是,头脑中的酒精发酵因人而异,而且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因为时机不同而导致发酵所需的时间不同。

然而,有一点可以放心的是,一旦发酵开始,你就不会错过。它们会自然而然地在你头脑中发酵,只要碰触到某个契机,便会被再次唤醒。一想到这些,就会让人激动不已,心情愉悦。当你出现了这种精神状态,就表明酒精的发酵作用已经产生了。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对于发酵,曾说过非常有趣的一句话:“成熟了的主题,会自动走向你。”也就是说,你不需要劳神劳力,这些有趣的主题便会迎面而来,得来全不费工夫。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忽略计划。若想预先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就需要记下素材与作为酵素的灵感相互融合的日子,再记下主题迎面而来的日子,两者的时间差就是产生发酵所需的时间。

不断重复,坚持做相同的事情以后,就可以知道大约多长时间之后会开始发酵,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开始撰写论文的时候,能够建立这样的计划就是锦上添花,但不要过于期待从一开始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灵感,很多时候其实都有点儿听天由命的感觉。 w4InxC3cCApTHENdWAjNlpue83TYvNgqOdbdd2QKDK40ueSla/vV2OZg34tsivE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