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他不只是抗议歌手
——《地下鲍勃·迪伦与老美国》

他看不起那个年代很多人要他唱的,或者他们自己也在唱的那种政治性很强的抗议歌曲。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写过这种歌曲,事实上他写过不少,而且还都非常有名,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觉得这些音乐太简单了。

鲍勃·迪伦这个祖父级或者说是教父级的音乐人,他的名字总是跟20世纪60年代美国年轻人的运动捆绑在一起。那是一个反建制、反越战的嬉皮士运动的年代,而他的那些歌曲总是给人一种反建制、反权威的感觉。

鲍勃·迪伦所有音乐的基础,都建立在美国民谣的精神之上。而这样的精神要求他唱出的歌不仅仅是反映那个时代,还要进一步看看能不能预言一些东西,虽然那些预言未必很精准,但你能模模糊糊地掌握到什么东西。正如他的一句歌词所言:“你知道有些事情正在发生,但你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事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奇怪感觉呢?

格雷尔·马库斯真的是非常深爱鲍勃·迪伦,大概写过三本专门讲鲍勃·迪伦的书,其中包括这本《地下鲍勃·迪伦与老美国》。

马库斯其实是美国音乐评论家当中比较特殊的一位。因为他是一个学者型的乐评人,是个文化史学家,他写的乐评不仅很深入地捕捉到了一些音乐的细节,而且能够把美国流行音乐的很多东西放到整个美国文化的背景里去谈,然后谈出的很多东西只有用流行文化、流行音乐才能够承载,从而能够让大家注意到美国的另一面。所以,如果你对音乐很感兴趣,对音乐和文化的关系很感兴趣,尤其对美国的摇滚音乐及其文化背景很感兴趣,那你应该看一看他写的书。

《地下鲍勃·迪伦与老美国》提到了1965年秋天鲍勃·迪伦发行的《重访61号公路》这张专辑。马库斯说鲍勃·迪伦在演唱《瘦子之歌》时,“早就预料到了眼前的一切,什么也不能使他惊讶。他只在合唱的时候略微压低了声音,一再重复着这样的歌词——‘你知道有些事情正在发生,但你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事情’——在专辑中迪伦的这句歌词精确地把握了当时美国两代人在道德与种族上的分裂,人们不是以‘自己是什么’来定义自己,而是以‘自己不是什么’来定义自身”。

结果这句歌词很快就变成名言,就连很多商业广告都拿来用,告诉大家有些事情正在发生,比如大家都在开什么车,大家都在用什么冰箱,但你不知道那到底讲的是什么。一句歌词能够红到成了街头巷尾的广告语,足以见得它写得多精准,确实捕捉到那个时代的感觉。

说到时代的氛围,那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知道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美国年轻人最喜欢的流行文化是民歌,用木吉他伴奏,配着很多歌手清纯的声音。直到今天,中国的很多音乐爱好者、电台还常常在晚上重温这些民歌,大家觉得这些歌听起来很舒服、很好听。但是,这些音乐其实并不应该只是让你觉得悦耳而已。

马库斯说:“迪伦身处的文化氛围就是民谣复兴——一个民族传统的舞台,一种民族的隐喻,关乎自我发现与自我创新。一个歌手所追求的,乃至他的任务就是要接受人们表现出来的样子。这是精神的领地,歌曲、表演乃至歌手整个气质中的真实感是民谣中最受珍视的价值。”

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那些民歌总让人听来有种怀旧的、温暖的感觉呢?并不是因为那些民歌都是20世纪60年代的老歌,我们今天听起来才觉得好像很怀旧,事实上当年那些歌手第一次在舞台上弹出他们创作的民谣时,大家就已经觉得很怀旧了。怀旧什么呢?一个神话般的、失落的遥远的年代。

那个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样的呢?这本书里讲道:“(民谣复兴运动)对整个民谣文化提出了罗曼蒂克的要求——它要求民谣文化诉诸于口,即时、尊重传统、有文采、有公共性,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反映权利与义务,乃至信仰,它反对中间派、专家、非个人化、技术统治论文化。它是一种具备功能、职责与目标的文化。”

这样一种价值观是把乡村放在城市之上,把劳工放在资本之上,把天然而来的真诚放在后天的教育之上,把普通男女没有受到损害的尊严放在商人与政客之上,所以大家才会喜欢这种清新音乐。相比之下,一般的流行歌曲、电视广告、政客慷慨激昂的演说,都显得非常造作、无耻、虚伪,而民谣讲究的是真诚。

这样一种要求真诚的背景,是跟当年的政治运动结合在一起的。1963年夏天,美国文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事是新港民谣音乐节,所有民谣歌手聚在一处,一起唱民谣歌曲;另一件事就是所谓的“向华盛顿进军”,马丁·路德·金牧师在华盛顿广场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在那个时代,好像大家都很有希望,团结在一起做一些事,这时鲍勃·迪伦横空出世。问题是,他只是那些芸芸民谣歌手当中的一个,为什么今天在中国还有很多乐迷不厌其烦地把他跟那个年代绑在一起,甚至于把他标记成一个抗议歌手,好像他就是要唱政治歌曲、要做政治表态的,但他真的只是这样吗?

我们知道鲍勃·迪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把吉他插上电,把摇滚乐带进民谣里,结果惹来无数的抗议,大家都在臭骂他,觉得他彻底背叛了大家。很多人觉得他是一个很无耻的人,甚至在台下居然问他:“你真的是那个鲍勃·迪伦吗?把真正的鲍勃·迪伦还给我们!”可见当时大家都不接受他。

这是为什么呢?马库斯告诉我们,民谣音乐是一个很特殊的世界,喜欢它的歌迷是一群很特殊的群体,他们认为摇滚乐是一种彻底商业化的、很媚俗的东西,觉得那是一种不好的东西,所以鲍勃·迪伦只要一沾上这个边,大家就觉得他背叛了他原来的理想,是很不正确的一件事情。可是,鲍勃·迪伦却认为自己创作的才是真正的民谣音乐。

为什么呢?《地下鲍勃·迪伦与老美国》从一个故事开始讲起,说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鲍勃·迪伦有几年隐居起来,跟他的“雄鹰”乐队在一个地下室里试验性地、瞎胡闹地录了一大堆东西,当时也没想过要发行,纯粹是他们自己玩儿的,后来却成了传奇性的歌曲。以前唱片工业里有一种东西叫Bootleg,年资够高的乐迷应该知道,就是指从录音室里不小心流到市面上的一些盗录的母带,或者在演唱会上有人偷偷地现场录音的音乐。鲍勃·迪伦的地下室音乐曾经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后来因为流传得越来越厉害,终于被唱片公司拿来正式发行。

鲍勃·迪伦这堆音乐非常古怪。它们古怪在什么地方呢?马库斯追溯到一个曾经存在过的美国的幽灵。这个幽灵是什么呢?他提到了一套非常重要的唱片集叫作《美国民谣音乐选》,它在当年影响了美国几乎所有民谣歌手。这套音乐选集是一个29岁的名叫哈里·史密斯的年轻人制作的,这人很古怪,当年居无定所,后来死得也很古怪。

哈里·史密斯不晓得从哪里找来一堆20世纪20年代左右美国早期的唱片,里面有很多民谣,他也不管版权是谁的,反正唱片公司出版后就把它们遗忘了,他从中挑了几十首歌出来制作成三张唱片,每一张唱片都做了很多的笔记、附注,把它们介绍给后世的乐迷,让大家知道美国早期曾经有这样一些民谣的存在。当时很多年轻人听了以后就觉得我也能写民谣,或者是我也应该去写民谣才对。

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歌曲呢?马库斯在书里引述了另一位学者的话,说这张专辑里有首歌叫《屠夫的男孩》,这首歌唱道:“父亲找到女儿的尸体,上面挂着标签,铁路上的男孩虐待了她。”还有另外一首歌里唱道:“妻子和母亲跟随木匠去了海上,船沉时便为婴儿哀悼。”“华丽的女人引诱着孩子离开玩伴,又伤害了他,让他只能回去找父母亲。”

一位名叫约翰·科恩的学者说:“现在,我觉得这些歌词很恐怖——听上去非常有力量、疯狂,而且有几分滑稽,但如果你严肃地看待这些民间传说讲述者们以及他们写下的东西,就会感觉它们是孩子们的歌谣,它们是浩瀚的篇章,它们是从中世纪的古代英国遗留下来的,它们是伟大的传统歌谣。”

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很多童话故事曾经是很可怕的,比如《小红帽》的故事在原来法国流行的最早版本里,其实并没有提到那个女孩戴一顶小红帽,而且大灰狼不仅杀了她的外婆,还把她外婆的肉切成一片片,把她外婆的血倒出来放在瓶子里,等她来了以后,让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外婆的肉,喝了外婆的血,还成功地让她把自己全身的衣服脱光上床,好让狼把她吃了。像这样一些非常可怕的故事,过去居然是大人们在火炉边讲给孩子听的。这些故事仿佛在诉说正史上那些英雄、帝王将相所看不到的平民百姓的历史。

同样地,美国这些民谣听起来滑稽又疯狂,古怪又神奇。怎么会有这样一些歌曲呢?而这些歌曲曾经在美国大为流行,它们到底想讲出一个什么样的现实呢?马库斯说,从这些歌里听到这个国家肯定还发生过另外一些事情。鲍勃·迪伦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这些歌曲深深着迷,觉得他要创作出一些不一样的音乐。但是,对于跟他同时代受到这些歌曲影响的人来说,他要创作的反而是更传统的音乐。

关于民谣是什么,鲍勃·迪伦说:“所有对‘民谣是什么’以及‘民谣应当是什么样子’的权威描述,如果单纯易懂地表述的话,那就是:民谣音乐其实是唯一不单纯的音乐。它永远不会简单而又单纯。这很奇怪……因为我从来没有写过任何费解的东西,在我自己的头脑里从未构思过费解的东西,很多古老的歌曲其实也并不费解。”可是他接着又说:“我必须把这些歌曲当作传统音乐,一种植根在六芒星之上的传统音乐。它来自传奇、《圣经》与瘟疫,在植物与死亡之间循环。很多歌都歌唱玫瑰从人们的头脑中生长出来,爱人们从家鹅或者天鹅变成了天使——她们永生不死。至于那些幻想人们会闯进来偷走他们手纸的妄想狂们——他们却是会死的。《你站在哪一边》和《我爱你波吉》并不是民谣歌曲:它们是政治歌曲,它们已经死了。”

鲍勃·迪伦想讲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他看不起那个年代很多人要他唱的,或者他们自己也在唱的那种政治性很强的抗议歌曲。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写过这种歌曲,事实上他写过不少,而且还都非常有名,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觉得这些音乐太简单了。相比之下,民谣也是一种更复杂的东西,不止它的音乐形式,它所用的乐器是属于美国民间老百姓的乡土传统,而且它的那种神秘感也是乡土的。

这就让我们联想到今天中国如果也要有一个民谣复兴运动的话,我们会唱出一种什么样的民谣呢?

(主讲 梁文道)

格雷尔·马库斯(Greil Marcus,1945—),美国乐评人、文化研究者、作家,出版过《祸不单行》《死者猫王》《唇迹》《神秘列车》等畅销不衰的音乐文化作品,另著有 Like a Rolling Stone:Bob Dylan at the Crossroads Bob Dylan by Greil Marcus:Writings 1968-2010 。他被誉为对鲍勃·迪伦研究最透彻、观点最权威的乐评人。 FsxHhnrARuO1/YQNAEDYZi2AXE/6Nw02GKj5YRZ4LKQpcVpn9P/kPNrmO4gln7N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