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
——《菲洛梅娜》

人性中有一种非常崇高的感情,那就是爱,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可以说是天赋的人权,它不应该因为任何外在的理由或力量而被剥夺。

很多时候,人的真实经历比小说虚构出来的更曲折,更具有戏剧性。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有一些年轻女孩因为未婚先孕,生下来的孩子就被教会带走,卖给美国某地的人收养,她们后来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孩子。其中有一个女孩叫菲洛梅娜,大概在2000年的时候决定去寻找自己的儿子,想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马丁·西克史密斯原来是一位记者,还做过英国政府的发言人,后来成了一名职业作家。菲洛梅娜在他的陪伴下展开了寻子行动,最后发现她的孩子已于20世纪90年代去世了。

马丁·西克史密斯花了五年的时间,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最后在《菲洛梅娜》这本书中为大家还原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这段往事可以说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一个丑闻,现在菲洛梅娜被媒体包括社会视为女英雄,是因为她愿意把这样一段痛苦的经历公之于众,让大家知道原来有过这样一段历史。可能有些人会觉得生活是非常顺利的,或者他们所处的社会是非常完美的,不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个体的悲惨经历会告诉你,这个社会有很多的不完美,而这些不完美往往都是人为造成的。

这本书已经被拍成电影,还获得了很多奖。不过,这部电影跟原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电影围绕着菲洛梅娜如何寻子的过程展开,而原著基本上是在还原她英年早逝的儿子的成长过程。她的儿子叫麦克,他觉得摆脱痛苦的唯一办法,便是追根溯源:找到他的亲生母亲,搞清楚多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知道自己是被亲生母亲抛弃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要承受更多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可能是很多生活在父母双全的健康家庭中的人无法想象的。回顾麦克的人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被人遗弃的经历经常让他产生自卑感,更重要的是,他不知道怎样去爱,很多时候会把深爱着他的人或者他爱的人拒之门外,而这正是因为他人生中的这种不确定感。

我们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主人公麦克其实是个非常成功的人,他甚至进入了里根总统的内阁,在美国政府里担任着重要职位,最后因为患上艾滋病,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这个故事里包含了很多反映社会变迁的东西,比如二战后贫穷的英国,比如怎样在美国寻找个人的发展方向,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即便实现了这种表面上的成功,麦克依然没办法弥补心中的遗憾,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从未远离过他。他说:“我不配在这个地方。我是个冒牌货,总有一天,我的秘密会被揭发。”这种源于出身的自卑感,不知道自己到底来自哪里的困惑,一直都在困扰着这个年轻人,直到他死去。

让菲洛梅娜觉得欣慰的是,她的儿子直到死之前都在寻找她。但是,教会的谎言使得她的儿子在生前没办法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没办法知道她是爱着他的,她也一直很想找到他。她的儿子就这样带着遗憾去世了,至死都不知道为什么亲生母亲要抛弃他,不知道她到底有没有想念过他。

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希望大家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人性。可能很多人会这样想,这么小的一件事情值得去大书特书吗?但是,这本书打动了很多人,据此拍摄的电影也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这是因为人性中有一种非常崇高的感情,那就是爱,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感情。这种感情可以说是天赋的人权,它不应该因为任何外在的理由或力量而被剥夺。

这本书里揭露了英国这样一段历史:出于道德的要求,教会对未婚先孕的年轻女孩说:“你们犯了罪,所以你们不配拥有自己的孩子,你们在将来也不要再去找这些孩子,你们要放弃自己做母亲的这项权利。”这样一段往事现在来看,会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实我们再仔细想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同样的观念和故事依然在那里发生。当我们读完这个故事时会发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是没办法替代的。

(主讲 闾丘露薇)

马丁·西克史密斯(Martin Sixsmith,1954—),生于英格兰,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1980年至1997年任BBC记者,后在布莱尔政府任职,现为作家、节目主持人。著有小说《旋转》(2004)、《我听见列宁的笑声》(2005)以及非虚构作品《俄罗斯:野性东方的千年纪实》(2011)等。 esS0EWeRuxuetWktAYyrGyKTmEdcp2Pl7+sZIVdQG7rDauxJFFk1lnfcYi9t2Rb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