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本小说完全是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可是作者写出来的东西让全世界很多人看了都很有感触,大家都好像在小说里看到了青少年时期的自己,或者是一个自己觉得应该是如此的青少年时期。
“2010台北国际书展”期间非常热闹,不少华人作家齐聚台北,介绍自己的作品,聊天。可是,在那短短一个星期里,我觉得最红的作家并不是这帮人,而是一个死去的美国作家。当这个作家的死讯一传出,据说十天之内,他的作品在台湾就卖出了3万本以上,都断货了,出版商不得不紧急加印和再出新版。
这位作家就是91岁高龄去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J.D.塞林格。当他的死讯传出时,我感到有点惊讶。因为之前我一直有个印象,好像他死了很久一样。世界上总有这么一种人,他明明还活着,但你总觉得他已经死了。对此有几种原因:其中一种是因为这个人已经跟我们的现实生活不再相关了。当然,塞林格不属于这类,因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小说到现在为止,每年仍然能卖出25万本。还有一种原因是这个人已经消失了很久,塞林格就属于这种情况。
塞林格让人觉得神秘又让我非常羡慕的一点是,他是个完全的隐士型作家。自从他的小说红了后,他就隐居起来,躲在一个小镇里。小镇附近有一所很有名的大学叫达特茅斯学院 ,据说以前学生们每年都会组织到这个小镇来旅游,到处搜寻,希望能找到这位作家,但是好像每次都是徒劳无功。
关于塞林格的传闻一向非常多,他有个女儿后来写了一本回忆录 ,把他描述成一个超级变态狂:既喝尿,又搞一些神秘的宗教仪式,还喜欢控制妻子和侄女。但是,后来她的弟弟站出来说,她这是在侮辱他们的老爸,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自从写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长篇小说后,塞林格后来写的几乎都是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后并没有引起特别大的轰动。不过,大家都知道他晚年专注于一个比较庞大的写作计划。但是,他写的到底是什么呢?那些作品在哪里呢?我们有没有机会看到呢?这现在变成了一个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被出版界彻底揭示开来。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内地后引起了一阵轰动,有很多读者喜欢它,就像别的国家一样。虽然这本小说完全是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可是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却让全世界很多人看了都很有感触,大家都好像在小说里看到一个青少年时期的自己,或者是一个自己觉得应该是如此的青少年时期。
这本小说有几个特点,首先是里面充斥着各种粗话,当年的美国人还算保守,很多人都觉得受不了。而且,小说里还有一些对青少年吸烟、酗酒、性爱的描写,更让很多保守人士无法接受。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本小说在美国是被最多学校禁止学生阅读的一本书。可是很吊诡的是,这本书同时又是有最多学校鼓励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连美国前总统小布什那么保守的人都说这本书对他影响甚大。
虽然这本小说的内容被认为粗俗不堪,但是为什么又被很多学校指定为课外读物?世界上有一类小说叫作“教育成长小说”,这个说法源自德国,最典型的代表作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这类小说通常描述的是一个年轻人怎样慢慢地成长,然后让我们看到他的某种转变。那么,《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不是这样一部小说呢?这是很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它是,有人认为它不是,因为主人公霍尔顿从头到尾的态度都很一致,他一直瞧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顺眼,无论他到什么地方都觉得别人非常虚伪。为什么这样的小说会有很多学校推荐给学生阅读呢?有人认为是因为到了结尾的时候,霍尔顿的态度稍微有所改变。但真的是这样吗?后来很多人说,这本小说之所以会让年轻人感动,是因为它道出了很多年轻人的那种心态:觉得只有自己这颗天真的心是真诚的,并对此充满自信。
我简单讲一下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一开始描述的是主人公霍尔顿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靠近纽约的一个小镇上念书,那是一所贵族型的私立学校,但是他被开除了,而且这不是他第一次被开除。他不愿意去上课,不想好好读书,成绩总是不好,只有英语作文比较好,还懂得欣赏文学。他们一家好像都挺有文学天分,比如他的哥哥就写过不错的小说,还去了好莱坞写剧本。他有一个深爱的弟弟叫艾里,会在垒球手套上写诗句,不过已经死了。他还有一个妹妹,也是一个很有天赋、很聪明也很可爱的小女孩。除此之外,他好像看什么人都不顺眼,在学校里把老师贬损得一无是处。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三天之内,第一天就是霍尔顿被开除那天,他在学校宿舍里跟室友们打架,胡闹之后就收拾东西离开了学校,头也不回地到了纽约市。他家就住在纽约,但他没有回家,而是住进了一个小旅馆里。他家里挺有钱,所以他也有钱花。他晚上出去喝酒、泡妞。他从来没有性经验,那天又想开开荤。到小说结尾的时候,我们知道他后来在一个精神病院住了一阵子,然后准备去另一所学校上学。
我们来看看霍尔顿是如何对这个世界不满的。比如纽约一家很有名的夜总会里有一个老黑人钢琴师,他也是这里的老板,名叫欧尼。欧尼的钢琴弹得很好,但霍尔顿说他“老是从凳子上转过身来,鞠一个十分虚假、谦卑的躬。像煞他不仅是个杰出的钢琴家,而且还是个谦虚得要命的仁人君子,完全是假模假式——我是说他原来是那么个大势利鬼。可是说来可笑,当他演奏完毕时,我倒真有点儿替他难受。我甚至都认为他已不再清楚他自己弹得好不好了,这也不能完全怪他。我倒有点儿怪所有那些不要命地鼓掌的傻瓜——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把任何人宠坏”。
我们再来看看霍尔顿是如何看所有人都非常不顺眼。比如他想泡一个女孩,约她出去看戏时,他说“演完第一幕,我们就跟其他那些傻瓜蛋一起出去抽烟。这真是个盛举。你这一辈子从未见过这么多的伪君子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拼命抽烟,大声谈论着戏,让别人都能听见他们的声音,知道他们有多么了不起”。他还提到他所在的学校里全是伪君子,“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遇到橄榄球队比赛输了的时候,你还得装出挺在乎的样子,你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都在搞下流的小集团,打篮球的抱成一团,天主教徒抱成一团,那帮混账的书呆子抱成一团,打桥牌的抱成一团,连那些参加他妈的什么混账读书会的家伙也抱成一团”。
当他在车站看到一群女人后,又会怎么想呢?他说,“这些姑娘在离开中学或大学以后,你可以料到她们绝大多数都会嫁给无聊的男人。这类男人有的老是谈着他们的混账汽车一加仑的汽油可以行驶多少英里。有的要是在高尔夫球或者乒乓球之类的无聊球赛中输了,就会难过得要命,变得非常孩子气。有的非常卑鄙,有的从来不看书,有的很讨人厌。”
这还没骂完呢,他后面还接着骂。他认为成人世界里的人,包括牧师都很恶心。他总不明白那些牧师布道的时候,为什么总装出一种神圣的嗓音。他说:“天哪,我真讨厌这个。我真他妈的看不出他们为什么不能用原来的嗓音讲道。他们一讲起道来,听上去总是那么假。”
霍尔顿总是觉得别人很虚伪,但是,到底什么叫作“真”呢?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真”存在呢?有。比如他喜欢跟妹妹菲苾在一起,看她写的一些东西就很高兴,觉得这是很让人愉快的一件事。他晚上偷偷溜回家吵醒妹妹,跟她聊天时说,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是真的,他只喜欢真的东西,例如现在他跟妹妹聊天这一刻。妹妹说这不是什么真正的东西,但他说:“这是真正的东西!当然是的!他妈的为什么不是?人们就是不把真正的东西当东西看待。我对这都腻烦透啦。”
妹妹叫他别说脏话了,然后问他将来是想当科学家还是律师什么的,但他表示对这些成人世界认可的职业都不满。他问妹妹有没有听过一首由诗改编成的歌,叫作《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然后他就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话,也是这本小说的重点。他说:“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想霍尔顿想说的是,他希望自己是一个能够看着小孩、守护他们的天真、不让他们坠入危险之中的人。这个危险指的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虚伪的成人世界,有人认为是指孩子逐渐适应这个世界,直到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员。
这一点正是这本小说最动人的地方。小说所描写的那种看什么都不顺眼的心理,好像很多年轻人都经历过。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家老小跟着旅行团出去旅行时,总有那么一些刚刚开始长胡子、嘴上带点胡茬的小男孩,坐在旅游大巴的一隅。当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跟随团队下去参观景点的时候,他却一脸不高兴,摆出一副很不爽的不晓得谁惹了他的样子,戴着耳机坐在车上听音乐,无论什么时候都臭着一张脸。这些小孩到底在想什么呢?他们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为什么我喜欢小孩却又不想生孩子呢?因为我经常想到,当一个孩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我一定会讨厌死他的。如果我自己遇到十几岁时的梁文道,也会想把他掐死。那个年纪的小孩就是有这个特征。那么,今天我到底是变得比那个年纪的小孩更虚伪,更世故,更惹人厌了?还是我已经成熟了,知道当年的那个自己幼稚不堪呢?这是我们永远都要面对的问题。年轻的读者在看这本书时,可能会觉得有点共鸣,可能会希望自己也像霍尔顿一样过那样的日子,那么浪荡,不惧一切,虽然有时候胆小不敢跟人打架,但仍然觉得那是一件很酷的事。年纪大的人看这本小说的时候,会觉得塞林格已经帮我们每个人写都好了自传,我们曾经都是那个样子。
可是,我觉得有个严重的问题必须指出来,那就是有学者曾经说过的“少年法西斯”心态。什么叫“少年法西斯”呢?就是年轻人总会在某个时刻忽然觉得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一切都值得怀疑。他不怀疑自己,但是他怀疑世界,怀疑其他人。他相信自己的纯正,看不起别人的虚伪,把道德理想树立得非常高,非常严格,然后用这个标准要求所有人,所以他总是批评所有人。
现在网上很多的年轻人不都是这个样子吗?他好像并没有说出讨厌这些事情的理由,他只是在骂这个人虚伪,那个人混蛋,那个人在装……但是,他讨厌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不一定有实质内容,这种心态就可以叫作“少年法西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若是带着这种“少年法西斯”的心态一直到老,那该怎么办?
(主讲 梁文道)
J.D.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2010),美国作家。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936年毕业于瓦莱弗格军事学院。曾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1946年退役后潜心写作。1951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后一举成名,此后便隐居乡间,很少再公开发表作品。出版有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和中篇小说集《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